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是无数先辈用理想与智慧、青春与激情、鲜血与生命所谱写,对于后人而言,是无价的宝藏,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历史经验与精神力量。4年解放战争中,最有魔力、最耐琢磨、最值得深入研究的是1947年。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8年,国民党军总体上陷入被动局面;1949年,我军如秋风扫落叶般一路南下,追得国军四处窜逃。而1947年,则是国民党军仍占据优势,而转折却在悄悄地发生之年。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步步摆脱被动,扭转局面,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未来二三十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严峻残酷的竞争,我们应该可以从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考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艰辛转战
1947年元旦,在南京的蒋介石发表新年贺词,踌躇满志地回顾几个月来的战绩,展望新一年“戡乱”的“光明前景”。在延安窑洞的毛泽东,刚刚批复了陈毅、粟裕发起鲁南战役的方案。
此时,解放战争已打了半年。解放区军民迎难而上,浴血奋战,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山东和华中部队合编后形成的陳粟大军结束了宿东战役,刘邓发动的巨金鱼战役正如火如荼进行,林彪在松花江北站住了脚跟……但是,从总体上看仍是敌强我弱,形势极为严峻——大片解放区被敌占领,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被攻占,国民党军全面进攻之势咄咄逼人。
准确分析形势,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基础。面对强大的敌人,光是迎难而上,敢于斗争,敢于亮剑,不怕牺牲,是远远不够的。审时度势,暂时退让,捕捉战机,避其锋芒,寻隙歼敌,既是形势所迫,更是谋略和智慧。
2月,在陕北,到前线现场视察的彭德怀首先提出了撤离延安的建议。毛泽东在认真思考。撤离居住了10来年的延安,在政治上、士气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山东,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正步步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推进,想逼解放军在临沂附近决战。
敌强我弱的大势,决定了这一年我军艰辛转战的底色。不过分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延安、临沂都可以撤出,这是在战略上的棋高一着。“得人失地,地可夺回;得地失人,人地两空。”毛泽东说,蒋介石占领延安,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就让他背着吧!2月4日,毛泽东等人给陈毅、粟裕发电报,提出必要时可以撤出临沂。3月18日,毛泽东从容不迫地撤出延安。而占领临沂后,国民党军大吹大擂“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占领延安后,胡宗南放弃不婚誓言高调成婚,甚至还为了圆俘获我军万人的谎言,上演了让国民党军士兵假冒我军的闹剧。双方格局之高下立判。
转战不是避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以空间换时间,才是艰苦转战的目的所在。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彭德怀率军捕捉战机,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稳定了陕北战局。陈粟大军从临沂秘密北上,莱芜战役击败李仙洲,歼敌6万,给占领临沂后大吹大擂的国民党军当头痛击。
弱势中的转战无疑充满了艰辛和风险,甚至不可避免会经历失利。从撤离延安开始,1947年的毛泽东一直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深沟大壑中与胡宗南的部队打转转,其中最危险的时刻,毛泽东的小分队在王家湾山沟中,追击的国民党军在山头上,小分队都可以听到国民党军战马的嘶鸣。为了应付最坏的局面,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甚至分为几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刘少奇和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转到华北。陈粟大军在南征北战中,遭遇到7月分兵后南麻、临朐战斗的严重失利。两个月时间,陈粟大军减员近5万人。在艰苦转战中,战士们还发出过“粟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们的脚板叭叭叭”的疑问和报怨。
在艰辛的转战中,敏锐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以惊人的胆略和气魄,以决死的勇气和坚韧,全力争取战斗的胜利,是转战的目的所在,也是转战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这方面最经典的战例就是孟良崮战役。5月,粟裕一改我军先打弱敌之传统习惯,提出以猛虎掏心的办法,吃掉中心突进的蒋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七十四师。当时,上到司令员陈毅,下到普通参谋,都被此打法吓了一跳。陈毅最后表示,我们就是要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打!战后统计,孟良崮战役蒋军伤亡1.3万余人、被俘1.9676万人,我军伤亡1.2189万人。可见这场战斗之惨烈。8月,在陕北,彭德怀在撤围榆林后抓住战机,经过拼死苦战,在沙家店围歼敌整编三十六师6000余人,扭转了陕北战局。
1947年初,艰辛转战的当然还有东北,这就是军史上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陈云在临江拍板“坚持南满”后,林彪率主力3次南下过松花江寻找战机,南北配合,歼敌数万,逐步赢得优势,国民党军则首尾难顾,逐步陷入被动。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蒋介石集团对战争天平逐渐倒转似乎并没有及时察觉。在胶东半岛九月攻势后,蒋介石飞到青岛,志得意满:占领延安、占领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和封锁共产党军队海上交通,3个战略目标现在都已实现了。蒋介石兴奋地说:“(这几个月)可以说是国家转危为安,革命事业转败为胜的关键……是决定我们剿匪胜利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剿匪的军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殊不知,战争的天平正向我方倾斜。
破釜沉舟
1947年,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审时度势,不断提出新的目标,鼓舞军民士气,明确前进方向。7月21日,在陕北小河村,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对解放战争的整体谋划,“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决定“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一极具魄力和想象力的谋划,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主动引导形势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想敌之未想,谋敌之未谋,陷敌于被动应对,从总体上塑造了战争的新格局,极大地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10月10日,毛泽东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打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旗帜,为全党全军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小河会议后,毛泽东要求陈赓南渡黄河挺进豫西,配合刘邓、陈粟大军,机动作战,大量歼敌。随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粟主力部队挺进鲁西南,进入豫皖苏;陈赓部队挺进豫西,威胁西安,“三军配合,经略中原”,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三路大军转战中原、机动歼敌的同時,各内线部队在极度困难中继续坚持,尽可能拖住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并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主力打到外线,内线外线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在实战中我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白崇禧的重兵围剿,刘邓大军虽然承受住巨大压力,在大别山站住了脚,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刘邓南下时是12万大军,到转出大别山时,只剩不足6万。坚持内线作战的部队同样面临巨大的困难,陕北的彭德怀,胶东的许世友、谭震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辛转战,拖住了国民党军大量精锐力量,并取得了惨烈的胜利。牺牲是巨大的,贡献更是巨大的。三军挺进,经略中原,内线坚持,外线突破,这一战略谋划收获了巨大成功。在东北,林彪发动了夏季攻势,虽然四平攻坚战以我军最后撤围而结束,但东北敌我力量对比已经率先发生转折。
固本强基
以空间换时间,关键是要利用付出巨大代价争取到的宝贵时间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基础。1947年,我党我军壮大自身力量的关键做法,至少有以下三条:
第一条是土地改革。当时的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农民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推动农民参加革命的最大动力。东北敌我形势率先发生转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广大农村开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1947年7月到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在各解放区如火如荼地展开,解放区上亿农民分得了土地。为保卫分得的土地,广大翻身农民或积极参军,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或积极支前,汇入几百万支前民工的洪流。陈毅后来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说过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以说,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土地改革。
第二条是“解放战士”。“解放战士”专指原来在国民党军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士兵。国民党部队越打越少,共产党部队越打越多,是解放战争中一大奇观。我军在战斗中俘获的大批国民党军士兵,经过教育后留下来成了我军战士。为了感化被俘的国民党士兵,解放军开展“诉苦运动”,通过结合实际诉旧社会的苦,激发被俘虏国民党军参加革命的内生动力。国民党军士兵绝大多数也是农民,有的甚至是被抓的壮丁,他们对旧社会的苦感同身受。同时,家乡的土改对这些士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他们纷纷脱下国民党军装,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些国民党老兵军事素养好,他们的加入,对提高我军战斗力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第三条是大练兵。解放军主要来源于农民,但解放军不能只是拿着枪的农民,而必须成长为有很强战斗力的革命战士。在这方面,我军有许多有效的办法。善于总结的林彪提出的“三三制”“一点两面”等都是典型的例证。怎样利用战壕、坑道,怎样进攻堡垒,怎样使用炮兵等,这里面有很多技术,需要结合实战反复磨炼。与此同时,在战火中诞生的人民兵工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大批枪炮弹药源源不断供应给部队,极大提高了我军战斗力,我军早已不再像当年那样主要靠缴获敌军武器装备打仗了。
伟大常蕴于细微之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胜利的前提,但仅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远远不够的,下好每一步棋,抓好每一件具体工作,才能确保大目标的实现。翻阅1947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份份电报,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对各地工作的许多具体指示、指导和督促、要求,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全局的掌控。8月30日,毛泽东给陈粟发电报,严厉批评陈粟大军“在惠民留驻时间过久”,“二十多天毫无积极行动”。随后,陈粟发动沙土集战役,歼灭敌五十七师大部近万人,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大大缓解了其他战区的压力,稳定了华东战局。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辟第二条战线,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是我党另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后来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时,把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概括为三大法宝,特别突出了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同时,国统区的经济凋敝,大批工商企业破产,物价飞涨,百元法币在1937年能买两头牛,1945年能买两个鸡蛋,到1947年只能买半盒火柴。另外,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厉害,相互掣肘情况时有发生,体现在战场上,经常会发生一支国民党部队被围,其他国民党部队并不全力救援的情况。这些,也是1947年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
雄才伟业
天下之事,重在得人。1947年,我军逐步取得优势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毛泽东的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和大批身经百战的将帅殚精竭虑、浴血奋战。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造就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袖人物,也造就出以十大元帅和粟裕、陈赓等为代表的彪炳史册的著名将军。1946年,中共中央破格任命仅是中共中央委员的林彪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主持东北工作。要知道,当时在东北,有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4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作出这样的安排实属非常之举。山东与苏中部队合编后,毛泽东明确指示,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陈毅后来也曾表示,自己主要起了政委的作用。当下属将领与粟裕发生争执时,陈毅经常斩钉截铁地表示“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对粟裕的军事指挥给予全力支持。在毛泽东的充分信任和陈毅的鼎力支持下,粟裕指挥大军取得了孟良崮、沙土集等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后来,毛泽东在河北阜平的城南庄见到粟裕时说,当时中国有两个人对孟良崮战役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是他本人,对孟良崮战役和粟裕的军事指挥给予了极高评价。后来,粟裕又力陈己见,改变了毛泽东派几个纵队渡长江作战的谋划,对淮海战役的发动和最后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战役指挥上,毛泽东既给予具体指导,又充分尊重一线将帅的意见和决策,许多电报都有“熟筹见复”“及时决断不必请示”的文字。
与此相反,蒋介石在用人方面的问题则屡遭诟病。比如,在东北重用陈诚、排斥孙立人,在徐州重用刘峙、防范白崇禧。在战役指挥上,蒋介石又往往直接指挥到一线部队,令战区、战场将帅无所适从。
在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了。
到1947年底,虽然整个战局依然胶着,但大多数人已经感觉到转折正在发生。在东北,林彪发动冬季攻势,我军进入反攻的态势已经形成。11月,我华北部队在朱德亲自指导下,主动发起了石家庄战役,解放了第一个大城市。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米脂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对新一年作出展望和部署。
回望1947年,如同登泰山,最艰难的十八盘已经跨越,之后肯定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特别是还有决定命运的战略决战,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看到,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72年前的1947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则是极其重要的。面对还占据优势地位的强大的敌对势力,如何审时度势、适时进退,如何不畏强敌、拼死斗争,如何抓住关键、把握机遇,如何石破天惊、赢得先机,如何防微杜渐、固本强基,如何逐步化劣势为优势直至取得最后胜利,1947年这部史书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