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林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稻栽培方面获得了一定进步,但其在机械化与规模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人均耕地少以及地形限制的区域更为严重。本文分析了限制水稻高产的几种因素,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具体的高产栽培方法,以期为此后水稻的栽培提供更多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水稻栽培;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属于大部分人每天均需要接触的主食,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最主要的口粮即为水稻。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悠久的种植历史的水稻品种与栽培技术经过了一代代的更替。当前我国水稻的口感变得越来越好,品种也更为丰富,营养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稻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变大,为了满足更大的饮食需求,农业方面应采取更多的高产栽培技术,以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水平。
一、水稻高产的限制因素
首先是育种方面,水稻栽培的基础便是育种,种子直接影响着水稻的生长状况与产量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育种工作。但实际调查发现,当前水稻育种工作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且水稻育种系统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科研力量分散、育种效率低以及不重视资源的引进等。同时,水稻育种的集中化程度较低,很多地方属于种植者自行育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设备,以致育种水平较低。其次是土壤方面,种植土壤直接影响着水稻的生长状况,现在我国水稻属于连续多年种植,对土壤的消耗较大。同时,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很多种植人员加大了化肥使用量,并使用了不合理的种植技术,以致土壤有机碳储量不断下降,土壤板结,直接影响了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生产条件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旱田作物,水稻对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不但需要健全的设施与配套设备,且还需要良种与高产栽培技术。当前我国土地平整度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且缺乏标准性。为了实现水稻高产,技术人员应不断提升种植条件水平,完善种植设施,实现水稻栽培的标准化。
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为了提升水稻的栽培水平,技术人员应做好水稻品种的选择工作。水稻品种将会直接影响其栽培性质,尤其是水稻品种特性将会直接影响后期的栽培工作。对此,种植人员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应选择味道优良、产量高以及品质好的种子,确保其对病虫害的抵抗性。在选择期间,种植人员不能仅观察水稻的外在品质与特性,还应适当分析蛋白质含量以及胶稠度等内在品质。
2.播种育秧
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在于确保秧苗的健康茁壮成长,对此,技术人员在栽培水稻期间应充分重视育秧与播种工作。实际播种期间,栽培人员应合理安排早晚稻的播种期,以免出现早稻烂秧等问题,且抽穗期最好避开高温期。种植人员在播种水稻时应充分结合当前的播种环境以及水稻本身的生育时期,且在培育秧苗时还应采用水稻隔寒增温高产技术,在冻土层下30至35厘米处铺设厚度为20厘米的稻壳,以此作为隔温层,隔断冻土层的寒气,确保水稻的正常发芽与生长。种植人员在采用隔寒增温技术时还应在种植地增加小拱棚,为秧苗提供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提高秧苗的发芽率,确保其生长水平。
3.栽培与大田管理
为了做好水稻的栽培与大田管理工作,种植人员应由以下几点入手,提升栽培效果。首先做好大田整地工作,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若种植人员采用了免耕栽培技术,则在种植前不需进行整地工作,在移栽秧苗前一周做好施肥、除草以及灌水等工作。若田地不能免耕,则种植人员需要完成整地处理工作,对耕地进行翻耕,且在翻耕前还应增加适量的化肥。同时,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的种植情况明确化肥的施肥量,一般情况下,每667m2耕田需要施加30千克三元复合肥、1千克锌肥以及1至1.5吨农家肥。其次应做好秧苗的移栽工作,在种植水稻期间,栽培密度直接影响其产量水平,因此種植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若需要进行抛秧处理,则种植人员需要将水深控制在1至2厘米,并完成抛植处理。最后应做好管理工作,种植人员在栽培水稻期间应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包括病虫害防治、除草施肥以及水分管理等方面。其中,水分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的种植阶段,当秧苗处于分叶期时,需要浅水种植。而当处于孕穗期时,需要将水层控制在3厘米左右。在追肥期间,种植人员需要在移栽7天后完成除草工作,每667m2大田需要施加约600千克尿素。除此之外,还应采用农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三、结语
水稻种植面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性与高产性,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大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发工作,不断更新,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水稻的增产增收,确保其产量与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群,夏敏,张洪程,曹利强,郭保卫,魏海燕,陈厚存,韩宝富.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03):420-431.
[2]陈国军,雷舜,唐湘如,梁文立,张建国,苏章标,符敏.新型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6,(06):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