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慧
保定直隶总督衙署展厅有个画展,我去看的那天,正赶上下雪,展厅空荡荡的,冷气逼人,除我之外,只有一个人俯身在展厅中间的桌子上,匆匆写稿子。彼此招呼、说话,并没影响他继续写字。后来知道,他是在展厅值班,利用这点时间写随笔,报社马上有人来取。我说不改改,再抄一遍?他说不用,一遍就行。我想挺牛啊,有点倚马可待的意思。这个人,就是王军云。
后来熟了才知道,王军云是朋友圈里公认的才子,沉稳、谦和,思维敏捷,人情练达。读书多,文笔好,少年老成,细致周到,谦谦君子常有的微笑永远挂在脸上。王军云是中文系毕业,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浸润其中,画画总是意在笔先,取义高远。所以,他画画既不走埋头临摹的路,也不走素描色彩的路,而是从形式构成、笔墨韵味切入,出手就高。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开始有时技法会跟不上,显得有些“眼高手低”,作品线条稚嫩,但却气象不凡。后来工作匆忙无法过多顾及画艺探求,花开花落一晃就是二十载,直至最近重拾画笔,再次回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前几天王军云约数位好友到家中小聚,顺便欣赏了他近期创作的作品。大家都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找回了画画的手感。其实仔细想想并不奇怪,从骨子里崇文尚艺的他,读书、写作,看画展、搞收藏,哪一项也离画不远。
过去王军云作画出笔迅捷,墨色变化细腻丰富,当时流行的画风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今重新开始山水创作,虽然基本延用先前的手法,但作品还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特别是小技巧、小情趣的东西弱了,场景阔大深远了许多,生活经历对他的审美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注重整合传统各家的笔墨语言、结构方式,他欣赏南宗山水沉稳、柔韧的线条,但他不坚守一家一法,而是品味、理解各家不同的笔墨韵味与技法特点,为我所用。他不再注重局部笔墨的微妙关系,而是注重大块面、大结构的分割对比,他用书写性的线条组合饱满、坚实的大山,依据山形揖让、穿插,交代和暗示结构,使作品既有整体效果又有生动的细节,力争每根线条、每个墨点都可玩味。他笔下有一种难得的分寸感,画面营构上,追求平和、端庄的气息。他喜爱宋人山水雄阔的意境和大山大水的构境方式,喜爱敦厚、繁复的美感。这样的作画方式需要很大的耐性和整体把握能力,为此他压缩真实空间,调整物象比例,留意每一处空白的大小、位置、均衡关系,争取既妙合古人又有自家面目。
王军云对构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早期的作品也是因为构成因素而凸显新意,得到人们的好评。有意思的是,他近期的创作,并不在构成方面做大做强,对构成的使用也非常克制。他说,艺术创作,强化构成并不难,难的是与营造意境、传达韵味相融合,表现朴实自然的中和之美。色彩使用上也是如此,追求清雅丰腴,在使用传统浅绛、重彩时适当融入西画元素,新颖、巧妙,冷暖协调,厚而不腻,淡而不薄,给人的感觉是恰如其分,鲜活明艳中不乏温润的气息,充满了诗一般的抒情意味与节奏感。
王军云喜爱变化莫测的真山水带给他的全新感受,喜欢在心灵触动中一画一式、铺陳开来,逐步完成自己的创作。所以他喜欢写生作品,不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瞥,而是停下来细细体会,不放过感兴趣的一草一木。近两年在海南疗养,他画了大量写生,而赞皇、涞源、涞水、顺平、易县等地的太行山更是他经常写生的地方。他不是逸笔草草做即兴式的记录,也不是用熟悉的皴法、点法做替代式的描绘,而是每到一地必如实记录自己的感受,反复尝试技法,为传情达意寻找最佳的表现方式。他不刻意打造符号语言,如实记录也不仅仅是注重表现某一地域的自然特征,而是力求感觉、意味的准确,像荆浩《笔法记》中所说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直探自然之美的本质。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不再是眼中之景,是妙造后的心中之境,是通过笔墨演绎的对自然的感悟与认知,最后成为理想化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作品构图饱满,色彩鲜活,画面呈现的,是宁静、清新的意境之美。王军云对此体会颇深,他喜欢画春天的景色,他的作品《崖溪春色》,墨色清淡,构图饱满,片片暖绿,明快润泽,春的气息跃然纸上;他画春雪,乍暖还寒,清凉爽利;画唐人诗意,形式多变,情景交融;画溪水,欢跃跳荡,如闻其声……作品题材逐步扩展,可“随物宛转”到“与心徘徊”的过程不变。王军云借助现实世界的诸多景象,经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展现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在一条艰辛的创作之路上,奋力前行。
所以说,好画家一定是勤奋的、充满灵性的人。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志趣、情怀,有自己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画什么、怎么画,他会思考、会取舍,但绝不会盲从。王军云就是这样的画家,他清醒、自信、有很强的方向感,他深知表现当代审美意趣的方法和路径,明晰中国绘画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和哲学精神。从他大量充满新意的佳作中,我们可以感受他的创新能力与丰厚底蕴。艺途遥阔,其修远兮,王军云必将继续上下求索。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