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友良
哲人黑格尔曾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这一个”的哲学概念,他把“这一个”的思想作为艺术创作的原理提出来,以反对概念化和公式化。“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1]基于名家的哲学和阅读学理论,我们的阅读教学都应突出“个性”教此篇,与千篇一律说再见。
鉴于散文《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散文阅读法迁移运用于这篇自读散文的学习,同时针对汪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设计教学以实现教师教出“这一篇”和学生自能阅读之目的。
如何把《昆明的雨》上到教出“这一篇”的境界?
一、见出“这一篇”的“这一个”
“这一篇”的“这一个”,是指这一篇文章所特有的,其他文章没有或不够突出之处。如何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教学实践证明:同类文体比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平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恬淡而欣赏、热爱生活的心境,令人赏心悦目的侧写,是本文在语言、情感和写法等方面较为突出的地方。“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几分发现,你的课堂就有几分精彩。”(特级教师蔡明语)发现“这一篇”的“这一个”,才能教出属于“这一篇”的“这一个”。
二、教出“这一篇”的“这一个”
我根据名家散文阅读的理论,按照自读的要求,紧扣汪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作了教学设计。为能教出“这一篇”,而非千篇一律,要突出自读的“个性”、散文阅读的“个性”、汪先生作品语言风格的“个性”。
(一)突出散文阅读的“个性”
在众多散文阅读教学理论中,我选择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散文阅读教学理论,“‘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与之对应的,阅读散文——一要理清思路,二要品味语言,三要感悟情愫。”
正因为“形散”,姓“散”,才有“理清思路”之必要。
请看理清思路——明线与暗线:
(紧承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回顾明法”,见下文)
师:下面就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追问)你能给大家提出一个既能激发大家阅读兴趣,又能理清本文思路的思考题吗?
生:能!大家看,文题是“昆明的雨”,文本仅仅写了昆明的雨吗?
师:问得妙!
(快速浏览后)
生:文章由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后,不仅仅写了昆明的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美味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苗族小姑娘娇娇的吆喝声、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和莲花池边酒店里雨中与友人的小酌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人、事。
师:你在名词前面加上适当的定语,使你的回答既具体,又形象,值得同学们学习!
师:要是老师说,文题是“昆明的雨”,这些景、物、人、事与文题无关。你同意老师的看法吗?
生:不同意。这些景、物、人、事,实际上与昆明的雨是有关的,例如,昆明菌子“极多,就是由于雨季湿润的缘故。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景、物、人、事是对昆明的雨的侧面描写,还可以说这雨是文章的一条线索,文章用雨串起了这些景、物、人、事。
师:除了这条物线明线,其实,这篇散文还有一条情线暗线。这条暗线是——
生:“我”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师:哪位同学能给本文的思路作一个小结?
生:文章从一幅能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季,先写昆明的雨,再写雨季的景、物、人、事,最后以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篇。明暗两条线索,或显或隐地贯穿全篇。
教学内容的具体确定既要遵循文体,更要根据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尽量去发掘文体共性之下的个性特点,让每一篇各具特色的文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能彰显它们的个性魅力。”[2]《昆明的雨》不同于《白杨礼赞》,但类似于《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3]
请看感悟情愫——昔愫与今情:
师:回忆性散文,我们要感悟作者自我的情愫主要有哪两种?
生:昔日情愫和今日情愫。
师:你的回答,说明你前面散文的学习很有效果。汪先生的今日情愫是——
生:思念。
师:作者对昆明的雨为什么如此思念呢?(相机板书:思念)
生:因为那时的他是愉悦的,你看,“昆明雨季”让“人很舒服”。
师:下面的同学可以用这位同学“因为……你看,……”的句式回答。
生:因为那时的他是心动的,你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生:因为那时的他心被軟化了,你看,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使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生:因为那时的他心是温暖的,因为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会把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慷慨地给房客各家送去。
生:因为那时的他是幸福的,你看,学友朱德熙,在那样的雨季,会陪着他小酌观雨赏景,让他暂时忘却了乡愁。
师:或愉悦,或喜爱,或柔情,或温情,或友情,点点滴滴昆明雨,心心念念雨中情。这许多情,你叫汪先生如何不“想念”呢?(相机板书:温情 友情)
师:除了前面学过的,作者的昔日情愫还有哪些?
生:乡愁,你看,“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师:这“乡愁”如何理解?
(绝大多数同学不能理解其所以然。师相机出示背景资料。投影: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39年夏,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作者1939年来到昆明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沦入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包括作者的家乡江苏高邮,作者是孤身一人在战乱中来到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的)
生:从背景资料看,这乡愁是对战乱中家乡亲人的思念担忧,也许还有对国家的担忧。
师:这一段,我们只能读出“乡愁”吗?
(生默读后)
生:从“在积雨少住的早晨”他和学友到莲花池去以及“雨又下起来了”后,他们进了“一个小酒店”,“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都能看出作者对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相机板书:欣赏 热爱)
生:我从“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能看出作者当时恬淡的心境。
师:用语云淡风轻、诗意非比寻常。老师还读出了——作者为陈圆圆命运感到的惆怅,友情的暖心,雨中小店的悠闲、宁静、美好。
师:在西南联大那个艰难的时期,作者对生活为什么如此热爱?他的生活为什么如此富有情趣?
因为【投影:“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汪曾祺)】这是他热爱生活的思想基础。
(投影汪曾祺和老师沈从文、和学友朱德熙、和妻子施松卿的三幅图)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这是他热爱生活的生活基础。
那么,作为作家,他是如何爱这个世界的呢?
师:(投影:“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由此可见,(投影:作者的目的在写“雨”吗?不!他是在极力展示雨季昆明各个角落里流淌出来的种种“美好”。这些“美好”的背后,是一种闲适平和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之后今日依然能够淡然欣赏的诗美情怀。[4])
师:今天我板书文题时,同学们一直好奇,还有一个“雨”字去哪儿了?(故意地)“雨”字去哪儿了?在这里。(迅速完成“雨”字的勾勒,至此,解开悬念,学生恍然大悟,收获一种惊喜的美感)
师:(对照板书)昆明的雨,滋养万物;昆明的雨,使人动情;昆明的雨,滋润心灵。
师: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平淡而令人回味悠长的感觉。
生:齐读。(略)
师:课后,同学们再找几篇汪先生的作品,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细细品读,读出先生散文独特的韵味。下课。
王教授的“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这一理论与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神聚”有一致之处。两个“我”的种种经历不就是“形散”吗?出现的两种情感不就是“神聚”吗?因此,我按王教授的这一理论设计教学,感悟作者自我的昔愫与今情,进一步突出了散文阅读的“个性”。
(二)突出汪先生作品语言风格的“个性”
“散文语言表达带着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强烈表现着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这是散文语言的个性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于散文的共性语言,但更重要的是要聚焦作者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5]甚至标点符号这些文章中的细微处都能品咂出真滋味。正因为名“文”,语言优美有文采,才有品味之必需。或曰,汪先生的“平淡”是别一种“优美”,因为“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故先生这种“平淡”,其实是一种别致的“优美”,更需“品”之“味”之。
请看品味语言——平淡而有味:(相机板书:平淡 有味)
师:品味散文的语言有多个角度。哪位同学帮助我们大家回顾一下,都有哪些角度。
生: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标点符号、语言特色等角度。
师:你的回答比较全面。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语句特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赏析語言。
生:“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我从其中的“怕”似乎看到了猪羊被仙人掌的刺扎到之后哼哼咩咩一通乱叫的惊慌惊恐,农家野趣顿生。
师:你从用词的角度,通过想象补白,品出趣味,很有现场感、画面感!
生:“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或许,有人会说,这分明就不是写雨,可是我要问,仙人掌“多而肥大”,为什么?因为昆明的雨的滋养,这是侧面描写。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仙人掌写之。是谓侧写、暗写。这种暗写的表现手法很值得学习。原来,写一种景物还可以像作者这样,先宕开一笔,再从这种景物之外去写它,思路何其开阔!何其新鲜!何其特别!何其赏心悦目啊!
生:我觉得下面这一处的表现手法也非常有意思。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前面从干巴菌的样子和色彩方面描述,连用两个表达强烈感情的“!”,将干巴菌贬抑至极,后面却从干巴菌的味道方面,用同样表达强烈感情的“!”,将干巴菌褒扬至极。欲扬先抑,不但突出了干巴菌的美味至极,更让我们读出了西南联大那个艰难时期作者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乐趣与美好的心。
师:你怎么知道“西南联大”那个时期的艰难?
生:课前,我查过资料。
师:自查资料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一点值得所有人学习,包括老师我。
师: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生:读(略)。
师:你读出了其中的怀疑、嫌恶和后来的惊讶、赞叹,甚至让我们窥见了作者作为文学大家之外的另一面——生活家的一面。
刚才这位同学品味的角度,既可以说是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标点符号。其实,本文的标点符号也的确值得品味。
投影: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仔细观察上面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思考:能把这句话中的“,”也改成和前面一样的“、”吗?
生:不能。原文在描述介绍昆明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时,中间的停顿用的是顿号,顿号的停顿比逗号短,作者是想表达自己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是急切的,可见作者对其印象之深,感情之深。可是之后的“使人动情的”之所以要在其前面加上停顿较顿号长的逗号进行停顿,是因为“动情”这个词含有“深情”的意味,因此作者在描述时特意放缓节奏,一快一慢,别有韵致。如果改了,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师:你从停顿时间的短、长读出了赞美的急切和深情的意味,真了不起!我们师生比较着读一读,我读改文,你读原文,看看其中的节奏和意味有什么不同。
师生:读(略)。
师:原文一快一慢,一疾一徐,富有节奏感和韵致感。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改动一下文中某处的标点符号,让大家来品一品其中的意味呢?
生:能把文章末句的“。”改成“!”或“……”吗?
师:针对文章重点语段文章末段提问,很好!
生:不能。诚然,用“!”能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用“……”也更能引人遐思,但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自然”,可见用语气平缓调不高的句号和作者一贯的平淡的语言风格是协调的。
师:我们比较着范读一下,你读改文,我读原文。
师生:读(略)。
(师读出了平淡而令人回味悠长的感觉)
师:品味语言,对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一个作者的语言风格都要关注,因为词句的特点实际上是语篇和作家语言整体风格的一个体现。
师:作者一直认为,“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语言上的节制透露出作者希望表达的是平淡而非深刻。平淡,对汪曾祺而言不只是一种文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深受其老师沈从文的影响,喜欢“清淡自然”但“有情致”的平淡的生活,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品出意味、趣味和情味。
在“品味语言”这个环节,不论学生的自主品味,还是老师的引导,都紧紧扣住课文后面阅读提示中“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提示,针对汪先生“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从用词、表现手法和标点符号等多个角度,尤其是用改换标点符号的方法,品读平淡之语言,味出了其中的野趣,味出了其中的意味,味出了其中的情味,非常充分地突出了作者作品“用语风淡云轻,诗意非比寻常”的“个性”。“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教学时,我根据“这一篇”的“这一个”,采用了替换标点符号朗读法,通过师生的比较美读,把学生带进文本情境中,深刻体验文章平淡而令人回味悠长的内涵,读出了“这一篇”的“这一个”情境。
(三)突出自读的“个性”
自读课是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的课。“部编教材自读课更侧重于学生自主阅读,其选文的典范性轻于教读课文,但在阅读方法的代表性上则强于教读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王本华语)鉴于部编教材对自读课的教学定位和专家的权威论述,我在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和课文内容及自读提示(文章内容的提示、阅读方法的提示、写法特点的提示和推荐拓展阅读篇目的提示)确定了教学内容后,设计了“回顾明法”等教学环节。
请看回顾明法:
师:许多地方的雨季是陰暗的、潮湿的,让人烦恼的,可是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家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相机板书:昆明的。“雨”字去哪儿了?故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个单元是散文单元。我们通过前两篇《背影》《白杨礼赞》教读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怎样的散文阅读方法?
生:老师,在前面的散文学习中,你告诉我们,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过,“‘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与之对应的,阅读散文——一要理清思路,二要品味语言,三要感悟情愫。”
(下启“理清思路”环节,见上文)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是导——给出方向,给出问题,学生自求答案,(而不是教,教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讨,由习法到用法——把在前面教读课中习得的方法(刘锡庆的散文阅读法、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回忆性散文作者自我今日昔日的两种情愫)在本自读课中加以应用、检验,从“学会”到“会学”,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助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散文阅读习惯。从教学效果看,预期的教学目标业已达成。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
[2]金军华.读出“这一篇”的个性[J].语文建设,2015(03).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5.
[4]江细凤.絮絮叨叨满城雨 心心念念处处情[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8(01).
[5]张晓华.聚焦“这一篇”[J].山东教育,2017(05).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级重点课题“基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优质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b/2018/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