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对德投资,这两年为啥少了

2019-03-12 06:22青木张雪婷
环球时报 2019-03-12
关键词:中资环球时报德国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张雪婷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新任主席、西门子总裁凯飒:欧洲应如何应对(外来投资)?封闭抑或通过法律限制亚洲企业投资?至少像德国这样的出口大国应当三思。

英国《金融时报》:中德经济关系耐人寻味,德国对中国的态度很矛盾,德国需要中国的技术,但德国也担忧中资企业收购德国的技术。

德国汉堡大学国际经济学者卡斯普尔:中企对德企的收购兴趣暂时不会增加,但从中期看,中资还会对德国企业再度表现出兴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这几年中国对欧洲投资很不稳定,这与中国本身对外投资不成熟也有关系,中企应调整思路,不能“简单粗暴”地投资。

“从客户到竞争对手,欧洲重新定位中国!”据德国《焦点》周刊报道,欧盟领导人将在3月21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讨论并首次制定共同的“中国战略”。而德国经济部2月公布的《国家产业战略2030》中,主题就是“要打造德国龙头企业,加大力度保护本国重要产业免受外国收购和竞争影响”。尽管德国过去两年相继出台的投资法规并不直接指向中国,但中企对德投资在经历2016年的高峰期后,已走过两年的下降期。这种现象引发德国经济界的关注和争议,担心政府的举动会“吓跑投资者”。

“政治乌龙球”叫停中资收购

“去年是2013年以来,中资收购最少的一年,仅为最高峰2016年的一半。”对在德中企有深入调研的汉堡大学国际经济学者尤恩·卡斯普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兰克福汇报》等媒体的报道显示:随着德国收紧外国投资,过去一年,中资入股德国企业大减,中资收购案从54件降到35件。在卡斯普尔看来,当英国闹“脱欧”、美国搞保护主义时,德国的技术和投资环境、中德关系的稳定发展,都激发了中国企业对德投资的强烈兴趣。卡斯普尔列举了2016年中国在德国最大的一笔收购——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此外还有德国老牌机械制造企业克劳斯-玛菲被中国化工收购;德国垃圾处理公司EEW被北京控股并购……但他话锋一转说:“但这一年也是一个转折点。当年中企的收购潮马上引起德国政界的高度关注。由于美国方面的干预,德国政府2016年12月拒绝了福建宏芯对德国芯片商爱思强的收购案。”当时,不少德国媒体还站在中国一边,如《南德意志报》嘲讽“爱思强已成为世界政治的玩偶”,《法兰克福汇报》形容“这是一个政治乌龙球”。

2017年初,德国联合法国、意大利致信欧盟,要求欧盟制定法律,给予成员国更大审查权并在必要时否决并购个案,以保护本国的高新技术企业。7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关于《德国对外经济条例》修正案,规定如果一个欧盟以外的公司收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德企超过25%的股份,政府可以介入并有权叫停。2018年12月,德国内阁再次修改法案,规定欧盟以外的投资者并购德企的审查门槛将从目前的25%股权比例下调至10%。《莱茵邮报》称,“新法规有望防止中国人进入相关领域,阻止可能的技术转移到中国”。在此之前,德国政府已直接或间接叫停两起中资并购德企案,涉及电网运营和机械制造领域。

卡斯普尔认为,德国的这些限制外国投资的做法,虽然没有一种是明确针对中国的,但影响最大的就是中资收购。这在德国引发很大争议,特别是担心政府干预会吓跑投资者。《环球时报》记者遇到过许多为中国投资者“打抱不平”的德国企业家。博希尔家具公司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博希尔说:“现在整个德国经济界都在谈中国。如果政府希望通过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挡中国企业的攻势,那将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样做只会让‘德国制造失去竞争力。”他认为,如果德国感受到来自“中国制造”的挑战,就应保持开放自由的政策,加强研发。博希尔依旧愿意与中国投资者合作,并准备开拓中国市场。德国一些州和城市的招商部门抱怨说,本来中国企业想到德国投资,但德国投资门槛越来越高,中国企业也就不来了。

保护主义损害德国投资环境

德国工商总会对外经济部主任沃尔克·特莱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曾表示,“阻挡中国”的措施是政府部门在对市场资本流通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他说,德国需要来自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投资。德国工商总会估算,对华出口为德国创造大约90万份工作,而当前德国有300万员工供职于外资企业。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按照德方的统计,目前在德国有2300多家中资企业,3000多个项目,其中加入该商会的就有近270家企业。像华为一家就有10多个项目。目前中企最多的为北威州,有1000多家,其次是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但总体来说,中国在德投资的数量仍然很少,不到外资在德投资的1/100。德国在中国则有5000多家企业、上万个项目。德国有关方面不应把中国企业视为威胁。

德国中国商会2018年7月公布的《中资企业在德商业环境调查》显示,87.5%的中资企业对自身在德国的发展“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表明中资企业在德投资显示出充分的战略性与持续性。但也有约三成受访企业把外资审查视为在德投资和经营中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另有5%的在德中资企业表示将暂缓扩大投资。对这两年中资并购德企数量下降,段炜表示:“我们认为德国的政策充满不确定性、不透明性。像爱思强收购案,德国经济部本来已经批准,后又收回。这是德国政府的‘言而无信。最近,德国政府又把投资审查门槛从25%降到10%,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现象,不利于在德中资企业增强投资信心,不利于德国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德国,中企可以更多元化

实际上,中资在德国投资远远不如美国。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永的报告显示,2018年共有580家德国企业被外资并购,其中被中资买走的只有35家,仅占7%。而美国资本收购的德企占17%。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美企收购德企很少引起德国政客和媒体的质疑。在法兰克福一家中企的主管陈女士看来,德国害怕高新技术被中国买走,被中国超越。她表示:“德国许多政客仍以意识形态划线,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投资者。美国是自己人,中国则是竞争者。”

有德国研究机构总结,中企过去4年投资并购德企主要集中在十大行业领域,其中包括软件开发、机器人、飞机、舰船、火车和汽车制造以及能源系统、农业科技、新材料和医疗技术。这些也是德国最希望保持领先地位的领域。难怪德国《商报》在回顾最近10年经济界和政界对中方投资的态度变化时说,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来自北京的代表团受到热情接待,但这样的日子已成为历史,自从中国企业向德国的高技术企业伸出收购之手,柏林的疑虑与日俱增。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德、在欧投资遇到的这些矛盾现象一直都存在。他认为,德国人担心中企投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德国看到了中国的潜力和趋势,尽管中国投资才刚刚开始,但如果持续下去,会积累出庞大的量;二是对中国投资的目的性产生怀疑,因为现在中企投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谈到给中企投资的建议,崔洪建表示:“中国在德国投资,要保证多元化,具体来说就是构成和方向的多元化。在构成上,如果加大中小企业投资,一定程度上不会刺激到德国的政治神经。投资方向上,虽然可以投制造业,但更要关注那些更有潜力、规模小、有风险的创意产业。如果只是随处‘摘果子,像过去那样靠钱多把人家的龙头企业拿下来是不行的。”

段炜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德国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并不像国内那些盲目追捧德国的“德吹”说得那样完美,而是“充满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德国不是一个挣快钱的地方,是一个合规性很高的国家。投资者应该充分考虑可能的困难,并一定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咨询机构帮助。▲

猜你喜欢
中资环球时报德国
中资油田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梦梦”“娇庆”德国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新中国科技60年(3)
本 期 导 读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