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例药源性横纹肌溶解症分析

2019-03-12 06:01马晓菲刘星辰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南楼药房北京10085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9年1期
关键词:药源性横纹肌类药物

马晓菲,刘星辰(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南楼药房,北京 100853)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L)又称肌肉溶解,发病机制是在毒理学刺激或机械刺激下,骨骼肌细胞破裂释放肌红蛋白引起系统代谢异常[1]。血液中的肌红蛋白经肝肾滤过时堵塞肝肾,造成肝肾功能损伤,进而出现急性管状骨疽、肾衰等病变[2]。药源性RL是获得性毒理学刺激引发的横纹肌损伤,据统计有80%的RL是药源性RL,这其中20%是因酒精摄入过量导致[3]。有关药源性RL的发生率研究并不完善,因此笔者统计2000年 - 2018年我国有关药源性RL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病人群,发病特征等,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以“横纹肌溶解症”、“药源性”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年 - 2018年有关药源性RL的文献报道。纳入标准[4]:服用药物后出现肌痛、肌无力,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尿检深棕色、有肌球蛋白,肾功能障碍;文献明确证实为横纹肌溶解症病例。排除标准: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个别案例、非病例研究、统计数据分析不合理、重复性病例报告。检索后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101篇,共321例药源性RL病例。利用Excel软件,将入选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引发RL药物类别、用药后出现RL的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重点分析药源性RL发生的高危人群特征。

2 结果

2.1 RL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321例药源性RL病例中,男性168例(52.34%),女性153例(47.66%),男女比例为1.10∶1。根据201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将患者年龄段,分为: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药源性RL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8岁。青年患者56例(17.45%),中年患者87例(27.10%),老年患者178例(55.45%),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其中以60 ~ 70岁发病率最高,共计83例(25.85%),详见表1。

表1 药源性RL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of patient with druginduced RL

2.2 用药后出现RL时间分布

321例药源性RL病例中,RL出现时间最短是在1次用药10 h后出现,最长是在用药2年出现。275例(85.67%)为用药1个月内出现RL。详见表2。

表2 RL出现时间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RL appearance time

2.3 药源性RL涉及药物种类分布

本次统计共涉及12种药物,他汀类药物引发RL共计196例(61.06%),苯氧酸衍生物类101例(31.46%),其他24例(7.48%),他汀类引发RL的病例最高,详见表3。

2.4 并发症及预后

321例药源性RL中共出现114例并发症,113例治疗后好转,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详见表4。

表3 引发药源性RL分类Tab 3 Classifi cation of drug-induced RL

表4 不良反应转归率比较Tab 4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3 讨论

RL是指可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获得性或遗传性疾病,发病常伴有急性肾衰和代谢失调。RL的临床症状有肌痛、肌肉痉挛、水肿、恶心、尿液呈酱油色等。患者发病时血红蛋白含量升高,CK含量明显上升,CK含量可高于正常值10倍以上。发病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磷酸血症,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检查时CK含量是衡量是否患有RL的重要指标。

3.1 药源性RL病例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从表1中可看出,药源性RL发病男女比例为1.10∶1,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覃洪艳等[5]研究称,男性患者耐肌痛能力要高于女性,因此RL患者中男性患者RL更严重。而本次研究中女性药源性RL发病率略低,也与女性患者及时察觉肌痛并及时检查有关,同时男性患者酗酒比例较多,因此临床治疗时,需及时提醒男性患者戒酒同时注意肌痛症状,及时检查血清CK含量[6]。年龄分布结果显示,发病人群最高为45 ~ 59岁年龄段,其次为60 ~ 70岁,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高血脂,服用调血脂类药物概率较大,因此药源性RL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7]。而45 ~ 59岁为60岁以下的中年人群,这与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改变有关,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患者逐步年轻化,因此这一年龄段的患者更需注意日常生活习惯,才可从根本上预防药源性RL的发生[8]。

3.2 药源性RL发病时间分布特征

从表2可看出,321例药源性RL病例有275例(85.67%)为用药1个月内发病,其中最短RL发生在用药10 h后出现,用药1个月以内是药源性RL的高发区,分析原因可能是在用药初期患者存在擅自增加药物剂量、换用药物、联用其他药物等问题,需在用药初期加强用药教育,科学用药,提醒患者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就诊。用药超过1年时,RL的发病率有所回升,分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用药伴随年龄增长,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因此易发生副反应,因此RL发病率开始上升。

3.3 引发RL药物种类分析

本次检索病例共涉及12种药物,其中他汀类药物引发RL共计196例(61.06%),苯氧酸衍生物类101例(31.46%),其他24例(7.48%),以他汀类引发RL的数量最高,这是因为他汀类调血脂药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横纹肌具有直接毒性,易导致RL[9]。Wen等[10]报道称,他汀类药物与环孢素、烟酸衍生物、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联用时,因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系从而提高RL发生率。本次检索也发现他汀类与红霉素、吉非贝齐导致RL的病例,但因总体数量有限,总例数未超过单用他汀类药物,因此不能排除联合用药会增加RL发病率。

据统计,可引起肌肉损害的药物有150多种,多数发病原因是药物滥用[11]。本次研究中苯氧酸衍生物引发的RL例数也占有较大比例,这是因为苯氧酸衍生物类药品是临床较常用的调血脂药。表3结果显示,非诺贝特引发RL例数较多。非诺贝特是第三代苯氧酸衍生物类调血脂药物,其调血脂作用强。非诺贝特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激活型增殖体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来调解基因表达从而加速乳糜微粒和VLDL的代谢,进而降低TG和LDL水平。正常使用非诺贝特毒性小,无蓄积作用,可长期使用。Matsubara等[12]研究显示,非诺贝特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易增加肌痛的发病率。本次检索未有此类滥用药物病例,苯氧酸衍生物病例均为单用药。说明近年来科学用药意识增强,长期应用调血脂类药物的患者具备一定用药常识。另一类苯氧酸衍生物苯扎贝特因临床使用不及非诺贝特普遍,因此发病例数较少。

3.4 药源性RL引发的并发症

长期应用调血脂类药物的患者需注意肌痛等症状,早期发现时应立即停药,不必做特殊处理即可恢复正常。药源性RL较重者,首先需输注大量液体,如甘露醇等利尿剂,增大排尿量[13]。静注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纠正酸中毒,降低肌红蛋白对肾小管造成的栓塞性损害。采取积极治疗同时需预防并发症,肾功能损伤者需及时作透析治疗[14]。日常生活中,服用调血脂类药物者为预防RL需减少酒精摄入。药源性RL病例中,有20%为酒精摄入过量引起,因此RL患者为避免病情加重,应当戒酒。本研究结果显示,321例药源性RL有11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13例经治疗后好转,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主要由于发现不及时,且患者年龄较高,因此病情发展迅速,未能抢救成功。

3.5 RL的治疗

RL的具体治疗措施如下:停药,减少药物刺激同时增加新陈代谢速度,防止肌肉剧烈运动,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情较轻者停药后会自行恢复,严重者则采用支持疗法。首先,输入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直到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CK < 1000 IU·L-1,促进机体排尿[15]。若未好转则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通过碱化尿液、稀释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来降低肾小管栓塞性损害,此方法在发病8 h内效果较好。预防急性肾衰,当血容量减少时及时纠正,若出现肾衰则立刻进行透析治疗[16]。除上述治疗方法,若患者有高钙血症则通过口服泛醌予以缓解。

综上,药源性RL发病主要与服用调血脂类药物有关,其中他汀类调血脂药因在临床应用广泛,因此导致RL的病例报道较多。同时药物联用也是引发RL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临床用药时需科学用药,尤其应重点关注高血脂中老年人群,嘱咐患者注意戒酒,发现肌痛应及时检查CK水平,及时停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猜你喜欢
药源性横纹肌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小龙虾遭遇国家卫健委点名警告
老人慎防药源性疾病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运动太疯狂,小心横纹肌溶解!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