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彤
【摘 要】 文章梳理了新中国关于社会发展的认识历程,阐述了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探析毛泽东社会发展观对治国理政的启示:始终坚持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要求,完善发展的准则;继承学习优秀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坚持实事求是,审度时势,准确把握国内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
建国初期,为改变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缓慢的困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国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寻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点。随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在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国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新举措、新要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深入研究毛泽东社会发展观,追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为当前治国理政,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关于社会发展的认识历程
国家领导者对当下社会发展的规划,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和组织战略。总体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观点,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思想,并将之切实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为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能够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大改造”。这项伟大的举措是根据当时中国国情而提出来的,对于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探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以及对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大胆尝试,提出我国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他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念,制订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倡导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上一层楼,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总布局,这有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和考察当代国情的情况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了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并重,首次系统性地回答了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整体性发展的问题。从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國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据时代背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及其思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是毛泽东关于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建设这个社会、特别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总称。毛泽东社会发展观对于之后的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思想的最初形态。
1、探索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问题,提出我国社会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迈入共产主义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这一举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随后,毛泽东又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分为“建立”和“建成”两个阶段,这表明由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是任重而道远的。他提出初步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在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实施高速发展经济的赶超战略,寻找途径融入世界经济市场,向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看齐。从总体上来看,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阶段的认识是清晰的、具有美好愿景的,但在随后的实践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于激进,打乱了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从中得到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2、规划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毛泽东经过不断地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有发展模式。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人民当家作主,他提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在经济体制方面,为规避苏联模式中过度集中的缺点,毛泽东提出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利,激发地方的活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鼓励私人开厂,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寻找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动力
1935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矛盾,提出矛盾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促使毛泽东正确处理了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国内环境。建国初期,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广大农民阶级基础的力量,他们具有数量庞大和斗争性强的特点,于是,毛泽东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又一大动力。领导农民进行阶级斗争,取得了革命事业的胜利。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毛泽东继续选择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错误地估计形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进程。
总体来讲,虽然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存在过错误的判断,但在长期艰辛的探索中,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提出更多是正确、先进的思想理论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为随后的中央领导集体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毛泽东社会发展观对治国理政的启示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是在一次次地艰难探索中,不断总结教训、不断反思改进中凝练而来的不易成果。它涉及到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更高的期待,深入研究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解决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指导和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1、始终坚持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要求,完善发展的准则
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历史经验证明了的真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国初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都始终坚持发展的观点。革命时期坚持发展,带动生产力,我们才有实力取得革命胜利,建国时期坚持发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三大改造,我们才有机会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继续发展经济,我们才有信心走向世界,与世界经济看齐。同时,毛泽东早就提出了重要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此取得民心,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矛盾的转变,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各方压力增大,都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提高发展的要求,完善发展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绿色发展,紧跟时势,关注当下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稳扎稳打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
2、继承学习优秀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伟大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党在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毛泽东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的理论,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后来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政策、江泽民建设德治法制社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四位一体”布局等,都是在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一步步继承并创新而来的。当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学习老一辈的优秀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我们事业的前进。
3、坚持实事求是,审度时势,准确把握国内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
在深入研究马克思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毛泽东意识到现实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资本主义社会的反面教材和中国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建设以及发展社会主义,若是忽视现实环境,盲目制定发展计划最终必然会走上毁灭之路。当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认清国内各个方面的发展新形势,更要走入世界市场,以国际的眼光,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把握新常态,分析现实环境,从实事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国内,认真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和群众当中,了解社会实情,听取各方声音,立足全局,谋划未来的蓝图。对国外,以友好合作的心态,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国家权益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将“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落实,为建造一个适合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一定的历史环境孕育着一定的思想理论。受当时国内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初建社会主义实践时间短,困难艰险等因素的影响,在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中,毛泽东的判断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历史局限性,尽管如此,功大于过,更深层的影响因素是历史环境的复杂性。毛泽东作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第一实践者,以卓越的先见意识,传播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思想上的正确指导,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为后来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条件下,我们更要从实际出发,认清影响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新局势和新因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局面的日益深入,妥善处理各类突出问题,加强与世界的交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引下,为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马立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6(04)154-162.
[2] 袁学清.关于党治国理政若干历史经验教训的新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12(05)70-72.
[3] 唐宁,肖寒.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渊源[J].学术论坛,2015.38(10)47-50.
[4] 刘灵光.历史与现实视阈中的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1)8-10.
[5] 顾珺.建国后毛泽东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
【作者简介】
苗 彤,山西永济人,任职于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