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兰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会产生好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记号和写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明白意思,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四、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測、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产生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五、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在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每篇课文教学前,都要积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积累和实践,找到最为理想的方式,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