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洲
急性阑尾炎在各类急腹症中居首位,其在临床当中比较常见[1]。反跳痛、麦氏点压迫性疼痛及右下腹部转移性疼痛是此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2]。同时绝大多数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数量会出现明显升高,而且还有部分患者伴有呕吐及恶心的症状[3~4]。考虑到此类患者的阑尾血运容易出现障碍,这可能会使阑尾恶化为坏疽穿孔,如不经过有效、及时的治疗就会危及患者生命[5]。本文将腹腔镜手术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上且取得了满意成效,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诊于我院的52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被分为两组(依据手术方法分组,每组26例),纳入标准:患者右下腹部表现出转移性疼痛或者反跳痛;患者的血液流通存在障碍;女性患者不处于妊娠期且所有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经腹部B超检查患者排除阑尾脓肿;全部患者对本研究享有知情权且自愿参加。其中,实验组男19例,女7例。年龄8~71岁,平均年龄(32.9±3.9)岁;对照组男18例,女8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3.4±3.3)岁。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疗法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让其保持仰卧体位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有效果后开始手术,在右下腹部阑尾区域做斜形切口(长度3~6 cm),以传统开腹手术将阑尾切除,术后有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置腹腔引流管。
1.2.2 实验组疗法 实验组患者由腹腔镜手术治疗,采取气管插管的方式对其全身麻醉,麻醉有效果后开始手术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以3孔法腹腔镜手术将阑尾切除,先建立CO2人工气腹,之后探查阑尾部位,为使阑尾以及系膜被彻底暴露在手术视野中,应逐层将粘连分离,再以分离钳在阑尾根部开小孔后再用组织夹将阑尾和系膜结扎,确定结扎牢固后,于结扎部位1 cm处将阑尾和系膜间断,同时做电凝处理,观察无血液渗出后再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引流导管的置入与否要根据患者术中情况作出判断。
1.3 临床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及肛门排气时间,并统计其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和计量资料(t值检验)分别以[n(%)]和(x± s)对其进行描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平均手术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急性阑尾炎有着极高的发病率,病情发展快而且多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传统开放手术在之前常用于该病的治疗,但其手术视野不太清晰,而且造成的切口较大,容易诱发并发症,患者恢复时间长,临床疗效不太明显[6]。
现如今腹腔镜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其在普外科急腹症的诊治当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患人员的青睐[7]。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同时所造成的并发症也少,患者可尽早的出院,疗效确切[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平均手术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降低了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缩短了其住院时间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