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

2019-03-11 09:51沈克学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史料案例

沈克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1]。同时指出,史料研习活动应“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39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研习的问题,并“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39页)。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呢?“唐太宗纵囚”“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案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唐太宗纵囚案例中,学生阅读的材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古代典籍,二是古代及当代学者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古籍中对同一事件记述的差异;对学者观点的看法。结合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中有了很大提升。许多学生对正史的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火烧圆明园案例中,学生阅读的材料主要也有两大方面:一是英法两国侵略者的记录与回忆,二是清政府的记录及清朝官员回忆。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英法联军焚园的原因,及其所谓的“正当性”。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阅读中同样有很大提升。如有学生指出,圆明园并非清朝皇帝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不论有何种借口,英法联军的焚园行径都应受到谴责。

两个案例很好地印证了何兆武先生的这一观点:“史料本身是不变的,但是历史学家对史料的理解则不断在变,因为他的思想认识不断在变。”何兆武还指出:“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前者是史事,后者是历史学……”而历史学又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I)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II)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I)的理解或诠释”。[2]

唐太宗纵囚属于历史学的第一个层次,而对这件事的看法属于第二个层次;火烧圆明园属于第一层次,其原因属于第二个层次。在知识立意的大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记住史事;在能力立意的大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史事;而在素养立意的大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理解与诠释史事。从这个角度来讲,两个案例的尝试意义重大。

历史阅读教学属于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更多同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借鉴上述两个案例,我认为,进行历史阅读教学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题的选定。

阅读教学必定围绕特定的主题而展开,而主题并不是随意而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学科学习。阅读教学的内容应是学科教材内容的补充,阅读并不是削弱教材的地位,或代替教材。因此,阅读的主题最好能够和教材内容相关联,如贞观之治(纵囚与之有关)和火烧圆明园都属于教材内容的范围。

2.贴近学生体验。主题最好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接触过、听到过、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顺利实现主题“着地”,唤起心底的回声。上述两个案例就有这个特点,学生在教材内容学习中有过接触。

3.具有张力与冲突性。所选主题若能对学生原有认识、观点形成冲击,就会在认识过程中产生极大张力。这样的主题通过强化新旧知识、情境间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上述案例均有此特点,兹不赘言。

4.为学界所关注。具有冲突性的主题往往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选择这样的主题,好处在于可以得到充分的学术支持,教师可利用丰富的学术成果来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深化探究。

5.具有较强关联性。主题的选定不应单纯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要有时空连贯性,能够关联起更为综合的整体性知识,推进深层认知。如太宗纵囚就关切对传统史学的价值认知乃至历史何以求真的问题;火烧圆明园就关切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问题。

第二,材料的选取。

閱读教学离不开基本的史料运用,但在史料的选择上需要体现以下要求。

1.补充性。所选材料提供的信息应是关于主题的过程性的描述、细节性的刻画,特别是能够补充教科书或原来认识上的盲点。无疑,这有助于建立学生对阅读主题的完整认识。

2.多元性。历史的面相绝不单一,因而,不同的、异质性的观点,有助于从多元角度认识问题。就这方面来说,上述案例中呈现了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有益于学生形成全面、丰富的认识。

3.价值性。对于某种特定历史现象来说,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和口头的陈述,无疑具有直接相关性,也被称为第一手史料;而第二手史料作为非当事人的次生的陈述,具有间接性。一般认为,历史研究中一手史料的价值大于二手史料。

第三,问题的设计。

教师要以问题作为引领阅读教学的主要抓手,根据材料进行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性。问题应具有逻辑层次,这种层次性既包括使思考范围的聚焦,也包括审视领域的扩大。无论哪一种,都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能够得到不断深化、升华,有一种后浪推前浪的汹涌与澎湃之感。

2.开放性。开放性问题不以信息获取和知识落实为目的,也不着意于学生观点的对错,而是寻求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主体性参与,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价值的彰显,充分契合素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3.指向性。阅读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不能凭空形成,需要借助明确的问题促其转化落地。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并能够指向相应的水平层次。

第四,教师的指导。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历史,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体现如下。

1.方向性。教师在阅读中更多要做“导演”,即重在引领学生探究的方向、目标,而不是“导游”,详尽地介绍过程中的每一处“景点”。应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历史的解释,对“景点”的“揽胜”。

2.适时性。阅读教学中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缺位。教师应适时地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为学生的探究和理解搭建桥梁,而不是放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2.再次引用仅在正文括号中标注页码。

[2]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2).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历史学史料案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