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表现出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渐超越传统实用器的局限,成为闻名于当代的艺术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紫砂壶材质独特的双气孔结构使其泡茶隔夜不馊、香不涣散,且久用而越显温润油亮,给人以极好的泡茶体验,让人领略到原矿紫砂的魅力。 玩一把壶,如同交一位好友,与之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其人格魅力,又如同品一杯醇厚的酒,领略时间沉淀的芬芳。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本色文化的代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始终长盛不衰,雅俗共赏。
“石瓢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器型,从清代陈曼生起就备受人们喜爱,贯穿了紫砂壶艺发展史,堪称“壶中王者”。 “石瓢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考验,始终长盛不衰,业内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之称,“石瓢壶”以独特的三角形架构著称,三角结构被誉为几何形体中最稳定的结构,是“跌不破的形”,一直以来,从“东坡石瓢壶”、“曼生石瓢壶”、“心舟石瓢壶”到“子冶石瓢壶”、“景舟石瓢壶”等,各种“石瓢壶”器型层出不穷,在不失传统三角结构的特色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体现了不同时代下人们的审美和思想。
图1 石瓢壶
纵观此壶 (见图1), 此壶依然继承了传统“石瓢壶”的三角结构, 为典型的光素器,给人以简约大方、质朴素雅之感。 “石瓢壶”底部平足,稳定地立于平面,身筒的正面呈等腰三角形状,线条简明利落、一气呵成,底足呈上托之势,稍显饱满、富有张力,如同屈曲的手掌;壶盖为平盖、采用压盖形式,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平盖与壶身比例协调,显得平稳周正;壶钮横跨盖面中央,壶钮采用桥梁钮的形式,两侧弧线与身筒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中间平直略带弧度,钮孔成椭圆状,整个桥钮显得刚柔并济。 整壶最见精气神之处在于流、把的架构,壶流与壶身为暗接,直筒炮嘴从壶身匀势而起,十分有力,出水利落,壶流上扬的弧度与身筒呈90°角, 显得刚劲爽气,壶把沿用三角形架构,为刚柔并济的等边三角形,流、把相辅相成,衔接自然有力,提携了整壶的气势。 此壶将三角形结构贯穿于各个部位,细分看去,此壶是由几个不同的小三角构成, 整体观之又是一个结构稳定的大三角, 骨力十足却不瘦削, 富有饱满的张力,精、气、神十足。 作品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身、盖、把、壶钮的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尽显“石瓢壶”的文人风骨。 此外,作品还采用陶刻的装饰技巧,在壶身刻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为行书字体,潇洒自然,起承转合十分有力,刀法流畅、入木三分,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刀法和书法相辅相成,彰显出中国汉字的魅力,为作品锦上添花。 此诗句来源于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是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空中的光彩和浮云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给人以洁净美好之感,在这里,“方塘”意味着精神的世界,唯有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看到世界的美好、领悟真谛,此处也暗示着艺人在紫砂道路上的进取之心, 紫砂壶虽然是传统技艺,但不是简单的复制,紫砂壶的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唯有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才能不断在实践中为作品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使之具备源源不断流传下去的生命力。
此外,“石瓢壶”还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传统文化,刚柔并济是“石瓢壶”最大的特点,此壶饱满而骨劲十足,契合了中国传统审美观。 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后世儒道互补,道家的观点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形成了这种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审美习惯,它不仅对我国的书法、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作用。 可以说, 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柔”让中国人学会了和善待人、宽容处事,“刚”让中国人学会树立原则和底线, 刚柔并济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让中国人既能合作共赢,也能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 “石瓢壶”是真正的君子壶,无论造型如何转变,始终不变刚柔并济的本质,外在与内在相统一,给大家传递着文化信仰。
紫砂艺术的发展既要有秉承传统的决心, 也要有打破传统、坚持创新的勇气,唯有在作品中注入个人的思想和审美,注入个人的艺术信念,才能使作品具有人文情感和生命力。 紫砂壶“石瓢”在继承中突破,整壶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了作品的意境,赋予作品全新的文化内涵,让人在一壶一茗间领悟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