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刘勰建立的作文和评价的标准,《辨骚》篇体现了刘勰对与占正统地位的经相异的《离骚》的评判,对认识西方理论背景下当代文论的合法性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辨骚》为切入点,认为文学研究应征言核论,从作品本身出发,同时铄古切今,在考虑文本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勇于从新的视角进行阐释。
关键词:文心雕龙;辨骚;文学理论;合法性
作者简介:魏笑雪(199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四川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说道:“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也。”“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即讲作文的方法。“古来文章,以雕繻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战国时代的邹衍善于谈天说地,后来驺奭发挥其学说,有“谈天衍,雕龙奭”之称。“雕龙”即指把语言文辞写得美丽细致。
“原道-征圣-宗经”是刘勰在论述写作时的总原则,旨在说明圣人之文,《易》、《书》、《诗》、《礼》、《春秋》等是文章的典范,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按照这样的总原则进行创作,就有可能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等六项标准,使思想艺术都完美。文为道的外化,故《原道》是《文心雕龙》的首篇;作者曰圣,述者曰明,圣人之文的规范性体现在其贵政化,重事迹,以文足言,以言托志;“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经典是道与圣的产物,是诸种文体的源头,其本身就具有近乎专制的合法性。
《离骚》只是屈原一个作家的作品,是楚辞的一种代表,似乎不能与“原道”、“征圣”、“宗经”、“正纬”构成系统,而刘勰在《序志》中明确将其列入“文之枢纽”中,其意为何?经典的地位非同一般,“原道-征圣-宗经”是刘勰建立的文论体系的根基,在总的方向给人以指导,而差异与变化亦是文论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笔者认为,刘勰在设定以经为本的同时,必然要对那些与经相关的文本予以特殊的关注,《离骚》“奇文鬰起”,代表了一种与诗经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辨骚》篇能够反应刘勰对经典之外奇文异采的文学的观点,对认识文学研究的合法性很有启发。
“范畴指超越于具体物质层面或技术层面的专门名言,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规定”。[1]古今对“文学”的界定有所不同,“传统中国文化体系中不以今人以为高的纯‘文学之‘文为高,而是大有出入,‘原道之‘文则高,不原道之‘文则不太高或者不高是古代传统中的主流看法。”[2]古人的“立言不朽”里首重“立经史之言”,以及为“经”作的传注之言;其次则是自家体经史而出的“一家之言”的著作;最后才是“诗赋骈散”之言。进行文学评论和研究应首先注意到古今观念标准上的不同,做到“征言核论”,不仅深入全面了解文本内涵,也要考虑不同思想风尚的影响。
《离骚》既不同于《诗经》等经典,也区别于一般的辞赋,它出现在“风雅寝声,莫或抽绪”之时,在“诗人之后”、“辞家之前”的关键阶段里,“去圣未远”,主体仍沿袭“圣”的经典,而又有新变,达到新的高度。前人评价离骚,班固以为“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辞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翳,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杨雄亦言体同诗雅。
刘勰先破后立,认为四家鉴而弗精,翫而未核,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将核其论,必征言焉”,从作品本身出发,是评价作品的第一步。“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是典诰之体;“讥桀纣之猖披,伤弈浇之颠陨”属规讽之旨;“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乃比兴之义;“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是忠怨之辞;这四事与《诗》开创的风雅相同。而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嫆女之类的诡异之辞;康回倾地,夷弈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的谲怪之谈;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的猖狭之志;娱酒不废,沉湎日夜的荒淫之意,这四事则与经典相异。离骚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
刘勰从《离骚》作品本身的内容出发研究其特点,并非先有理论,后以文本来证实理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阅读古籍面对更多的障碍,有时难免会“背离文本话语”,进行“强制阐释”[3]。当代西方文论以独特的理论力量和影响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托马斯主义、自由人文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学派、荣格学派等等,以其巨大的冲击力解构着传统理论对文学的认识。“如果这一视西籍若神圣的心态不能根本扭转,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将长期停留在认同西方的流行理论的阶段,从而难以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研究有积极的建树”。[4]
《离骚》相对《诗经》来说明显的差异构成了对经的权威性的挑战,对于习惯“依经立义”的汉代人来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刘勰所列诸家对楚辞的争论,其实质就在于如何看待及评价楚辞与《诗经》的明显差异。刘勰指出前人没有精确地切入核心,他对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影响有更为真切、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探讨文的本原,也必须回答文的发展和变化这一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辨骚》篇成为“文之枢纽”的一部分。《序言志》的“变乎骚”的“变”字,极为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道出了刘勰这样行文安排的动机。
在对赋骚与“五经”进行具体比较,剖析其异同后,刘勰认为在不违背“五经”雅正文风的前提下,应尽量酌取楚辞的奇辞丽采,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肯定经正传统但不囿于其中,大胆肯定创新,刘勰把《辨骚》列入“文之枢纽”,而不是归于《明诗》、《诠赋》一类,正是由于通过《辨骚》,与《宗经》等篇联系起来,构成他完整的评论框架。
刘勰慎终而追远,不以趋新鹜奇为念。虽有声音批评其中庸立场,跳不出经学框架,但刘勰“辨骚”并不是单纯地以经绳骚,只着眼于两者表面的异同,更是以一种发展包容的心态肯定了离骚的新变。“折衷论”自然比“全盘西化”或“全盘本土化”要麻烦得多,也不及后两种干脆痛快,但在大转变的背景下,理论体系的建立没有快捷方式可循,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必须在长期的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当的方向。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合法性问题一直在危机与机遇中向前推进,“艺术本质是交往”,文艺的交流需要建立具有合法性的理论系统,而标准有其适用范围,当脱离该领域,这个标准就不再具有合法性。文艺领域的规范与超越与其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是不同规范下评价标准的不同与碰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在西方的强势冲击下面临种种质疑,发掘中国文学理论和接受西方思想体系是可以相反相成的,其合法性不仅要以文本本身和时代文化等背景为支点,也要大胆吸收不同体系间碰撞交流的思想,发挥文艺自身内在的韧力,“为我所用”。
注释:
[1]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页。
[2]刘文勇:《中国文论:照着讲与接着讲——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中心》,文学前沿,2008年01期。
[3]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4]余英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三民书局,2008年3月。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
[2]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3]李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4]傅其林.当代文艺学的规范性基础——合法性反思及其批评实践[M].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8月.
[5]余英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M].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3月.
[6]王运熙.王运熙文集-文心雕龙探索[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月.
[7]张江.强制阐释论[J].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8]张江.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致朱立元、王宁、周宪先生[J].文艺研究,2015年01期.
[9]邹红.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的几个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0]刘文勇.中国文论:照着将与接着讲——以《文心雕龍》为中心[J].文学前沿,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