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处处有“雷锋”
——邓州“编外雷锋团”速写

2019-03-14 03:49
中国火炬 2019年3期
关键词:邓州邓州市学雷锋

邓州是中原人口大市,总人口近180万,是全国少数几个人口过百万的县级市。这里人多,“雷锋”也多。有雷锋学校、雷锋工厂、雷锋村庄、雷锋街道,还有雷锋银行、雷锋岗位、雷锋书屋、雷锋医院、雷锋公园、雷锋林,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编外雷锋团”。

穿南阳盆地向西南行驶,一进入邓州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高耸的旗帜雕塑。在这面飘扬的旗帜上,写着“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十个大字。“编外雷锋团”的团部,就坐落在这片郁郁葱葱的雷锋公园里。

仲春时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邓州,正是春风劲吹,春意盎然。就在春节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专门给“编外雷锋团”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时代楷模”自觉站在时代潮头,听从时代召唤,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这里为什么有个“编外雷锋团”?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什么还专门给它发来新春慰问信?我们的故事要从这里讲起。

他们都曾是雷锋的战友

1960年8月,河南邓州的560名热血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兵团,恰好和早入伍8个月的雷锋成为战友。他们有的跟雷锋是一个排,有的跟雷锋住上下铺。朝夕相处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不少人同雷锋有着亲切的交往和接触,得到过雷锋的真诚帮助和热情关怀。雷锋做的好事,都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们与雷锋相处两年,这段特殊难忘的经历和深厚的战友情缘,印刻在了他们今后的人生征程中,让他们把雷锋作为学习的榜样、人生的楷模。带着“一生无愧为雷锋的战友”这一誓言,从1964年到1985年几十年间,这560名雷锋生前的战友相继复转回到家乡邓州。

1989年,邓州市委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活动,曾任雷锋团第9任团长的宋清梅和雷锋团政治处原主任姚德奇等十几位老战友商量:“在部队学雷锋,没有松过劲。现在转业了,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学,应该协助市委把这项活动搞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先后成立学雷锋指导小组23个,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1300多个,为邓州人民架起了一座了解雷锋、认识雷锋、走近雷锋的桥梁。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编外雷锋团”。

1997年,“编外雷锋团”经民政部门审核批准,邓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武部正式发文宣布成立。宋清梅任团长,姚德奇任政委,下设3个营,16个连,分布在16个乡镇。于是,雷锋的战友们组织起来,由个体学雷锋变成了有组织地集体学雷锋。

2002年3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办公大楼的1000多万元用于“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建设。在全市学雷锋活动动员大会上,市领导坚定地说:“雷锋精神就是邓州的基因,‘编外雷锋团’就是邓州的名片,我们可以少一点高楼大厦,但不能没有灵魂!我们需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精神的强力支撑!”此后几年,市委、市政府又陆续投入几千万元,对“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进行了改扩建,并相继建成了雷锋公园,设置了雷锋塑像、学雷锋标志牌、学雷锋示范岗等。

如今,“编外雷锋团”的雷锋战友,都已年过古稀,接近八旬。作为五老队伍中的成员,他们同样也是邓州市关工委理想信念关爱团的成员。“雷锋”在邓州落户22年来,他们沿着雷锋足迹,谱写“雷锋之歌”,续写“雷锋日记”。

2014年5月5日,是“编外雷锋团”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编外雷锋团”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你们接过他的旗帜,踏着他的足迹,创建邓州“编外雷锋团”,持之以恒地传承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蓬勃发展,你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动。他们的经历和事迹,经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树立为“时代楷模”。

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

今年79岁的“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是邓州市关工委副主任,曾兼理想信念关爱团团长。两年前的一场车祸,损害了他的健康,双目几近失明。可是在传播雷锋精神的阵地上,他依然保持着一位老军人的本色,讲起雷锋的故事,声音还是那么洪亮,手势还是那么坚定有力。宋清梅同雷锋的一段特别的经历,让他发出了“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的誓言。

57年前的1962年,宋清梅和雷锋一同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会前,两人第一次见面,结伴同行。一上火车,宋清梅就发现,雷锋忙个不停:帮助乘务员打扫卫生,给旅客倒开水,扶老携幼,嘘寒问暖。走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车厢”。到了沈阳,两人被安排在一个房间。吃第一顿饭的时候,宋清梅看遍了餐厅也没有发现雷锋的身影。后来才发现雷锋是在厨房里帮助洗菜端盘子。之后的每顿饭,雷锋都是如此。几天的相处,宋清梅看到自己与雷锋的差距。临别的时候,雷锋在笔记本上为宋清梅写了几句话:“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付献出!”并嘱咐:“不要因为出席了一次团代会,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雷锋的赠言和嘱咐成为宋清梅的座右铭,这张纸被宋清梅精心保管,现已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这张纸的复制品,现悬挂在“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醒目的地方,成为“镇馆之宝”。在部队,从战士到班长、排长,宋清梅坚持学雷锋,直至成为雷锋团团长。

新入伍的邓州籍战士,要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当兵,宋清梅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把雷锋精神学到手,带回家

1985年,宋清梅转业,回到家乡邓州。岗位变了,但学雷锋的热情没有变。脱下的是军装,脱不掉的是本色。因城市道路扩建,他被抽调到邓州市拆迁指挥部。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年轻人,一家家丈量,从早忙到晚,一点不喊累。年轻人好奇,四五十岁的人,哪来这么大干劲?他说:“不是不累,是恨不得赶紧干完活,让大伙早点住上新房。”宋清梅是正团职干部,转业时被任命为邓州市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亲友说:“你是团长,却安排副科级岗位,赶快找找领导,咋说也得弄个高一点的职务。”起初,宋清梅也有点想不通。可一想到雷锋的赠言,思想立刻转过弯来。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十多年,总是想方设法,用雷锋精神温暖更多的人。对待每一个来办事的群众,他都像春风一样,让大家满意而归。

退休后的宋清梅成为一名五老,学雷锋做好事的时间更多了,他反而比上班更忙了。陶营乡卢岗村有个3岁孤儿,小名宇航。母亲在孩子满月时离家,父亲遇车祸去世。宇航和奶奶、姐姐相依为命,生活极其困难。宋清梅帮他们申请低保、危房改造金。到了小宇航上学的年龄,他又动员儿子儿媳,每年拿出2000多元,资助小宇航上学。2014年6月,张楼乡小丁庄武文令患重症心脏病,没钱治疗。妻子二等残疾,一双儿女只好送到外婆家。“编外雷锋团”的义工偶然发现求助帖,报告了老宋。老宋带着义工,第一时间来到武家。“编外雷锋团”当场捐款,把武文令送到医院。

从1997年宋清梅老团长和战友们再一次集合在“编外雷锋团”的旗帜下起,20多年来,他们进工厂、学校、社区,足迹踏遍14个省(市),作报告1900多场,听众170多万人。在宋清梅的带领下,“编外雷锋团”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曾和雷锋上下铺的姚德奇

如今是“编外雷锋团”政委的姚德奇,在当年新兵训练结束后,全连住在大筒子房内,他和雷锋是上下铺。两年的时间,同雷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雷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他。这段经历使他终身受益。他说:“雷锋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教我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姚德奇跟雷锋一样,也喜欢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他在部队学雷锋时,连续三年被评为雷锋式的五好战士,并逐步走上了连、营、团领导工作岗位。在当团政治处主任时,年年都组织部队开展学雷锋活动,召开学雷锋经验交流会,树立一批又一批的学雷锋典型,用雷锋精神育人,建设部队。

姚德奇从团政治处主任位置上转业,1991年出任邓州市第一任房管局局长,当时一没办公楼,二没资金,政府只拨给5000元开办费。他们精打细算,经过3年努力,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积攒下不菲的家底。房管局成立后的几年中,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心血和汗水相继建成服务配套齐全的6个住宅小区和50余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给居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在任的几年,始终同工作人员一起,察实情、办实事,走遍了大街小巷,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有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一碗端”。为啥?他对每个人都公平对待。姚德奇立下铁规矩,不管来客是谁,都是一碗羊肉汤,两个油馍,想拉近乎挖房源,门都没有。2000年初,在姚德奇的多方奔走下,经人武部领导和“编外雷锋团”研究同意,房管局320名干部职工集体加入“编外雷锋团”,成立“房管营”,并举行了授旗仪式。新成员的加入,为“编外雷锋团”注入了新鲜血液。

讲起雷锋的故事,姚德奇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孩子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学雷锋永无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2002年退休后,作为“编外雷锋团”的政委,市关工委理想信念关爱团团长,他坚持笔耕不辍,收集整理撰写了各种雷锋的事迹材料,共60余万字。他还创作了《编外雷锋团团歌》。截至目前,应邀作各种学雷锋报告300余场,听众40余万人。

“雷团长”名副其实

严文雷是“编外雷锋团”的副团长,但人们总称他“雷团长”,因他讲雷锋、学雷锋名气大,人们倒忘了他本姓“严”。

1960年冬的一天,全团战士在军营内的杨树林,听雷锋作忆苦思甜的报告。苦大仇深的雷锋从无依无靠的孤儿,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随着雷锋忆苦,严文雷流下了痛苦的泪;听着雷锋的思甜,严文雷又满怀豪情。他决心学习雷锋,在军营锻炼自己。新兵训练结束后,严文雷被分到了三营九连,与雷锋所在的运输连相隔20多米。两个连共用训练场和厕所。每到滴水成冰的天气,严文雷经常看到雷锋抡起铁镐挖厕所,从不嫌脏,从不叫累,特别能吃苦。最让严文雷记忆犹新的是雷锋的节约箱。雷锋把用过的牙膏皮、捡到的螺丝钉等废品收集在节约箱里,变废为宝。他节俭的美德深深印在了严文雷的心坎上。

1985年,以副团级转业的严文雷回到地方,没有要求谋一个舒适的职位,直接到了县化肥厂任党委副书记。在厂里,他号召职工学雷锋,带头干活是第一个;捐献善款是第一个;帮助困难职工还是第一个。后因企业改制转轨,他从厂领导位置上退下来,儿女们也都下了岗。全家靠他500元的工资过日子,生活很困难。2003年,有些企业军转干部找他商议联合上访,他不但拒绝来人的要求,而且还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化解了矛盾,为邓州的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他与雷锋感情最深

曾几何时,社会上有流言讥讽“雷锋傻”,说雷锋精神过时了。每当听到这些,作为雷锋战友的孙绍显,总是义愤填膺,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因为他与雷锋感情最深,童年的记忆相同。

在部队,孙绍显在机械连,雷锋在运输连。有一次,他和几千名官兵,一起倾听一个小个子战士的报告。只见这位战士指着受伤的3道伤疤,说着他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受到地主的压迫,家人先后惨死,不满7岁就独自挣扎存活。说到动情处,突然趴在桌子上,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孙绍显也泪流满面。后来知道这个小个子叫雷锋。风餐露宿、伶仃无依的“苦命娃”雷锋在旧社会生活了8年,孙绍显也在旧社会生活了8年,有着同雷锋一样的童年记忆,这让他们倍感共产党好,共产党亲。

雷锋在部队内外做好事的身影,孙绍显至今历历在目。雷锋的日记,一字一句都印刻在孙绍显的心里。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这是著名的“雷锋三问”,曾深深地触动了孙绍显的心弦。他常用这“雷锋三问”来比照自己,激励自己。雷锋个子矮小,在工厂却把吊车开得最好;雷锋文化程度不高,当兵后却把出名的“油老虎”汽车开成节油标兵车。凡做一事,必忠一事的雷锋对孙绍显触动很大。他就把雷锋当成自己的榜样,暗下决心要终生做一名像雷锋一样的“傻子”。

1982年,转业后的孙绍显,在邓州市公证处工作。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先后办理过一万多件公证事务。他始终用雷锋精神激励自己的行动,用春风般的热情对待群众。孙绍显说:“在群众心目中,雷锋的形象是和共产党联系在一起的。作为雷锋的战友,时时刻刻都要告诫自己,决不能给党抹黑,不能给雷锋抹黑。”退休后的孙绍显,继续他的学雷锋之路,让人称奇的是:他把国家领导人有关雷锋的讲话以及《雷锋日记》熟记在心。并把《雷锋日记》进行简单明了的分类解读,让人听起来通俗易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经他耳濡目染,他的女儿、女婿都加入了“编外雷锋团”,成为“薪火营”的新生力量。

千万“雷锋”接班来

雷锋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几十年过去了,雷锋精神依旧激励着战友们,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

曾为雷锋整理过遗容的陈远友,1979年转业后,成为邓州市妇幼保健院的主治医师。他义务送医30多年,义诊3万多人,被誉为邓州卫生系统的“活雷锋”。

在部队时,吴德银曾给雷锋开的车进行过保养。每次保养车,雷锋总是跟吴德银一起忙上忙下,又是帮他拿工具,又是擦洗拆掉的零部件。雷锋把能用的零部件用油擦洗干净,重新安上。雷锋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吴德银。转业后的吴德银,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免费修理机械。

丁士豪当兵时,雷锋曾亲手缝补过他的棉裤。他转业后,当过大队民兵营长,荣立三等功;两次被安排在厂里当工人,又赶上两次企业因改制而下岗。但他说:“作为雷锋战友,识大体、顾大局是本分,在党和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不能讲吃亏。”他带领全家回到农村,勤劳致富。

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的老兵。谈起学雷锋,讲到动情处,他们会朗诵“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回忆往昔,他们也忘不了要高歌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老兵们常说:“我们一生都要无愧为雷锋战友。”

在邓州,“编外雷锋团”已发展到25个营,人数达1.4万余人。他们把雷锋精神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把雷锋般的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在“编外雷锋团”的带动和感召下,在邓州这片热土上,不断地涌现出雷锋中学、雷锋银行等学雷锋的优秀团体和先进企事业单位。

走进雷锋中学,矗立在枇杷林中的雷锋像,和蔼可亲,身后的“雷锋长廊”介绍了雷锋成长的经历,让全体师生学习雷锋精神。2018年3月5日,邓州市林扒镇第一初级中学经市关工委、教体局、“编外雷锋团”联合命名为雷锋中学,成为河南省第一所雷锋中学。学校邀请雷锋的战友作报告,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在林扒镇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校还聘请雷锋战友为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的学雷锋工作。学校每个班级都制作了雷锋班旗。教学楼、走廊内,处处张贴着雷锋的话。学校专门设立了雷锋展室,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雷锋精神。像雷锋那样做个高尚的人,已经成为青少年们的向往。

在邓州市的中心地段,会看到一座标志性建筑物上的雷锋银行4个大字,这就是中国农业银行邓州支行的办公大楼。很早的时候,大楼内供奉着“财神爷”的塑像,可是银行也不能避免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后来,在邓州市学雷锋活动越来越热火朝天的形势下,邓州支行的领导感悟到雷锋精神的内涵与银行服务社会的属性是相通的。于是,他们换掉了“财神爷”,变身为雷锋银行,认真践行雷锋银行格言:对待客户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待差错事故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对待违规违纪行为像冬天般冷酷。银行很快转变了亏损局面,成为全市“规范管理、有效发展”的标兵。

“编外雷锋团”在邓州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就是在邓州任上,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邓州市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德堂对此有深刻理解。他认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千年传承,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一脉相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邓州人。

时代变迁,初心不变。进入新时代,“编外雷锋团”的雷锋战友们,已经在孩子们的眼中,从“雷锋叔叔”变成了“雷锋爷爷”,但他们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路上,依然步履坚定。

猜你喜欢
邓州邓州市学雷锋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学雷锋
非常时期,网上学习不停步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邓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邓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瑜伽课程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河南省邓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