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构: 改革开放40年与曲艺繁荣发展

2019-03-10 19:34周思明
曲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品曲艺

周思明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曲艺事业全面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40年。在举国上下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回顾和理性检视40年来的发展成就与经验教训,在充分彰显成绩的同时也注重对不足的反思,对于推动曲艺在未来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面复苏的中华曲艺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中国曲艺事业全面复苏,并在全国范围和更多曲种中获得大面积创演丰收。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忍受了十年浩劫的沉寂之后,纷纷焕发出空前的创作热情,迸闪出璀璨的艺术辉光。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相声演员侯宝林、马三立,山東快书演员高元钧,苏州弹词演员蒋月泉,评书演员袁阔成等老一辈艺术家恢复上演传统经典;马季、马增蕙、朱光斗、余红仙、徐勍、田连元、土登、夏雨田、等中年演员创作表演了精彩新作;何迟、朱学颖、王济、陈增智、范乃仲、邱肖鹏、郁小庭、徐檬丹、蔡衍棻、崔凯、梁左、周喜俊等曲艺作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许多曲艺新秀如程永玲、沈伐、何忠华、籍薇、邢晏芝等在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分别于天津和苏州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和南方片的观摩演出及1986年7月至8月于北京举办的“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脱颖而出。姜昆、牛群、冯巩、侯耀文、李金斗、赵炎、师胜杰、黄宏、巩汉林等一大批曲艺新秀也涌现出来,共同营造出曲艺艺术繁花似锦的美丽春天。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曲艺更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东北的二人转、广东的粤曲和陕西的陕北说书等地方曲种的活跃创演,对优化曲艺生态,培育曲艺市场,繁荣曲艺舞台,满足广大民众的曲艺欣赏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0年来,曲艺界值得关注的创演事件,就是相声《如此照相》的诞生和评书《岳飞传》的推出。前者由当时中央广播说唱团的演员姜昆和李文华创作表演并于1978年9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节目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岁月荒唐世象的辛辣讽刺和极“左”思潮的有力批判,发出以艺术呼唤思想解放的强烈呐喊;后者由当时辽宁省鞍山市曲艺团的演员刘兰芳在丈夫王印权的帮助下创作说演,并于1979年9月1日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共有66家广播电台相继播出,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可以说,包括相声、评书在内的语言类节目,一直是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曲艺形式。40年来,语言类节目一直受到观众的重视和追捧。语言类节目讲百姓语言,说身边故事,抒真情实感,唱阖家欢乐。21世纪以来,有望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台词和段子更是纷至沓来。一幕幕的精彩呈现,可谓生活百态的真实缩影,生动传神地传达出颇具现代意义的美学观念。

方兴未艾的相声创演

在相声界,以《如此照相》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包括之前的《帽子工厂》《舞台风雷》和之后的《假大空》《武松打虎》《领导冒号》《宇宙牌香烟》等,在当年揭批“四人帮”和呼唤思想解放的重要历史时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显示了曲艺艺术作为“轻骑兵”的战斗性功能,为曲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仅仅是的春晚相声,近年来就涌现了不少好作品。比如,相声《新虎口遐想》针对当今各种社会不良现象,给予婉转的批评与讽刺,是对《虎口遐想》的继承与发展。《姜昆说相声》乃是中国相声发展史的凝缩与回眸,彰显了相声人的不舍情怀和心路历程。《这不是我的》是由陕西相声新秀苗阜、王声创作演出的作品,讲的是某领导经不住诱惑收礼之后,又无比纠结地为自己找借口,作品内容直接揭露了行贿细节,尺度更是大到收钱、收房、收情妇,甚至还暗示情妇怀孕等细节。联想到现实生活,一些贪官习惯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以为在受贿的东西上写下“这不是我的”便可逃避党纪国法。然而邪不压正,搞歪门邪道者最后难以逃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铁律。相声《我忍不了》以幽默的语言,揭露、讽刺了人们身边常见的违反道德规范的不文明现象。周炜、武宾的相声《圈子》针对“认识不同圈子的人好办事”这一圈子文化进行批判,其中涉及子女上学要靠圈子、医院看病要靠圈子等各种社会现象,让人在笑罢之后,陷入沉思之中。

异军突起的小品创演

作为曲艺中语言类节目的一种—— 小品,虽然不是近40年才有的,却是近40年才火起来的。回顾视这些年曲艺小品走过的路程,可以看出新时期、新世纪乃至新时代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的变迁。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第一次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王景愚表演的小品《吃鸡》,以默剧的形式活灵活现勾勒出一个人的贪吃相,让人笑痛了肚皮。翌年除夕,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更让人领悟到这一崭新艺术形式从语言到表演的特殊喜剧特质。此后,小品一发不可收拾:从亮相央视春晚,到活跃于全国各地各类舞台或电视的综艺节目;从最初的一台晚会只用两三个小品点缀其中,到发展成为主打必备的“台柱子”。《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拜年》《心病》《打工奇遇》《父老乡亲》《三鞭子》等一大批优秀小品,成为各电视台、电台点播频率最高的节目,小品中的经典语录也迅速演变成当年的流行词汇。

从象牙之塔到大众文化餐桌,小品的兴起有其内在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敢笑了、会笑了,社会生活也需要更多的笑声;二是小品针砭时弊的功能强烈,如《对缝》《如此包装》《打扑克》这类作品,抓住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予以挞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三是小品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取材于民间生活,侧重表现小人物狡黠可爱并不高大的众生相,语言轻松活泼,内容老少咸宜。小品火起来的另一标志,乃是参与演出小品的人越来越多,曲艺界自不必说,其他如老艺术家赵丽蓉、雷恪生等,影视演员如徐帆、吕丽萍,戏曲名角如小香玉、朱世慧,知名节目主持人如周涛、崔永元,甚至奥运冠军、航天英雄等,莫不登台亮相,一试身手。黄宏、范伟、巩汉林、句号、宋丹丹、魏积安、郭达、郭冬临、蔡明、杨蕾、孙涛等演出的小品,更提升了小品的人气。

问题与短板

40年来,曲艺事业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缺憾和不足。比如,相声讽刺功能的发挥就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你讽刺旅游业,就会涉嫌拖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后腿;你讽刺医疗系统不正之风,就会涉嫌大过年的故意给白衣天使脸上抹黑……照此邏辑,任何人、任何行业都不能批评,曲艺作品批评谁都成了问题。正是在此种文化生态语境下,一向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讽刺性小品、相声,沦落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蜕变成了拔掉芒刺的“伪刺猬”。正是在此意义上,观众反讽:如今的相声、小品最可笑的,就是它们不逗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看似搞笑的小品、相声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小剧场的相声,追求娱乐至上,创演内容难脱三俗,其效果主要在市场效益,而不在社会效益上。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曲艺的生命。曲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不足相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提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而不少相声、小品,其语言、故事往往都是从网络、微信上搜罗来的现成货色,是“别人嚼过的馍馍”,因此得不到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的曲艺工作者深刻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曲艺整体上的重构。

曲艺批评对于引导曲艺创作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曲艺评论欠缺问题意识,缺少尖锐的交锋。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导致曲艺创作很难有像《帽子工厂》《如此照相》《武松打虎》《虎口遐想》那样的好作品再度出现。说具体点,现在曲艺最欠缺的是有专业精神、水准、能力的评论。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当下曲艺批评尤为需要坚持的理念与准则。

曲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思想解放后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相融合统一的创新产物,是各种艺术要素、技术要素与思想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无缝对接。在中国曲艺走过40年改革创新历程的今天,广大曲艺工作者理应在合理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努力将创新精神贯穿曲艺创演的全过程,增强创作者的原创能力,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多个方面深刻反思、集体反省,进而积极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切磋互鉴、继续进步;要发扬40年来我们的曲艺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克服存在的缺憾与不足。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励精图治,奋勇前行,以更大的决心和干劲,不断提振和推进中国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精美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小品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临宋人小品》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