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大多数教师对课堂结尾不够重视,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最后八分钟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的妙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运用总结归纳、鼓励思考、回味无穷、放松情绪等原则,结合课堂实际采取一些恰当的结尾方式,力求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现象透析】
镜头一:外出听某优秀教师的“科技造福人类”结尾8分钟
1.请学生观看视频《未来科技生活》并谈感受。
2.展示学生自己做的科技小制作的照片,谈制作设想。
镜头二:604班我的“科技造福人类”课尾8分钟
1.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请生翻开书本,完成31页的“体验园”的练习。
反思:
镜头一中的结尾真好!至今让我回味无穷,老师巧妙设计看视频的环节,短短一分多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了科技对于我们未来社会的影响,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科技小制作的设想,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在交流中复习知识。这样既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又在交流中学习,学得是那么轻松和快乐。在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遨游在品德的海洋中。
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结尾,千篇一律地问孩子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每次都是这样的结尾,相信孩子们早已厌烦。这样的结束方式是否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系统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小小的结尾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如果你随意对待课堂后八分钟,学生就会养成随意的习惯,前面再精彩,你的课堂也是无效的;如果你在课堂后八分钟留给学生精彩遐想,学生就会对你产生敬仰之情。
基于以上认识,要是巧妙地设计后八分钟,与课前相呼应、有始有终,不仅可以对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设计好品德课堂后八分钟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的妙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直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实践策略】
鉴于对上述课堂后八分钟教学“增值”作用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一节品德课的最后,能否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巩固新的知识内容、能否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有效小结、能否对下一节课知识体系有新的预设、能否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新的升华,这是设计品德课堂后八分钟这一教学环节的几个思考着力点。因此,笔者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恰当的结尾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具体操作如下:
策略一:板书归纳式结尾,及时梳理知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以后回忆的效果高出四倍。小学品德课上,一节课的知识量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每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最好能归纳出这节课的要点,以此来帮助学生复习,梳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而教师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归纳总结方式就是板书归纳。
(一)内容要点式板书
内容要点式板书是把一节课的内容,经过分析与综合,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出来,以此体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体系。它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和关键问题,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教师在课堂结尾时梳理、归纳,使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完整、系统。
如教学五年级(下)《高峡出平湖》的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如右内容要点:课堂快结束时,笔者结合此板书,帮助学生再次了解三峡工程在发电、防洪、航运、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进一步了解这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偉大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从而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关键词语式板书
关键词语式板书,是教师在对讲授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者总结出一些能准确反映出讲授内容的词语,在讲课时分区域、按次序地写在黑板上。课堂结尾时,老师再通过用简练的语言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关键词式板书,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如教学四年级(上)《漫话邮政》的第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关键词语式板书:
漫话邮政
安全 方便 快捷
在课堂结尾处,笔者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古至今传递信件方式的变迁,深刻感受到现代邮政的安全、方便和快捷,也正是由于邮政的这些特点,邮政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表图示意式板书
表图示意式板书是用特定的板书符号将语言文字联系起来,直观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事物之间的动态联系。当课堂接近尾声时,赏心悦目的图示式板书使教师在归纳总结新课知识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有助于学生记忆,又便于学生理解、巩固相关知识内容。
如教学三年级(下)《世界真奇妙》的第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左板书:
在课堂结尾时,笔者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建筑、动植物、服饰、文艺作品等方面去了解、感受它的奇妙。同学们,世界之窗已为你们打开,梦想的翅膀也已为你们插上,让我们擦亮眼睛,去感受奇妙的世界吧!
策略二:练习思考式结尾,吸收消化知识。
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篆言者必钩其玄。”一节课下来,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大,所以尽量不要“满堂灌”。在课堂结尾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整理归纳,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自评中回味、吸收、消化。
(一)沉思式整理,及时巩固
写作要求“凤头豹尾”,一堂好的课堂结尾也应如此。在课堂结尾时,可以让学生静下心者认真地思考,比如:“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这节课我还有哪些不会的?这节课我学会了哪几种查找资料的方法?”等等。思考时让学生保持安静,身心放松下来,让学生处于一种利于自然无意识整理和存储的良好状态,通过填写“检验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
(二)闯关式反馈,及时改进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在结束时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个闯关练习,既可起到完善作用,又可以及时接受反馈,检验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学生在饶有趣味的闯关活动中,不仅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如教学六年级(下)《放眼现代世界》的第二课时,笔者在课堂最后八分钟组织了一次闯关练习《异国风俗知多少》,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闯关题目如下:
(三)书面式练习,拓展思路
虽然小学品德学科没有专门的作业本和练习册,但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一些书面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后八分钟的时间里完成。通过这样有目的训练,可以起到巩固和检验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
如教学四年级(上)《我该不该这样做》的第二课时,笔者设计如下书面练习:
策略三:留有余味式结尾,拓展延伸课堂。
教育学家说过:“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的却是真的结束。”一堂课的结尾恰恰是另一种开始,如果利用得好,会给学生留有余味。所以,在课尾要设法拓展课堂内容,发挥其更深的“增值”作用。
(一)悬念式延伸,诱发探索
著名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关键时刻,总会突然来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胃口,让你欲罢不能,非听下去不可。这种“悬念”用在课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收”中寓“展”,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后八分钟也就增值了。
如教学四年级(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的第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故作神秘地问学生:“老师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也去了民族村,你们猜猜老师在民族村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心里产生了悬念,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等到学生把本课的教学内容都复述了一遍之后,我故意吊学生的胃口,“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期待。
(二)拓展式延伸,回味无穷
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也不是演员,学习不应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结合书本中的“体验园”“拓展园”“智多星”等专题,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堂结尾时,针对本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行为向课外自然延伸。
如教学四年级(下)《节日大观》的第二课时,笔者在课堂快结尾时用多媒体出示一些课本上没有提及的节日图片,然后让学生课后从书籍、杂志、网上等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资料。这样,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感动与兴奋的“任务”离开课堂,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学习,不仅能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也能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启发式延伸,巧妙衔接
品德教材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的,而且几乎每一课都要划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品德课的前后连贯性很强。所以,教师在设计品德课堂后八分钟这一教学环节时,可以设计一个启发式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将本课内容自然延伸到下一节课。
如教学五年级(下)《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快结尾时问学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在西部人民的自身努力下,西部大开发已初见成效。那么,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怎样的实效?在开发过程中涌现了哪些感人的事例?我们下节课接着聊。”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开始查阅课本,去寻找答案。在课尾启发,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有效。
策略四:放松情绪式结尾,实现教学增值。
我们常说要立足课堂,向40分钟要效益,所以在课堂上,不敢浪费宝贵的一分一秒,生怕耽误教学进度。可是整一节课注意力、思维力高度集中后,学生也会筋疲力尽。这时要是来点音乐或游戏,开个幽默的小玩笑,换换脑筋,就可以有效地放松学生的身心,适度的“放松”还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趣味游戏,提升兴趣
临近下课,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就要求课堂的结尾要比开头和主体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师可以运用游戏作为课堂结尾,不仅能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品德课堂快结束时巩固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小结并升华。
如教学四年级(上)《家庭收支知多少》的第一课时,其核心问题是: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于是,笔者在课堂结尾时,设计游戏:假如你有500元,请你到超市去分别给妈妈、好朋友、敬老院的老人买礼物,你准备买什么?并说说买这礼物的理由。没有过多的说教,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然明白合理消费的重要性。课堂最后八分钟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現了文本与人本的统一。
(二)多维竞赛,激活课堂
下课前几分钟,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较难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竞赛活动紧张、激烈的特点,再加上教师对于优胜者的精神鼓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竞赛活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组赛、男女赛、抢答赛等。通过竞赛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又能够非常好地操练、巩固新知,使学生印象深刻。
如笔者针对五(上)第二单元《民风民俗大观园》的相关知识内容,设计一个闯关练习,并在《端午民俗》这课上完之后的课堂最后八分钟让孩子们做闯关练习题,片段如下图:
(三)动手操作,拓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动手操作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在品德课堂最后八分钟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会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红绿灯》一课,笔者在课堂最后八分钟组织学生设计并制作感兴趣的交通标志。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
【实践成效】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自从注重对课堂“最后八分钟”这一环节的教学“增值”研究后,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自身,都有较多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在小学品德课中,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有很多,由于小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教师在课堂最后八分钟通过板书归纳、练习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或回忆,使新知识更加巩固。当然,在课堂结尾时,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本课的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此外,留有余味式的课堂结尾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探索课堂以外更深层的知识。可以说,课堂结尾结束的是这一课,而开启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
二、教师方面
通过对课堂“最后八分钟”这一课堂结尾环节的设计,笔者能及时检验这一节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如果学生掌握不理想,可以利用这八分钟再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巩固;如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可以利用这八分钟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本课的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中;如果学生掌握得特别理想,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课堂以外更深层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探索研究,笔者更清楚课堂中每个时间段的教学任务,有效防止拖堂现象的发生,有效促进课堂结构更合理、更严谨。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探索与研究,笔者对品德学科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品德教学的内容纷繁复杂,学生的面貌也千姿百态。结尾形态要“活”,结尾效果要“实”,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目的。只要教师充分重视课尾八分钟环节,挖掘结尾的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就一定能让每堂品德课的最后八分钟精彩纷呈,让我们的课堂最后八分钟增值,让每一节课增值,让每一天增值!
【作者单位:杭州市滨江区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