王淼
抗战胜利后重建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几乎所有重大的活动都与宋美龄密切相关。这所学校原是在北伐战争胜利后,1928年11月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定创办的,专门收容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先烈的后代。校址设于南京中山陵园范围内,第一任校长是宋庆龄。宋庆龄不在国内时,蒋介石就让“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及青年会的史襄哉、张效良等管理学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亲自担任校长,而实际领导人则是宋美龄。
宋美龄对遗族学校的情况相当熟悉。她曾向美联社记者表示,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就是遗族学校办得成功。在担任遗族学校实际领导人期间,她常常亲自驾驶一辆黑色豪华轿车来校。汽车前窗右下角贴有一张“002号”的特别通行证,证上印有首都卫戍司令部的关防。
宋美龄对遗族学校的师生很亲切。师生们多称她为“蒋夫人”。
学校的牛奶场饲养了近百头良种奶牛。奶牛房的饲养条件很好,给每头牛都装有自动饮水器,牛的粪便可以用高压水清除,挤出的奶有专门的设备进行消毒。这些奶除大部分销售外,按宋美龄规定,遗族学校学生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每人必须饮一磅牛奶,作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项制度。每当这时,训育处的职员便安排全校学生到餐厅各自的位子上坐下,饮一磅热牛奶。有时,宋美龄还驾车到校亲自考察学生的饮奶情况,了解牛奶的浓度、甜度和新鲜度。
宋美龄对学生的伙食很关心,亲自参与学生食谱的制定,注重学生一日三餐食物的营养。她按照一个中学生每天所需要的热量标准来确定食谱。她认为用猪脚和大豆放在一起煨汤,营养价值高,又经济便宜,指示总务处多给学生做类似的菜吃。
学校餐厅里,每一张大方桌规定坐6名学生,学生分坐在桌子的三方,另一方留给一名教师坐,7人一桌,但教师一般不来用餐。为了讲究卫生,用餐时,规定每人用两双筷子,一双用来吃饭,另一双用来夹菜入碗,不准直接夹菜送入口中。早餐经常是稀饭、馒头,另配有几样江南腌制的小菜和煮黄豆。中餐和晚餐,平日都是四菜一汤,量和质都比其他公费学校的伙食好。有一次午餐时,宋美龄来到了餐厅。正在吃午饭的师生都起立致意,宋美龄用双手示意大家坐下继续用餐,自己也坐到一张餐桌的教师座位上,和大家共餐。就餐时禁止说话,餐厅里很安静。宋美龄也不例外,一声不吭,和学生一样按章办事。据说,这条严格的规定就是宋美龄从美国的教会学校里学来的。
1948年初春的一天,宋美龄来到学校,发现一些学生气色很不好,有的学生有明显的病态,便决定让全校学生进行身体检查。学校用汽车把学生送到南京长乐路上的一家医院体检,几个被查出有疾病的同学,被安置在学校医院里住院,给予特殊的护理和治疗。
194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些学生在室内篮球场打球,忽地掠来一道强烈的汽车灯光,学生们才发现因贪玩而忘记上晚自习了,立即抱起各自的衣服往教室跑去。不料,在教室的走廊里遇上宋美龄。万万没有想到这么晚她还会独自驾车来校视察学校的晚自习。学生们本已滿头大汗,这一下又吓出一身冷汗。怯怯地站着,硬着头皮准备挨训,可是宋美龄却轻声地要他们穿好衣服,擦干汗。
宋美龄到校视察时,不像有些大人物前呼后拥,有一大群随从人员陪同。她在学生面前,态度端庄和蔼,没有发过脾气,不当着学生的面指责教职员工。
这年冬天,学校还派出一支运动员队伍,参加在南京举行的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宋美龄对此很高兴,给参加运动会的学生每人赠送了一支派克钢笔,说:赠笔给大家,就是祝大家今后在比赛中“必”胜的意思。大家听到她这样的解释,都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
最初有些学生接触宋美龄时,天真地仰着头,张着嘴看着她。宋美龄教他们平时应该闭着嘴唇,说这样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教养、文明和礼貌,并能帮助自己培养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只要被她发现,她都及时加以教育指正。
对学生的装束,衣着式样、色调,宋美龄也都亲自参与审定。有人风趣地说:遗族学校出来的学生,倒像是“贵族学校”的啦!
以往,宋庆龄曾把友人赠送给她的礼物转赠给遗族学校的学生。1948年宋美龄过生日时,也曾派专人把很多礼物用汽车拉到学校,与全体同学分享。学校也叫厨师做出寿面、寿桃和丰盛的菜品,给这些平时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学生加餐,如同过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