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琴
(绍兴文理学院 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017年12月,农业部市场和经济信息司、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等发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关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共62个地区入选,浙江安吉县安吉白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浙江省三门县三门青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浙江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嵊州市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3家名列其中。这既是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的契机,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民收入增长机制探索的较好时段。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基本条件之一。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关键所在。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农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将会发生一些变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增长将获得新源泉。
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增收机制等内容相关的研究已展开较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涵、特征研究。特色农产品是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具有品质特色、规模优势、市场前景的资源类产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基于资源禀赋、产业规模、品牌价值、市场号召力、生产传统等要素综合考虑的特定区域(韩长赋,2018)[1]。特色农产品,如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香榧,对生长地的地质状况、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等均有特定要求,特色农产品生长地就属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香榧生长地主要分布在浙江会稽山区的诸暨、绍兴、嵊州、东阳和磐安等(戴文圣等,2006)。
(二)农民收入结构演化与特征研究。一段时间来,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潘文轩、王付敏(2018)[2]把1979—2015年间分成5个阶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经营性收入趋向下降,工资性收入上升,财产性收入贡献率偏低。在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转变的前提下,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吕新业、胡向东(2016)[3]、孔祥智(2017)[4]认为,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增收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提高,经营性收入趋于稳定。何秀荣(2016)[5]认为,当前务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不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三)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研究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一般从研究农民收入构成、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着手的。张红宇等(2013)[6]认为,当前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发生变化,农民增收进入关键阶段。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的着力点不同(张红宇,2015)[7]。张荣(2017)[8]认为,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具有正向关系。蔡昉(2013)[9]认为,改革期间非对称市场自由化做法的延续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放缓。钱忠好等(2013)[10]认为加大土地市场化改革力度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厉以宁(2011)[11]认为种植能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是将来经营农业的主体,这将改变单个农民个体从事农业的局面,有利于化解农业风险,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创业主体发生改变,农民收入内在构成由此发生改变。陈锡文(2011)认为,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工资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温信祥(2013)[12]、赵文玉(2013)、胡宜挺、罗必良(2010)认为,农业灾害,包括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疫情灾害、市场风险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探索农民增收机制可以从金融服务、土地市场化改革、科技服务、减少农业灾害等方面入手。苏静(2017)认为,金融发展、经济基础、投资水平、政府干预促进县域间农民收入增长。李晓龙等(2015)以重庆市为例,对西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揭示,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总产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社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力,而财政支农、城镇化水平则不显著。雷平、唐慧龙(2016)认为,科技应用与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流转和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不显著。孙蓓(2017)则认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包括科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科技教育、农业支持政策等。
综合前面相关研究结论,科技进步、土地流转、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等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一致性较高的四个因素,它们分别属于资本、技术、政策因素,以此作为分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增收机制的相关变量,并利用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农民增收机制是个综合系统,包括农民增收内在机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增收情况,以此探索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增收的内在影响因素。
(一)农民收入增长内在机制
农业发展是一个伴随需求侧和供给侧变化发展的过程。需求侧变化发展是指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品质需求发生变化,由单纯追求普通粮食类、蔬菜类农产品到偏爱奶制品类和富有个性化、独特化、生态化的特色农产品,由追求数量丰富到品质优良;供给侧变化发展意指农产品供给方注重品质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在农业发展上述趋势下,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即传统的恩格尔系数也不再是仅从数据上考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出于健康安全、品质生活角度考虑,居民舍得在食品支出上花钱,于是,农产品需求方对农产品价格的敏感度有所下降。农产品生产方,为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舍得投资,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农业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度向着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要素投入与农业收益间的相关性日益被重视。政府把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又考虑到农业的弱质性地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疫情灾害、市场风险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从而影响农产品供给方农民的收入增长,于是,在相关政策制定中,政府主动考虑出台对农业的支持性政策。
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动态的。基于已有研究,综合考虑,在现有背景下,探索农民增收机制可以从科技进步、土地流转、金融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
(二)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农民收入情况
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位于会稽山脉,涉及的主要区域包括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嵊州市等一区两市,总面积402平方公里,香榧面积2万公顷,其中诸暨市9 667公顷、嵊州市7 467公顷、柯桥区2 533公顷,投产面积5 667公顷;香榧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5个,其中,现代林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林业精品园11个;香榧加工企业85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家。香榧被浙江省政府指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树种,对拓展山区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兴林富民新产业意义重大。
近年来,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香榧种植、经营农民(简称榧农)的收入稳步提高。2016年,绍兴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 744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8 260元,占比为29.77%。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 822元,从事特色主导产品生产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5 925元,其中,农民从事特色主导产品种养获得的收入为16 500、农民的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 600元,两项合计即为统计中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50.38%,远远高于绍兴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人均收入不仅高于一般农民人均纯收入,而且收入来源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农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增收的来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这与一般农民主要增收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有着显著不同。
(三)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涉及农产品总量、农民就业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农业抗灾救灾能力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由于其具有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等优势,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影响其收入增长的因素相应亦有差别。从调查中发现,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具体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科技进步。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科技转化为应用性成果的转化率等因素影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近年来,由于受良种选育技术、抗病虫害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技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2017年为57.5%。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要素对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影响的一方面内容,研究人员队伍、产品开发科研投入、成果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等也是科技要素的影响内容。当前,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大学合作,建立香榧研究院,包括博士后流动站、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不仅有利于提高香榧产品品质,而且使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世界香榧产业发展的“领头羊”。2014—2016年,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研发的特色主导产品方面科研成果2项,并且2项科研成果已经全部获得应用推广。社会各界注重优势区科技投入。2016年,香榧主导产业科技投入320万元,其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各为100万元和220万元。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2016年,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进行特色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一套体系。制定并实施标准,以利于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具体包括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标准,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保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
2.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农业由零散、小规模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保留承包权。土地流转通过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商品率是农产品销售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值,代表着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我国在相当长时间里,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仅有的农产品一般用于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商品率较低。近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达到70%-80%。2016年,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香榧总产品为0.4万吨,当年香榧产品总销量为0.38万吨,香榧产品商品率达到95%,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21.7%,而一般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19.2%。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均是农业现代化的指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3.政策支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为确保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政府实施了保护与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投入资金、出台政策等。每年市财政从“森林绍兴”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香榧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特别是列出专项资金,并高于一般农产品支持力度支持香榧产业发展。2016年,特色主导产品获得财政投入金额占财政支农投入金额的比重为23.5%,特色主导产品获得社会资本投入金额占近三年区域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金额的比重达45.7。投入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支农资金、科技投入资金、农民培训资金等;出台政策,如,编制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动态保护纲要》《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香榧产业传承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品质林业全面推进森林绍兴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市花市树推广工作的意见》《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管理办法》等。出台的政策有利于打造全国香榧科技研发中心、苗木培育中心、产品营销中心以及香榧品牌创建和推广。在出台政策的同时,政府连续多年将发展香榧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推进项目。
4.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支持途径,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农业技术和人力素质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研究显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放农业贷款是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已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贷款占贷款总数的比值一般在4.4-7.1%之间。2016年,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18.4%,说明金融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服务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农村地区。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支持的又一重要方面。一般来讲,农业保险与农民,特别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增收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对较早获得财政补贴的省份以及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农业保险的省份的农民尤其如此。而当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参加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比重为20%,低于国外一般农产品农业保险种植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50%以上水平。特色农产品大都野外生长作业,“靠天吃饭”的特征较一般农产品明显。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参加农业保险比重,有利于稳定农民的收入,保护其生产积极性。
为进一步分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结构和增收影响因素,以探寻进一步增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增收途径,以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运用STATA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农户收入(y)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各部分组成,将家庭经营收入(x1)、工资性收入(x2)、转移性收入(x3)和财产性收入(x4)作为自变量,研究其变动对农户收入这一因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收入结构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回归结果
yCoef.Std.ErrP>|t|x1x2x3x4_cons1.0133**1.0015**.9011*.9888**-6.8759.0428.0411.4481.043541.54560.0000.0000.0430.0000.871
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各类收入(xi,i=1,2,3,4)对农户收入(y)的影响可以表示如式(1)。
y=-6.8759+1.0133x1+1.0015x2
+0.9011x3+0.9888x4
(1)
根据表1和式(1),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均是显著的。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最大,且两者的系数均大于1,表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每变动1%,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大于1%。
以此为基础,对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已有文献和实地访谈结论,选择金融服务、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科技进步四个因素作为影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的变量。由于香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行政区划基本属于绍兴市,相关数据,包括一部分统计数据,可以通过查阅《绍兴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处理获得。
1.金融服务(X1)。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状况,学术界用商业银行及网点数量、商业银行服务人员、农村存款数量、农村贷款数量等指标进行指代。依据银行业发展现状、数据获得的便捷性,本文选择金融贷款作为金融服务的替代量,该指标的有关数据可以通过绍兴统计年鉴的金融贷款一栏找到。
2.土地流转(X2)。土地流转用土地流转总面积衡量,该指标的有关数据可以通过绍兴统计年鉴、政府职能部门资料和实地访谈综合得到。
3.政策支持(X3)。政策支持具体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据实地访谈结果将其进行定性化处理。将政策支持设定为虚拟变量,有政策支持设为1,没有政策支持设为0。
4.科技进步(X4)。与政策支持(X3)一样,也依据访谈结果,将科技进步这一变量设定为虚拟变量,科技进步明显的设为1,科技进步或影响力弱的设为0。
运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法对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行多重相关性分析,发现四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相关性。将金融服务(X1)、土地流转(X2)、政策支持(X3)和科技进步(X4)四个自变量和农户收入(Y)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OLS),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因素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回归结果
yCoef.Std.ErrP>|t|X1X2X3X4_cons6.2608*.2095**-777.1871**693.1732**1568.314**2.0582.0041242.7737179.9598229.05430.0080.0000.0060.0020.000
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以上各个变量(Xi,i=1,2,3,4)对农户收入(Y)的影响可以表示如式(2)。
Y=1568.31+6.2608X1+0.2095X2
-777.1871X3+693.1732X4
(2)
根据表2和式(2),金融服务、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科技进步均是显著的。由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两个变量是虚拟变量,有其特殊性,因此其系数相对较大,表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对农户收入的增加有重要影响。金融服务和土地流转两个常规变量中,金融服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较大,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每变动1个单位,会影响农户收入同向变动6.2608个单位。土地流转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地流转面积每变动1个单位,会带动农户收入同向变动0.2095个单位。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特色农产品需求增加、品质要求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面对特定的自然条件,资金、技术等需求不同于一般农产品。作为特色农产品生产者的农民,促进其收入增长需要结合相关要素多管齐下。
(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随着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而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民收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提升发展活力。在发挥原有农村信用社作为参与农村金融服务主力的基础上,降低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其参与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活动中。加大力度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金融产品,实现信用贷款、金融租赁、农业保险等的组合,有利于全面、多元地提供金融服务。
(二)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需要通过农民自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因素得以体现。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有利于科技应用。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让城镇有志于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并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以多种方式进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逐步提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从业者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提高科技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贡献率;在完善农民对土地、山地的产权权能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适度推进土地流转,有效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生物化学、大型机械等对土地的适应力,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
(三)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方面资源稀缺性表现明显,另一方面,农民“靠天吃饭”“靠市场吃饭”的特征尤其明显。资源稀缺性保障农民凭着仅有的产品,不用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就能获得收益;正因为是特色农产品,需求者对其天然性要求特别高,并且需求者的选择弹性特别大,于是特色农产品总是面对着产量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政府在突破这种约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加大金融、财政等扶持力度,鼓励产品出口,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发挥政策支持力度。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确保资源稀缺性突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稳定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从资本、技术、政策等方面探索增收机制,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