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选题分析
一是清晰准确定位。借助多元化资源做课前调查,全面掌握学情,制定适合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的教学内容,求同存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精准服务学习。二是精选视频素材。精选适合视频表现的素材,创新方法制作真人与卡通混合的场景,将生活中的声音与身体相联系,将卡通人物與乐器相联系,将教学与故事相联系,模仿乐器大鼓、小鼓的声音,设计新颖,构思巧妙。三是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寓教于乐,感受、模仿、听辨、表现声音,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共鸣,提高学生音乐探究兴趣,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四是实现微课价值。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网红”形象,以小见大、形象直观、引人入胜,交互模式直观有效,互动性强,教学效果佳。
微课设计思路
一是把握学情。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积极性高、善于模仿、可塑性强,音准、歌曲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尚可,听觉略差,学习目的性和自律意识不强。微课设计要扬长避短,突出听觉训练,加强参与模仿,引导体态律动。二是主线引领。以森林音乐会故事为主线,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利用思维导图搭建本节微课教学框架,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学习。三是突破难点。分两步走:第一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由熊大、熊二敲鼓,学生聆听后用跺脚和拍手模仿,感受大鼓声音强而低沉,小鼓声音弱而清脆;第二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歌曲,结合不同颜色的谱例做接唱游戏,用声音和表情表现歌曲,将声音变化用线条、图形记录下来,提高学生歌唱表现力,加深学生理解音乐内涵。四是拓展应用。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力度记号应用,先是分类六种声音,然后是力度记号标注曲谱,最后将力度记号运用到歌曲中。
微课设计过程
1.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感受辨析声音的强弱,感知音乐的力度,认识力度记号。二是通过将力度记号运用到歌曲《大鼓和小鼓》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三是通过音乐辨听练习,感受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教学重难点
认识、运用音乐力度记号;根据力度记号感受音乐情感。
3.微课脚本设计
本节微课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将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建立在听觉体验之上,通过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聆听—模仿—体验—探究”系列活动,感受音乐力度强弱的变化。本节微课利用多种信息方式呈现卡通和学生混合出镜效果,帮助学生在趣味和自主探究中掌握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脚本设计如下。
画面一:小动物们在下着蒙蒙细雨的森林里开音乐会。画面二:教师做律动,引领学生模仿小猫声音和动作。画面三:一群小动物在静静聆听,老虎出场。画面四:森林里喜羊羊支起画夹画画,用线条、图形表现声音的强弱变化。画面五:歌唱家涂涂唱歌,熊大、熊二敲鼓为它伴奏。画面六:看图片听辨熊大和熊二的鼓声,分辨乐器音色。画面七:森林里两个卡通小朋友用身体模仿鼓声。画面八:同龄学生和卡通(混合出镜)律动,跟随音乐一起模仿乐器。画面九:根据图谱和涂涂做接唱游戏。画面十:跟随伴奏演唱歌曲。画面十一:森林下起了大雨,吉吉国王带领避雨,出示音乐魔法卡片——音乐的力度记号。画面十二:用力度记号区分吉吉国王出示的大雨、小雨、大鼓、小鼓、老虎、小猫图片。画面十三:给曲谱撒魔术粉,聆听音乐标注力度记号。画面十四:吉吉国王发出音乐会邀请,教师引领表演。画面十五:天色渐晚,森林音乐会落幕了。
微课制作过程
1.细化设计
拟定微课全流程实施方案,细化各类设计实现方法和目标要求,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创设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选择最佳表现形式。
教学脚本设计:用电子表格列出微课脚本,按时间顺序排列,对内容进行优化。分镜头脚本设计:细化到每一个镜头如何实现,精确到秒。制作方式设计:选择适当的剪辑、编译、音效、录屏、输出等软件。导入环节设计:巧妙自然,新鲜生动,使趣味性、导向性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亲切的语言是媒介,适时引导、鼓励,与学生年龄匹配。拓展环节设计:开放而有活力,内容和方法上交叉、渗透、整合,延伸基础、拓展视野。练习环节设计:针对教学内容,体验先于认识,掌握适度梯度,照顾不同层次。回顾总结环节设计: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板书或字幕设计:位置、色彩、字体、文字大小、字幕动画等,做到准确、精炼、醒目、无歧义。出镜形象及场景布局设计:教师等出镜形象的服饰、声音、语言、动作,场景布置、道具设计等。拍摄机位设计:确保最佳角度,呈现最美视觉效果,综合考虑光线、距离等。镜头语言设计:镜头表现内容的设计必须直观、明了,注意审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知识讲解设计:科学严谨、构思巧妙、顺理成章,学生爱看、想看、自觉看。
2.拍摄制作
严格按照拟定好的全流程实施方案逐项落实。首先,搜集本节微课主题的各种素材,分类管理深度加工,按文学脚本的字数控制时间,根据镜号细化每一个镜头的实现效果。然后,录制声音、布置场景,运用蓝绿抠像板拍摄教师和学生的体态律动,用Photoshop软件对喜羊羊等图片进行美化,对熊大、熊二敲鼓等图片进行动画制作。
3.剪辑完善
微课不仅仅是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创作至关重要。本节微课用Edius软件对人物进行抠像,对素材进行剪辑、合成、渲染。认真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不断纠错、改进、完善、提高。最后,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成熟微课,让更多学生受益。
微课的教学应用效果及反思
1.教学应用效果
本节微课打破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设定了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本节微课的主要应用效果如下:一是以审美为核心。我采用无痕迹教学,合理设计故事情节,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营造听觉和视觉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二是体现微课价值。从生活中的声音入手,我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力度记号,运用力度记号,用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巧妙的方法、精湛的技术,创设真实、感性、有效的学习情境,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各种教学信息,既达到轻松掌握重难点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做到了形式微、内容精,给人耳目一新的整体效果。
2.反思
一是本节微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多元化资源,使学生主动参与音樂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升华了情感,提升了能力,顺利达成了三维目标。二是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探究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三是与搭档配合还不够默契,排练时间很短,沟通不够深入,需要磨合。四是在技术方面还不够精通,动画效果实现和图文视频结合等方面仍然需要钻研。
点 评
马捷老师的微课设计清晰明了地介绍了本节微课的重难点,立足“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生动的动画形式激发了学生“一起学习”的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选题明确,设计合理
马捷老师通过“定位、素材、体验和价值”四个方面选题,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各个层次学生需求的目标。学生通过设计层次分明的“聆听—模仿—体验—探究”系列活动,感受音乐力度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2.制作精良,凸显特色
首先,在这节微课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品质的制作。音质清晰,画面色彩鲜艳,视频生动有趣……在众多技术中,最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绿幕抠屏”技术。绿幕抠屏作为一项电影拍摄特效技术,其制作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在本节微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在趣味和自主探究中掌握重难点,增强画面感和互动性,在“模仿声音和动作”以及让学生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发出的声音模仿大鼓小鼓的声音等多个环节中,马捷老师运用了绿幕抠屏技术,把事先录好的教师和学生的影像与PPT动画背景进行合成,制作出在动画中有真人与学生互动的效果,增加了画面内外、师与生、教与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其次,全程添加字幕增强微课的视听效果。在编辑视频时,字幕在视频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这节微课中,马捷老师给视频全程添加字幕,不仅弥补了地方语言的不规范性,而且还体现了对重要信息如关键字词、符号的展示。
但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在本节微课中,与抠屏技术合成的动画背景是用PPT制作而成的,这样的动画背景略显生硬,在图像处理以及动画处理上显得比较简单了些,这样的效果对于特效制作来说就大打折扣了。建议制作时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软件和技术手段,制作出画面精美、动感十足的合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