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舟 王娜
摘 要:国内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日扩大,而工商企业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突显。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應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改善政策环境,从而培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1999年起,全国高校普遍大规模招生,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紧接着毕业生就业高峰也开始到来。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较上年多2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民办高校毕业人数也比往年增多。但面临产业结构失调、供需不匹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慢”就业者【1】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号称“万金油”专业,加上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思想认知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工作之后,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和不进取,导致不适应现任工作,只能面临下岗。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一、 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 就业供需不匹配
由于市场环境日益严峻,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但高校教育却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无论是初就业还是再就业,企业招聘员工时着重于专业是否对口。《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显示约有39.2%的已签约毕业生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说明了国内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矛盾,这种现象称“结构性”失业现象【2-3】,是长期困扰社会的核心问题。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更贴合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他们在校期间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企业需要操作技能性强的实务型人才,因而会出现人力资源供给予需求结构不吻合的现象。
(二) 非认知能力欠缺
1.个性品质因素。目前,新生代“95后”开始步入社会工作。这一代人物质生活优越,没经历困苦的生活,造成他们找工作时朝三暮四,缺少勤奋刻苦的精神。而入职后,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缺乏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依赖性比较强。另外,新生代个性较张扬,往往内心期望和现实差距太大,容易造成心理落差。
2.目标定位不明晰。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界定不清楚,处于迷茫状态。在校期间,一部分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累积,但忽视了实践实训;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在知识和实践上均有加强,但接受的多是技术含量低的兼职,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需求。对于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学科的各个课程都有所涉及,但所学知识大都是“虚”的,实践操作性太弱。同时民办高校生源学风较差,积极主动性较弱,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对以后就业方向不确定。
(三) 生源认知能力薄弱
目前民办院校学生的底子薄,学习风气不正,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处于自甘堕落的心态,整日迷恋网络,不努力学习,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每学期挂科率极高。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学生,他们认为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加上自觉性差,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操技能不强,所以在毕业季找工作时,很难经得住用人单位的考验。
二、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一)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度
民办高校的设立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民办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它的教学模式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也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应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主动配合用人单位,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同时,民办高校在科研、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发现,能够积极反馈于社会,从而引领产业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应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完善就业课堂体系,使学生对今后人生规划有准确的认识。最后,课堂活动中增加有趣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锻炼意志和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就业供需的匹配性
民办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率与公办院校相差太远,更不用跟985、211相比较了。针对此种状况,应采用特殊的就业模式。首先,利用“学校—企业”这种对接式毕业生推广方法。高校可采取招聘会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依据与用人单位之前建立的长久联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4-5】。再次,通过“学校—人力资源公司—企业”的方式,利用人力资源公司的中介作用,扩大毕业生与企业的接触面,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最后,采用“毕业生—社会”模式,即毕业生通过创业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如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打算在城市找工作,而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即采取淘宝、微信卖农产品来增强就业力。
(三)改善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政府逐步让步对劳动力的管理。由于市场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同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性等市场失灵现象。因而,政府仍需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社会就业的步伐。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科学地制定民办高校的教育补贴强度,宏观把握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计划,保障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平衡。
三、总结
基于民办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增强就业能力的具体建议。通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度、加强就业供需的匹配性和改善政策环境,以提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莼波.”慢就业”折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择业观教育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院学报,2017(3):88-92.
【2】薛维忠,徐红岩,张春明.高职教育结构性失业协同治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1).
【3】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2).
【4】欧阳媛,张永敬.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18): 30 -32.
【5】黄艳.”订单式”培养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27.
作者简介:
王 舟(1989.10)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礼泉县,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及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