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梨
每个人在步入婚姻之前,大概都是对婚姻生活抱有一定想象的,可是后来却发现,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长久恩爱的夫妻不是没有,但大部分夫妻都在婚后渐渐褪去了激情,关系越来越淡。究竟是什么导致婚后的我们没了激情,又是什么在维系着婚姻?一部名叫《幸福定格》的纪录片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片子的导演叫沈可尚,因为婚后自己和妻子聊天越来越少,他突然感到这样的生活很可怕,对婚姻也充满了困惑。于是,他花了7年的时间,跟拍了8对平凡的夫妻。从为什么要与对方结婚,到不再有激情的婚姻生活;从一触即发的婆媳问题,到关于性、关于生孩子、关于受不了对方的点点滴滴……
相比于有些夫妻直白地控诉“你从来都不了解我!”现实中的大部分夫妻,其实很少去思考或者讨论——“我是不是足够了解我的伴侣?”
因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老夫老妻”被挂在嘴边,我们其实都默认了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身边的那个人。但其实,我们并没有。
看《幸福定格》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很小的细节。有个妻子觉得丈夫对自己从来都没激情,丈夫否认,妻子抱怨说,“你在外面路边都不抱我”。对于丈夫来说,有些动作在公共场合做太放不开,可他并不知道对于妻子来说,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拥抱可以让她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激情和在乎。
另外一对小夫妻在聊起“很在意的事情”时,丈夫一边说,一边偷偷瞄着对面的妻子,然后才说出口:“其实我比较在意的事情,就是逛夜市你都自己走前面。”听到丈夫这么说,妻子惊讶地又问了一遍:“所以你很在意这个?怎么会这样!”
从恋爱到结婚,相伴数年,我们都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对方。于是慢慢的,我们很少再像恋爱前那样,对彼此充满好奇。在一起的时间越久,我们越少去关注对方的喜好变化,越少揣摩对方的心意和为对方花时间花心思。甚至到了后来,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他/她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的”。
可是啊,人怎么可能一成不变?更何况,结婚前我们认识的彼此,可能都只是一部分的彼此,一个人的另一面只有在距离近了之后继续关注才会知道。那一面,可能是过去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的另一面。
《幸福定格》剧照
婚后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了激情,我想彼此习惯性地用主观认知来定义对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太熟悉,我们反而停止了对彼此的探索和理解。当两个人在彼此的脑海中都逐渐“僵化”,那么婚姻又怎么会有持续的新鲜感和激情呢?
纪录片里,有一个妻子问丈夫:“你每天和我讲话有一个小时吗?”“你都是一直对着手机。”现实中,不少夫妻也是如此。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对夫妻,80后的薛先生和妻子10年前是异地恋,两个人经常坐火车横跨大半个中国见面。然而薛先生发现,10年过去了,两人不再是异地恋,可即便每晚和老婆睡一个双人枕上,也经常在微信里说晚安。是曾经的习惯太难改,还是彼此都懒得转过身去给对方一个拥抱?薛先生自己也曾坦言:“这是件很小也很可悲的事情。”
有人总结现代男人的相处模式是:恋爱时无话不谈,结婚后无话可说;共处一室,却分床而睡;同桌吃饭,情愿在手机里聊天;朝夕相处,彼此相对无言。明明结婚前,天南海北都可以聊得开,结婚后彼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到最后只有在具体家庭琐事上才聊上两句。
有人统计过:一个人每天说的话中,废话占的比重越大越幸福。能够放松说废话的人,才是真正在过闲适生活的人。如果可以,放下手机,多和彼此说一些“废话”吧。
有几十年一直保持激情的夫妻吗?我相信肯定有。但对于凡尘俗世的大部分普通夫妻来说,却很难实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在维系一段婚姻?
纪录片的导演沈可尚说,在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自己慢慢地开始有意识地去反省。“一些从这些夫妻身上看到的问题可能在我身上也会出现。实际上我反省蛮多的。”到了后来,他开始慢慢发现,其实每一对夫妻都有绝对不一样的相处模式。
可是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应该最起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把伴侣当成自己的附属,也不要把伴侣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如果你真的需要对方为自己做什么事情,不妨把对方先想象成自己的朋友。因为你不会希望朋友一定会要做什么,你不会觉得朋友非要做什么才是对的,你会觉得朋友需要什么,我会听,我能帮就帮。
2.多去了解你的伴侣,多去倾听你的伴侣,因为你可能并不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遇到问题了千万不要想当然,也不要不好意思,一次争吵好过一辈子相对无言,而一次有效的对话好过争吵十次。
3.这世间大部分夫妻其实都差不多,我们都会经历从激情到平淡的转折和过渡,但成为夫妻意味着我们要为了彼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婚姻后半场,道德和义气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有些底线一定要守住。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倘若有一天,你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突然感到疲累,不妨多想一想当初的自己,为什么选择和他/她携手走进婚姻。
婚姻不易,为每一个努力经营婚姻、努力生活的自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