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胜男
诗歌教学,往往通过形象直观地讲解、富有意境地解析、生动写实地演绎,将各种美的形象、美的感受、美的意境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品读、悟读、演绎来感知美、认识美、诠释美、欣赏美。
品读是通过鉴赏诗歌语言,把握情感态度,分析作者思想,来奠定学生美育基础的。德国美学评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指出:阅读时应关注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仅“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用短短的文字,却挥洒出作者洒脱大气之美。若只是仅就词句做简单讲解,学生对于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并不能透彻理解,若引导学生品读,并模拟诗歌中的片段场景,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如何凸显作者纯粹、悠闲的心态,引导对“轻”字的品读;一个“谁怕”,又表现作者面对风雨怎样的神态和心态?如此,水到渠成,“一蓑烟雨任平生”,那種不避风雨,随遇而安,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便跃然纸上。这样的品读,让学生身历其境的品咂出风雨的狂暴下诗人的无惧与洒脱,诗人的形象就如英雄般伫立于心中。这样的品读,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美的形象在心中栩栩如生,绘制成型,美的情感得以渗透,滋润心田。
悟读是在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心理情感变化,加深对美育的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阅读时的期待视野,将作者的情感层层剥开,层层示人,加深对诗歌的人、景、境更立体的理解,从而实现视野融合。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思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如何展现愁妇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意味着什么?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她的家愁与国愁是怎样层层堆积,让作者喟叹出“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学生想象主人公的心境,理解在“满地黄花”的牵惹下主人公内心的痛楚。学生一点点悟出,作者的愁不单是个人的离愁,更是一个孱弱的女子面对国破家败发出的让人荡气回肠的呼喊!这样的层层思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感喟文字的力量。提高对诗歌悟读的能力,也是在美育的引导下培养学生鉴赏力的有效方法。
在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演绎诗歌内容,再现诗歌情景,是美育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文本是解说性,而诗歌是描述性文字,需要在体悟的基础上深入再加工。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就可以让学生用演绎的方式来理解和鉴赏。在品读和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鉴赏,排练一出情景剧,学生分角色饰演雨中徘徊的“独行者”和“丁香一般”的姑娘,在狭窄阴沉的雨巷中两者的相遇和擦肩,如何能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在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种种的疑问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在寓教于乐中再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以期更好的演绎美。
以诗教化民众,以诗奠定人的美学思想,这种良好的教育传承流传至今。为学生奠定美学基础,语文教学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