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文庙的前世今生

2019-03-10 14:01敖秀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庙载体

敖秀鹃

摘 要:富源文庙位于富源县城太和街中段,其建筑保存完整,是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大和深远。

关键词:文庙;载体;传承文明

文庙即孔庙,是祭拜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庙堂。“文庙”一词源于唐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众所周知,在古代只有国家或部落的主政者、最高统治者可称为“王”或“皇帝”,这样的加封显然将孔子提高到了帝王的尊贵地位,所以后人为孔子立庙,亦称“文宣王庙”。明朝以后,为与供奉关羽、岳飞的“武庙”区别开来,民间又将“文宣王庙”简称为“文庙”。

元朝时期,元成宗大德末年(1307),新即位的元武宗又追加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来是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一个专用词语,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段音乐当时叫一成,乐至九成时才完全结束,故谓之“大成”。后来慢慢地又逐渐引申为集前人的思想主张、学说等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也谓之“大成”。但是究根结底,这些对孔子的高度赞美还是起源于孟子。孟子在自己的文章里多处使用了的“玄圣”“至圣”“大成”等词汇来赞扬孔子,如“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由此,文庙里供奉孔子的大殿才会叫“大成殿”,进入大殿的门楼才会叫“大成门”。像曲阜孔庙、北京孔庙等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里还建有“金声玉振”石坊等。由于孔子的儒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人们又将孔子尊称为“孔夫子”“大成至圣先师”等,所以有的地方又将文庙称为“孔庙”“圣庙”“夫子庙”“先师庙”等。

孔子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及自立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汉唐以后,各个封建王朝必定要用儒家思想来稳定民心、统治国家,故而一直非常重视文庙的建设。发展至清朝时期,全国各地凡县治及其以上行政治所所在地,甚至是文化、经济、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都建起了文庙(如富源县的黄泥河镇明、清时期就曾建过文庙)。那时,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儒学,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各地基本都把学校建在文庙旁边,形成了左庙右学或右庙左学的格局。其中有些地区干脆在庙里办学,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县治所在地,更是为节省开支而把庙、学合二为一,富源文庙就属后者,所以有的地方又称文庙为“学宫”“学庙”或“庙学”。

富源文庙位于县城太和街中段,建筑群坐北向南,现存建筑依中轴线由南而北分别为太和元气坊、庠池、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两侧建东西厢房,正前方建大成门,形成四合院格局。大成门东侧建魁星阁,总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这些建筑的始建年代各不相同,始建以后因为战争等各种原因多次损毁,又多次重建、重修。

据《康熙平彝县志》《光绪平彝县志》记载:大成殿、大成门3间、东西厢房10间,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位置在平彝卫治所右。明万历六年(1578)重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又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被沾益彝族女土司设科领导的彝族起义军毁坏。明崇祯八年(1635)又原址复建。清康熙七年(1668),总督卞三元迁建于平彝卫治所左。康熙二十二年(1683),绥远将军蔡毓荣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县任中宜重修。因是庙学合一,为满足办学条件,故又扩建增加了启圣宫3间,以及照壁、棂星门、道德门、金声玉振门、明伦堂3间、办公房1间、住宅3间、厅房3间及围墙等,形成四合五天井格局,占地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数倍增加。清嘉庆元年(1796),教谕邹有俊重修。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文庙建筑大修小补随时出现。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陈谥重修,这次重修工程历经3年才完成。清光绪三十年(1904),又小修过一次。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历经近40年时间,文庙又严重损毁、坍塌,满目狼藉,时任县长古梅百又组织筹措经费进行修复,并于民国三十年(1941)修复竣工,还在庙内正式成立了平彝县清溪中学。至全国解放前夕,文庙校园一度沦为国民党军营,学校被迫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于1950年恢复办学,并改称“云南平彝中学”。1958年,平彝中学在县城鸣凤山(现富源一中内)增建校舍,并更名为“富源县第一中学”,至此学校设施陆续迁出。学校迁出以后,文庙又作为曲靖师范学校富源分校的校舍使用至1988年。1988年后由富源县文教局使用。至1990年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分开,文庙交由文化局管理、使用之后,才逐渐修缮并恢复其功能。

原文庙的启圣宫、文昌阁、照壁、棂星门、金声玉振门、道德门、明伦堂、办公房、住宅、厅房、围墙等建筑,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拆毁。原来的四合五天井以及上述的配套建筑,历经岁月蹉跎,辗转到今天,仅剩下一个四合院及魁星阁。199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合出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复。2005年富源县政府出资将区域内的富源县图书馆及周围20几户居民迁出,还原了原文庙的部分占地规模,将还原的空地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形成了今天公园式的文庙。之后的一段时期,富源县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在经济利益的趋驱使下,文庙曾被出租给商人用作茶室。这一做法引起了很多文化学者的强烈不满,大家一致认为文庙是文化的圣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只能用来开展与文化有关的有品位的活动。故2015年停止了茶室的出租,开展了正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今,这座文廟总算是实至名归了,专门用做祭拜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人,以及开展一些书画培训、书画艺术展览和开办“道德讲堂”等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市民不但可到这里休闲、纳凉、晨练,更重要的是可到这里祭拜孔子,参观书画艺术展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显然,如今的富源文庙正以他博大的情怀向市民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正较好地发挥着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早在1989年12月1日,富源县人民政府已将文庙建筑群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又将文庙建筑群与中山礼堂合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源文庙是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极其重大和深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指出:“文庙是伟大人格的圣地。”地处偏远的富源小城,至今还能保留下这一座相对完整的文庙,作为富源人,我不能不说这是我们后辈子孙的福气。

猜你喜欢
文庙载体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祈求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热热闹闹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