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同龄人话曲艺

2019-03-10 19:34
曲艺 2019年1期
关键词:曲艺改革开放新疆

编者按:40年前,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在中国开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如春风化雨,滋长出无限可能。40年来,国家变得富强,人心变得充盈,价值变得多元。风云激荡,大浪淘沙。生于1978年的一代,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他们的人生际遇如树之年轮,忠实刻录着历史进程中最微小的变幻。本期特别策划特邀请曲艺界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人,与大家分享他们在40年的成长历程中那些与改革开放、与曲艺有关的故事和心声。

相声演员 李菁

2018年,我40岁,是一名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曲艺工作者。从小学艺,到如今工作在曲艺表演的第一线,我感受着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生活,带给文艺创作、表演的巨大变化。过去相声、曲艺的传承只能依靠口传心授,演员跨省、市与同行交流、观摩演出的机会是有限的。而现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段节目,我们就能获得大量相关信息和珍贵的视频资料。这其中包括很多年轻一代没有机会看到的前辈名家的视频,观看这些视频,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得到了极大的启发。新时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给曲艺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剧场、电视台、网络给曲艺作品提供了诸多与观众见面的平台。

改革开放不仅用鲜活的事实征服了我们,还用她特有的方式,让我们的人生不断增值。我们都是非常幸运的一代,这是改革开放同龄人最大的共鸣。在全面实现小康及中国共产党宏伟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作为年轻一代的曲艺工作者,我定会不忘初心,坚持创新,用优秀作品讴歌伟大时代!

鼓曲演员 杨菲

2018年40岁的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茁壮成长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我是如此的幸运,在这个伟大时代,我能与曲艺结缘。

在我上幼儿园时,爸爸买了一台双卡录音机,录音机里传出的美妙婉转的音乐深深吸引了我。从那时起,我便唱起了《迟到》《冰与火》《我的中国心》《大约在冬季》《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歌曲。上小学了,让我每天中午放学便一溜烟跑到家里的动力竟然来自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从那时起,就有一个美妙的梦想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 我要学曲艺。怀揣梦想,我考上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有梦指引,我进了专业院团工作;梦想使我跨入了大学校门。在求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曲艺事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曲艺,有艺无学,千百年来,贫苦艺人们生存于勾栏瓦舍,尽是口传身授,而我学习的曲艺学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众多前辈艺人的悉心指点。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我们学习的专业课有曲艺文学、鼓曲演唱、音乐伴奏、诵说艺术、长篇书曲等。那时,骆玉笙、马三立等老一辈艺术家常来学校讲课,长期聘任执教的曲艺名家有花五宝、王毓宝、孙书筠等。我们这些年少的学生能够得到名家的教诲和指点,是多么幸福和满足啊。所有这些正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

40年风风雨雨,我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走到了不惑之年,一直陪伴我的是曲艺。虽然一路上荆棘丛生跌跌撞撞,但我越来越觉得“艰难的路才是捷径”。为了普及曲艺艺术,我兴学办班,只为能将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让那些热爱曲艺的后来人传承下去。如今,传统的曲艺艺术就像一扇虚掩着的门,只留着一道门缝。我们要用力推开这个门,让观众都能走进去,让爱好者都能将之发扬光大,绝不能让这扇门彻底地关上,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成为古董。

相声演员 张解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1978年,我出生了,可以说我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出生的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历着祖国的富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新气象,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于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种文化形式也都借着改革春风快速发展,传统曲艺也是如此。为了创作出受到群众欢迎的作品,曲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汲取时代发展的丰富营养,创作了一批接地气、有灵气的曲艺作品。而作为曲艺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相声这门传统表演艺术,也同样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相声老艺人和新演员,不断传承老段子、创作新节目,让新时代的新相声,既继承了老传统,又有了新气象。扎根于生活的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比如《多层饭店》《如此照相》《小偷公司》《虎口遐想》等,受到老百姓的广泛喜爱和欢迎,不仅继承了传统相声的针砭时弊的特点,而且体现出新时代欣欣向荣的正能量,让相声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现在,相声演员更是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接地气”的号召,礼赞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好生活,抒写百姓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筑梦圆梦的生动实践,艺术地展现时代发展的光辉历程。同时,我们也在老百姓的掌声中明白,只有真正适应时代发展、反映百姓心声的作品,才能够赢得群众的掌声和喜爱,牢牢夯实曲艺的群众基础,让相声艺术不落伍、不落后,永葆青春。

河南坠子演员 杨惠乔

“曲艺”最初给我的概念是模糊的。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电视只有几个频道,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来回回按一遍,荧屏里总能看到姜昆和唐杰忠的相声,那会儿小,不爱看。有一次在我又频繁换台的时候,奶奶说我:“别换台了,这个好看,这是相声!”被奶奶喊了一嗓子后,我老老实实跟着奶奶看节目,看完节目,我和奶奶都笑岔气了!打那之后,知道了“相声”!记忆里还有单弦,现在知道是什么曲种,小时候根本不知道那是在干什么,唱的什么,更不喜欢听了。客观地讲,人生的前20年里,我对曲艺的认知基本是“盲区”。我接触到曲艺已经是2003年了,从那时起才慢慢了解曲艺是什么,什么属于曲艺,才发现曲艺的品种原来如此丰富。别说我孤陋寡闻,恐怕国内大多数同龄人和我都是一样的感受。比如我的专业是河南坠子,有时候碰见个河南人,你说河南坠子人家都很茫然。

近20年,我亲身感受到了曲艺的变化,它的形式更多样化了,年轻人中了解接受曲艺的人越来越多,参与者喜爱者越来越多。学校开设曲艺类课程,青少年曲艺比赛展演参加人数、节目质量都在提升,这说明曲艺事业发展后续有人。我参加了三届“牡丹奖”大赛,历时数年,各地參赛的选手在节目内容、表演、台风、形式、造型、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不断进步,是精雕细琢制作过程的具体展现。见微知著,虽然这只是比赛,但可以看到曲艺事业形势喜人的发展变化,曲艺工作者的拼搏进取,以及曲艺欣欣向荣的今天和美好未来。

相声演员 王磊

我出生于1978年,一个改革开放开始的年份。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家里连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算上好像也没有一个能和文艺挂上钩的。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初,相声、评书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每天的收音机、电视机里面几乎都能听到、看到相声。耳濡目染,我喜欢上了相声,可以说我的启蒙老师就是“录”老师——录音机。我亲历过相声在那个时期的火爆,在体育馆里面看过相声演出,姜昆、李文华、高英培、范振钰、笑林、李国盛等前辈名家在台上一展风采,那场面不亚于今天开演唱会的明星。我喜欢上了那种可以给大家带来欢笑的感觉。机缘巧合,我在北京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拿了个一等奖,从此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老师、前辈,开始走上学习相声的道路。

经历过繁华,我也见到了低谷,慢慢地随着时代发展,相声好像不如以前那么火爆了,很多学习相声的人也都相继离开这个圈子,各自去忙别的事情。而我依然跟我周边的少数人如应宁、王玥波、孙越等坚持着,因为这时候我们骨子里已经刻上了相声的烙印,相声已经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在一起说不出三句话就会聊到相声,正如同那句话说的,“三句话不离本行”。

有人问我对相声的感情是怎么样的,我说:相声对于别人可能是一个行业,是一门艺术,然而对我来说,相声更是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相声中我学会了要分辨善恶美丑,要有开阔的胸怀,要学会笑看人生。现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相声又迎来了新的繁荣,回归了剧场,有了观众,队伍也壮大了。我还会一直坚持走我的相声之路,只因自己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热爱相声的心。

蘇州弹词演员 黄海华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年,恰巧也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经历了这40年间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被誉为“江南明珠”的评弹艺术相伴二十载。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人民生活日益好转,各种新型娱乐形式不断进入大众的生活,电视机逐步替代了收音机,电影院的吸引力逐步超过了评弹书场,整个评弹市场受到了冲击。评弹市场的萎靡导致很多优秀演员转业,人才的流失使得评弹艺术进入最艰难的时期。然而,我和一群对评弹有着难以割舍情怀的演员仍选择继续坚守在这方小小的书台上,一句“永不放弃”让70后的评弹表演者们“穷则思变”。另外,评弹界的各级领导深知只有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顺应时代,评弹才会有出路。因为改革开放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只有改革才有新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评弹艺术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春天。

回首过去,我在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0年。在这20年里,我感觉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我所身处的中国都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好,我也有幸在2013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表演苏州弹词,在过去,这是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对于“70后”的青年演员来说,我们是幸运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有信心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经典书目和精湛技艺,也有决心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新作品,传递正能量,无愧于评弹艺术,无愧于培养了我们的国家。

新疆相声巴扎创始人 莫兴伟

1978年,我出生于山东聊城。40年来,我与曲艺相伴,以艺术为生,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双簧、小品是我的最爱,曲艺成就了我的事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幼时懵懂听村里大喇叭播放刘兰芳讲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等,到看家里电视机播放的逗得我前仰后合的相声,如《巧立名目》《五官争功》《电梯奇遇》《小偷公司》等,再到16岁参军,在部队专门从事曲艺创作、表演,以至后来离开部队扎根乌鲁木齐,拜师学艺,地摊演出,收徒办班等,我的生活一直都有曲艺伴随。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经济发达,各族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高。2012年,我看到全国各地曲艺小剧场十分红火,而新疆曲艺发展相对滞后,认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应该抓住。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我组织了一些年轻的曲艺爱好者创建了新疆相声巴扎,并举办了庆“元旦”两场首演,8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用事实证明了曲艺有市场,相声有观众。新疆相声巴扎成立6年来,我带领团队谋发展、闯市场、搞创作、严训练、办培训、做活动,培养了大批曲艺观众,丰富和活跃了文化市场。新疆相声巴扎的品牌效益已经凸显,在区内外、业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填补了新疆相声小剧场和曲艺民营企业的空白,为繁荣新疆曲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被乌鲁木齐市评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纳入“文惠卡”大众消费联盟单位之一。为曲艺薪火相传,我采取心传身授曲艺传承方式收了来自5个民族的36名学生,组织的新疆“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法治文化基层行、“阿迪·艾沙民族团结一家亲”曲艺专场、首届新疆少儿曲艺专场、首届新疆“丝路笑声”相声大会以及惠民慰问演出都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我从了解曲艺、认识曲艺、热爱曲艺到从事曲艺事业,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遇到了曲艺发展繁荣的好机会。作为新时期的曲艺传承人,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并且敢为敢当,我和我带领的新疆相声巴扎将永远把歌颂党、传播正能量和主旋律作为努力工作的标准和目标。

猜你喜欢
曲艺改革开放新疆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