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昀
内容摘要:老子《道德经》揭示出的对立统一、发展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诸多启发。本文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辩证 教育 启示
老子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他用心观察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到其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有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基本特征,所以他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道德经》81章,有关辩证法的系统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和第五十八章,虽然所占章节有限,但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诸多启发。
《道德经》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没有美又何谓丑?没有高又何谓低?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都是统一于一个整体,相比较而显现,相依赖而存在的。对于老子的这种辩证思维,当代教师也应该辩证认识。
事物是在对比中加以显现的,这种对比显现法,当用则用之,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有的老师讲授文天祥诗歌时,会让学生比较文天祥和秦桧,同为状元郎,一个名垂青史,一个却遗臭万年,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更好地领悟作家的精神境界。有的老师讲授“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时,会让学生用两种方法作图,一种方法是徒手,一种方法是用圆规和直尺,都画圆形和正方形。其结果自然是使用工具的画得好看规矩,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刻认识到:有纪律才有自由,无纪律则会失去自由,自由和纪律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运用对比讲述事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分析问题,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不当用则绝不可用,更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淡化甚至消除这种对比。《周易》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漂亮的就有丑陋的,有聪明的就有愚钝的。万千事物,形形色色,但却共存于一个地球上,统一于一个群体中。启示我们教师,不要以比较之心对待学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应该努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良好发展。《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公平公正,没有区别之心。教育的宗旨不也正是如此吗?现在一些教师身上俗气太重,对待学生采用功利性标准,往往以成绩好坏定优劣,智力高低决亲疏,甚至以家庭背景分高下。一些学校也俗念太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学生所系领巾、所用作业本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这些行为都严重背离了教育原则,值得警醒。师者仁也,爱满天下,教师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精英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这一根本。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都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一定条件下,福可能会变成祸,祸也能转化为福。启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属于发展中的个体,好学生可能会不断进步,后进生也不会一成不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更不能给予學生侮辱性的评价。如:“今天又忘带作业本了,真出息呀,将来还不像你家大人似的,找个扫大街的活干?”“你要是能学好,太阳得从西边出,公鸡会咯咯下蛋!”这样只会伤害学生自尊,使其丧失信心,永远转化不成福。促进学生由祸到福的转化,教师应该遵循亮点原则,用放大镜给他们找优点,用扩音器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改正错误,走向进步。
既然事物都在发展之中,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做人做事要灵活,切忌固执死板,要掌握好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中国青年报》曾报导过发生在某省会城市的一桩悲剧。一位初中男生与老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老师从他身边走过,他就往老师的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察觉了。老师马上厉声喝问为什么往自己身上甩钢笔水,而且还连甩四滴!学生辩解:“老师,我只甩了一滴,那三滴不是我甩的。”老师愈加气愤,怒吼道:“都在一个地方,怎么不是你甩的?你还敢不承认!你呀,真是个人渣!”学生回家后越想越委屈:老师竟然骂我是“人渣”,不行,我要用我的死来证明我的清白!所以当天晚上他就上吊自杀了。毋庸置疑,这一事件中学生心理太过脆弱,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亟待提升,但老师的责任也不可推卸。学生心理不成熟,老师心理也不成熟吗?丝毫也没有料想到激化矛盾可能出现的恶果吗?幸福的青少年生活,就在教师教育的迷失中走向了极端,走向了灾祸。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促进福的不断深化,还要有效避免福向祸的恶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