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肿瘤筛查新方法

2019-03-14 01:13:53韩娜编译
癌症康复 2019年3期
关键词:外囊膜蛋白核酸

□ 韩娜编译

日前,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孙佳姝团队构建了高性价比的肿瘤筛查方法:只需1μL血清(通常采血管采血量的1/5000),通过对其中细胞外囊泡的检测就可在20分钟内对6种癌症进行早期筛查,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对肿瘤进行分类。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及其他体液中含有肿瘤来源的物质可以实现疾病的分子鉴定,有助于早期诊断、准确预测、个性化治疗以及疾病监测,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s)、肿瘤细胞外囊泡(EVs)、循环肿瘤DNA等,特指从原发肿瘤细胞脱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的生物标志物,这种检测方法被称为肿瘤液体活检技术。该技术不仅可用于某些类型实体肿瘤的早期诊断,且能监测肿瘤复发、评估疗效,具有标本易获得、创伤性小、非侵入性、可反复采集等优势。

肿瘤细胞外囊泡是肿瘤细胞分泌到胞外环境的具有膜结构的囊泡,直径在30~1000 nm,是液体活检标志物中的后起之秀。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所分泌的EV呈现出不同膜蛋白特征,而这些特征差异可用于癌症的筛查与诊断。

与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相比,肿瘤细胞外囊泡有很大的优势,如在血液中的含量丰富,不需要采集大量血液就可以检测。此外,由于膜结构的保护,外泌体膜蛋白在长期冷存的血液中依然能被分离和检测出来。

不过将EV分析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非易事。过去的临床应用中,操作者需要长时间的超速离心从血液中提取EV,还容易受到共沉淀的杂蛋白影响。后续膜蛋白分析手段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蛋白免疫印迹和质谱等,过程复杂繁琐,成本高、耗时长,且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如何在高背景血清或血浆样本中分离提取尺寸较小的EVs,提高EVs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是现有EVs肿瘤液体活检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孙佳姝表示,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简单、快速、廉价的EV分析检测手段。孙佳姝课题组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积累,成功实现了从技术平台向肿瘤筛查的成功转型。

研究者首先利用荧光标记的核酸适体特异性识别EVs表面肿瘤相关膜蛋白,在肿瘤细胞上打上烙印;接着使用“热泳”技术,通过激光照射微流控芯片,产生温度梯度,诱导30~1000 nm的EVs快速汇聚至芯片中央,可富集1400倍,而游离的核酸适体或蛋白仍保持分散状态。EVs汇聚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读取结合在EVs上的核酸适体信号,从而获得EVs膜蛋白组学信息。

最后,研究者取60例肿瘤患者与10份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对每份样本进行了7种抗原体多靶标检测,用检测结果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发现灵敏度与特异性都接近100%。利用极少量样本实现早期癌症灵敏度高检测(I期95%),并首次通过EVs进行肿瘤分类。不久的将来,这有望成为体检或医院常规的肿瘤筛查手段,医生只需要取出某种体液(例如血液),对其中的EVs进行分析即可,以对患者造成更小创伤的方式,对疾病作出诊断。研究者希望可拓展当前平台,实现膜内蛋白与核酸的检测,使之成为通用的EV检测平台。

(来源:全球肿瘤快讯)

猜你喜欢
外囊膜蛋白核酸
细胞外囊泡在肺炎中作用机制及其诊疗研究
医学信息(2023年5期)2023-04-15 19:20:07
测核酸
中华诗词(2022年9期)2022-07-29 08:33:50
全员核酸
中国慈善家(2022年3期)2022-06-14 22:21:55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金葡菌和大肠埃希菌细菌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14
核酸检测
中国(俄文)(2020年8期)2020-11-23 03:37:13
细胞外囊泡及其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广西医学(2020年1期)2020-03-03 06:42:55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抑制小儿流感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6年3期)2016-12-01 03:58:34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NK/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