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把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因此,本文重点围绕工作岗位核心技能需求,设计、整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综合职业能力和食品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成的简介
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以技术标准、认证体系、工种证书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注重工作任务岗位适应和发展,能够获得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认可等明显的特性。在调研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我们把食品类毕业生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归纳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食品检验能力、食品加工能力、食品研制开发能力、食品企业生产管理能力的专业技能,和包括计算机、语言文字表达、外语等应用能力的一般技能。方法能力包括知识迁移、知识转化、逻辑思维等能力。社会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分析能力、执行力、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内容。
高职食品类专业职业教育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间主要问题分析
培养目标与学生认知存在差异。报读高职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要求,动手实践的愿望强烈,基本符合学习技能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不强,学生的培养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或单一的产品生产上,无法把专业技术综合运用起来。
职业能力教学与工作任务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技术注重体系的掌握,实践教学则过于零散,不能好好地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培养,而工作任务追求的是岗位工作的规范与效率,这就让原本应该紧密结合的两者,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
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职业教育的本质之间的差异。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硕士或博士,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他们没有成熟的企业工作经历,更偏向于研究型教师,在专业课堂的教学中会存在与实际工作任务需求脱节的现象。
对食品行业的职业化认识不足。食品行业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它有比较完备的准入制度,随着社会发展,围绕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认证体系、标准体系越来越规范。但是由于它起步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社会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标准化、规范化意识不高,还不能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指导作用。
构建食品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策略分析
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引入,延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保障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强化食品类专业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应用创新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创业活动的实施,不断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法律法规、人际交流、组织领导等方面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食品行业易于技术创新和创业的优势,在实践中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质量。
规范校企合作教学活动的标准,构建层次化立体式培养体系,保障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到典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参观和现场讲解,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感受专业能力的运用;在教学计划中,通过安排到企业开展课程教学实习,初步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顶岗实习的安排,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分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保障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运用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思维,整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保障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项目化开展,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分析检测、食品营销策划、设备操作维修、工艺设计、技工技能、产品创新、生产模拟等方面核心技能竞赛的开展,形成常用的技能群,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鼓励学生技术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服务,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创业班开设和创业活动的引导,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运用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思维,改善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组合各种模拟教学场景,构建专业教学的案例体系,消除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经过总结,我们发现一些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一是引入模拟的食品生产工程系统,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的设计控制。二是各高职学校都按照典型產品生产的流程,设计出基本的生产模拟线,尤其是发酵类、分离提纯类和果汁类产品,基本都有小型的生产线或中试生产线,提高学生的技术学习效率。三是总结现有典型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案例,让教师在课堂上深入分析讲解,开拓学生的职业视野。四是加大学院内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活动开展,以及创业案例总结,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学习模板。各种模拟的教学场景,构建起生动的专业教学案例体系,拓展学生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认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加大对现场管理、营销课程引入,强化食品法规的学习,提升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水平。引入食品企业现场管理课程,着重从食品生产的工艺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环境管理、班组长能力的提升以及班组建设等方面入手,符合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起步培养和提升的需求。引入营销类课程,从市场的需求出发,策划产品,推广市场,使学生对产品和服务策划和营销理念的提升。而食品法规知识的学习,规范学生守法生产经营的意识,是行业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标准要求。这三大类课程知识的引入,从不同的层面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强化双证结合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标准与职业课程相融合,提高适岗性应用人才的培养效率。改革原有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强化中(西)式面点师、食品检验工、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食品农产品检验员、食品安全师、制冷工上岗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培养,根据企业工作任务的需求策划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效率。
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引入企业行业人才充实学校师资力量,构建符合实践需要的师资队伍。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鼓励教师下场下基层参加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教师自身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聘请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到校授课,尽可能使高职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保持一致。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改革,充实师资队伍,把职业教育的特长高效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用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网络营销的《食品营销》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编号:2012J GZ183
作者简介:
蒋善有,男,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食品营销专业课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