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9-03-12 04:52吕冰刘洋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科专业教育

吕冰 刘洋

关键词:文科专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132 — 03

创新创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兴人才力量,并成为引领高科技新业态发展的领军力量。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地方高校文科类专业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重点阐释了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对策。

一、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科专业主要是指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在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偏理工类轻文史类的情况,在创新创业学生比例、资源供给、信息平台等方面,理工类专业优势明显。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缺陷,制约了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地方高校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普遍缺乏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的目标设定,跟风和趋同顶尖高校的现象明显。地方高校应把握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准确评估所处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制定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引导学生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业愿景和创新实践。高校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应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理科生多为线性思维,文科生的理性思维更强,思考问题多为基于内外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法。因此,在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适当增加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并重。在培养目标设定上,要突出文科专业学生在法律咨询、管理服务、公关礼仪、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操作,使其了解创业来龙去脉,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意识。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偏差。地方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看做“第二课堂”的内容,组织管理机构往往依托于团委和学工部门,教育内容多数局限于创新创业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申报等,组织项目仅仅局限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競赛(俗称“大挑”)和创业大赛(俗称“小挑”),而文科专业学生在“大挑”和“小挑”比赛中鲜有上佳表现,这与地方高校没有形成完整的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标准不无关系,正因为地方高校对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与偏差,导致其无法形成科学、完备、有效的文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科学性不足。地方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类课程为主,辅以MOOC(慕课)等在线学习形式,面向三级年学生的必修课,但这些课程严重缺乏实践性和真实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理论课缺少实践体验,实践课缺乏理论支撑,实践实战类创业体验课相对不足,创业课设置较为固化,内容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文理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没有考虑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地方高校更由于办学条件先天不,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创新创业教育设施条件不够,客观上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地方高校受地域局限、学科背景、资源赋予、办学传统等的影响,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普遍比较薄弱,文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积极性等普遍不高,文科专业技术限制、项目孵化资源缺乏、实践指导水平偏低等也制约了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文科学生就业观念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地方高校文科类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对自身的定位往往偏高,对专业的社会期望值预期偏低,致使社会需求与专业认知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对就业市场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时常有眼高手低的情况。地方高校文科生普遍将就业方向投放到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或升学深造当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自主创业,多数为被动接受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很多文科生认为创新创业需要较高的经济基础和综合素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一旦失败必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创新创业都极为谨慎。正是由于文科生较为传统的非社会化的就业观念,客观上影响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导致地方高校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效果不甚理想。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文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较晚,且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乐观,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起步晚、效果弱。很多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呈现课时少、教师少、经费少的“三少”现象,完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地方高校通常更看重学生的现实就业情况,把学生毕业后短期统计的初次就业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创新创业的长期性认识不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完成教学指标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十分滞后。

三是文科专业技术限制。高校文科专业的实践性相对较弱,文科学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欠缺,这就使得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集中在服务行业领域,创业模式多倾向于累计演进模式。由于缺少高技术和核心产品支持,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企业很容易被后来者模仿和赶超。而文科学生创办的企业由于无法短期内给社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所以社会上的投资者也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理工科学生的可以直接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

四是创新创业指导水平有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自身理论基础的构建,实际创业经验和创业体验相对欠缺,获取创新创业信息能力相对不足,这导致其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指导方式单一。当文科学生遇到创新创业实践困惑时,由于教师产学合作能力不足,无法得到创新创业导师的及时解答和有效指导,因此很多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半路夭折。

三、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明确区分其与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与省部高校人才培养的层级差异。在寻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基础上,结合文理工差异、地方发展水平、学校层级等实际因素,在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制度建设、分类指导等方面建立元多立体的培养体系。

(一)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

一是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地方高校应完善鼓励、促进校园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创新创业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结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开展校院两级年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挑战赛,加大与优秀创业校友的联系,举办定期优秀校友创业分享会,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体验,浓厚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支持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跨学科、跨领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合作,丰富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内涵,逐步培养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之成为其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二是为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物质保障。地方高校在文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在合理评估和调研的基础上为有创业意识的个人或团队提供办公、生产经营场地,并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个性化分类指导帮助和服务。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二级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师资力量整合等,切实加强创新创业制度保障。还可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联盟,吸引相同志趣的学生共同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可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创业产业园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和改革。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制定与文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步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文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计划之中。组织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联合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材。针对文科学生创新创业中理工科知识欠缺问题,可选择性的开设创业通识课程,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上的文理兼通。根据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特征,对学生分阶段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创新创业通识课为主,高年级可开设创办你的企业(SYB)系列课程,通过创业讲座、案例分享、个性化指导和翻转课堂等模式,为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支撑,毕业年级可适当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做好风险教育。

二是建立專业化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强弱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纵观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兼具理论储备与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应加强文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引入知名校友、社会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就业指导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分享他们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帮助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①

三是形成奖励激励机制。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单一的问题,地方高校可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在充分考虑优势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优势特色学科结合起来,吸引优势特色学科师资团队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讲教师,建立以优势学科为主的多学科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对讲授创新创业课的优势学科教师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平台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建立创新创业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切实吸引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真正提高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

(三)分类指导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还应考虑文科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注重文科学生互联网知识与使用技能教育,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渐序培养文科生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构建网络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在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改革方面,可组建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用以弥补单纯文科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实践技术知识方面的不足,实现学科专业互补、知识结构互补、专业能力互补,推动团队更好发展。开展符合文科学生知识特点的创新创业培训,使文科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系统深入的理解。搭建同一地域地方高校文科专业间的联合创新创业平台,打通区域高校之间创新创业联系沟通渠道,充分整合区域高校的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区域地方高校间创新资源互通、创业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拓宽文科学生就业渠道、缓解文科类专业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②地方高校应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长期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利用贴近区域发展需求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优势,挖掘文科专业在管理服务、市场营销、法律咨询、公关礼仪等方面的长处,结合文科学生生涯规划特点,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双创型”教师队伍,给予文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更多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努力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文科类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徐志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5,(05).

〔2〕朱咸影.浅析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级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01).

〔3〕刘星.新时代背景下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27).

〔4〕董娜.推进高校文科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

〔5〕周朝正.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学院创业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文科专业教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部分专业介绍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修脚店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