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整合点
①机器人视频:机器人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②微课视频和自学指南的使用:第一,“在画图中如何打开图片”微课视频,预设学生学情,学过的知识部分学生已经遗忘,可又是本节课能够完成操作的前提,因此在操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将其作为复习巩固旧知使用;第二,任务一“拼装机器人”自学视频提供两种操作方法,与自学指南一起,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③遮罩动画:运用遮罩动画的制作创设情境,将完整的机器人分散为零件,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明确要完成的任务。
④钟表的旋转:通过钟表旋转指针,帮助学生理解角度,突破本节课难点。通过用机器人小猫图片进行翻转、旋转演示,强化和反馈学生对翻转和旋转概念区别的理解。
⑤实物机器人:拓展延伸,用手机控制人形机器人跳舞,用遥控器控制编程扫地机器人运动,再联系生活中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析
《机器人小伙伴》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十课《跟我一起做》中第一课时《翻转旋转》的内容。主要教学任务是掌握对选定的图片进行“翻转”和“按一定角度旋转”的操作方法,并能联系身边事物,合理地运用此命令。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是学习完“画图”软件工具箱之后的一节课,承上启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特殊的图像处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画图”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因此本节课的操作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但是三年级学生还未学习过角度,对旋转命令中涉及到的角度90度、180度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而且学生不一定能顺利体会翻转、旋转的区别及应用场合。因此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任务推动学生,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翻转、旋转”图片的操作方法及适用场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掌握翻转、旋转图片的操作方法,并能合理运用翻转、旋转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借助自学指南、微课视频,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乐学善学、人文情怀、勇于探究、理性思维、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机器人情境、拓展延伸机器人应用领域,拓宽视野,激发探究机器人的热情。通过争当机器人小导游,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师:课件、机器人视频、表盘、机器人、评价表、机器人小猫图片等。
學生:自学指南、任务图片、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播放机器人视频)。你们喜欢这些机器人吗?这节课我们就和机器人交朋友,一同走近机器人小伙伴。(板书:机器人小伙伴)
老师带来了一个机器人,可是遇到了一点小状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看PPT动画。
生:机器人零件分散。
师:你们想帮助机器人小伙伴一个忙,让他恢复原貌吗?
设计意图:播放机器人视频,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机器人小伙伴,帮助机器人恢复原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乐于善学、人文情怀核心素养。
2.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一:拼装机器人(知识点:翻转)
教师出示任务一:拼装机器人。
师:老师在桌面文件接收柜的任务一中(边说边演示),存放了能帮助机器人小伙伴恢复原貌的神奇宝贝,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快来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吧!
学生探究发现。(1分钟)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作用?(广播教学)
预设:机器人图片、拼装机器人自学视频、在画图中打开图片视频。
教师直接演示在画图中打开图片的操作(学生原有旧知),强调撤销,避免破坏画面。
师:如果遇到困难,同学们可以借助画图中打开图片视频这个小帮手。成功打开图片后,可以借助拼装机器人自学视频(双击演示打开方法),或者桌面上的自学指南来学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尝试操作。请用画图软件打开机器人图片,拼装机器人吧!
学生操作练习。(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①少数学生忘记旧知:如何在画图中打开图片。教师个别指导,可引导观看自学视频复习。②多数学生忘记旧知,教师需再一次演示图片打开方法,找学生演示讲解,再次引导自学视频复习旧知识。③少数学生忘记撤销,教师个别提醒。
师:哪位同学完成了,愿意到老师的电脑中演示并讲解一下方法?(先找出现错误的同学演示,再找操作正确的同学演示)
学生操作演示方法一:功能区——旋转命令。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生:视频。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探究学习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能够向他学习,认真学习自学视频。除了这种方法,还能在其他位置找到这个命令吗?
学生操作演示方法二:选定后右键——旋转命令。
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
师:请你们用操作翻转命令的不同方法继续完成机器人的拼装。
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巡视。
师:遇到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对机器人拼装调整,让学生通过自学指南或微课视频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掌握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的操作方法,增强学生探究机器人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乐学善学、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
任务二:帮助机器人找伙伴(知识点:旋转)
师:运用画图中的翻转,我们动手操作拼装了机器人小伙伴,你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帮他找个新伙伴吧,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任务二:帮助机器人找伙伴、三个小伙伴图片)
以第一张图片为例,我们观察图片,和刚才的任务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只通过垂直翻转和水平翻转能够完成吗?
生:需要旋转。
师:有了刚才翻转的操作经验,相信一定难不倒你们,请同学们打开任务二中的任意一张图片,快动起手来试一试吧!哪位同学完成了,愿意到老师的电脑中演示并讲解一下方法?
学生演示并讲解方法。第一名学生演示讲解头部旋转90度的方法。
教师评价:在操作前应先仔细观察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通过翻转和旋转的组合有时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但是我们需要选择更简单的操作方法。
师:旋转命令中出现了90度、180度两个度数,谁能到老师的表盘上转一转,怎样表示这两个度数?
学生演示:向左旋转90度,向右旋转90度,旋转180度。
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更多的角度。那么,手臂需要旋转多少度呢?(180度)找另一名学生到教师机演示方法。
学生演示。
师:刚才我们练习了翻转和旋转的操作,谁能用老师手中的机器人小猫图片演示一下自己对翻转、旋转的理解呢?(注意动作规范)
学生拿手中的自学指南跟随着一起转一转,加强感知。
设计意图:设定帮助机器人找伙伴任务。通过观察发现,需要用到翻转以外的另一种命令,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引导学生掌握旋转的操作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通过钟表旋转指针,帮助学生理解角度,突破本节课难点。通过学生用机器人小猫图片进行翻转、旋转演示,强化和反馈学生对翻转和旋转概念区别的理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任务三:争当机器人的小导游(知识点:翻转旋转综合运用)
师:运用画图中的旋转,我们为小机器人找到了他的伙伴。我们邀请机器人小伙伴到我们的生活中做客吧!老师准备了很多场景(出示图片),你们可以带着机器人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在碧绿的树丛中玩耍,闻着花香,采些小蘑菇,让机器人小伙伴感受快乐!你们还想带着喜欢的机器人小伙伴到哪里去参观呢?请试着完善场景,并当机器人的小导游,介绍一下人类美好的生活吧!哪一小组想合作完成呢?(出示任务三:争当机器人的小导游)请同学们打开任务三,任选一张图片。比一比哪个小导游创作的画面更丰富。
学生尝试操作。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翻转、旋转操作的综合运用,学生在游戏中能够理解翻转与旋转的区别,并能合理的运用。通过完善场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核心素养。
3.作品展示,展现自我
展示学生作品,小导游讲解。
师:你的画面真丰富,描述得又好,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想分享给大家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在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评价,自我反馈
评价表以小组竞赛形式贯穿课堂。
设计意图:评价表的细节渗透机器人六大组成系统,评价贯穿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5.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师:老师带來了一个真的机器人小伙伴,我们一起来打个招呼吧,用手触碰手机的按钮,机器人就能够跳出这么欢快的舞蹈,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机器人不仅有人形机器人,还有其他多种造型的机器人,它们不仅能跳舞,(出示机器人图片)还可代替或协助人类完成各种工作,应用于资源勘探开发、救灾排险、医疗服务、家庭娱乐、军事和航天等其他领域。
设计意图:对本课机器人的延伸,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的探究热情。
6.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机器人小伙伴交上了朋友。这节课学习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方法是继画图软件工具箱之后的内容,是一种图像的处理方法,在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扭曲、拉伸等特殊图像的处理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翻转、旋转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图像,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关注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所学,强化和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整体认知。总结本课在知识链中的地位,构建知识体系。传递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层次分明、主题清晰,以拼装机器人、帮助机器人找伙伴、争当机器人小导游三个任务为驱动,任务层层递进,不断强化本课知识点。能够借助自学指南、微课视频让学生掌握翻转、旋转图形的操作方法,并能合理地运用翻转、旋转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进方向:在突破本节课难点即翻转和旋转的区别时,可以运用加入微课视频动画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翻转与旋转。在利用图片对比翻转与旋转区别时,应规范和严谨,沿着中线的位置翻转,沿着中心点的位置按一定方向旋转,注重严谨性。在突破另一个难点即对旋转角度的理解上,也可以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理解简单的角度,如90度、180度等,再利用表盘转一转反馈学生的认知。在任务过渡语处应注重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语言去概括和联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知信息技术操作与用语。在教学中还应有后续学习的理念,如以后会接触到更多的角度,顺时针、逆时针概念,机器人的拓展及后续图像处理方法扭曲和拉伸等。
点 评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乐在其中地主动摸索,形成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意志品质和获取成功的方法途径,无形中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邹馨执教的《机器人小伙伴》一课,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任务驱动与情境贯穿相得益彰
教师基于教材,有效开发资源,重组教材。以任务为驱动,创设了拼装机器人、帮助机器人找伙伴、争当机器人的小导游等情境,把教学内容“翻转”和“按一定角度旋转”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情境中,体会翻转、旋转的区别及应用场合,讲授不再以知识点学会为主,而是注重以应用为主,无形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了“做中学”的理念。
2.教学资源选择科学有效
新课引入时的机器人视频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课中机器人拼装调整自主探究环节中,提供的“拼装机器人微视频和自学学习指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掌握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的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探究机器人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的最后实物机器人现场呈现,用手机控制人形机器人跳舞,用遥控器控制编程扫地机器人运动,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3.评价的多样性与指向性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常常忽略了评价。在这节课上,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有语言评价、红花评价、评价表评价。特别是语言评价的预设具体,且有指向性,贯穿课堂始终,评价中引导学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向他人学习。
一节常态的画图课,操作层面的知识点显得很枯燥,但是教师开启的机器人探索到机器人小导游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教技术而教,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才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当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与探索,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可借助“云服务”等新的技术途径,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搭设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