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珠式文物展柜隔震装置性能试验

2019-03-10 05:06闫维明纪金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频滚珠展柜

周 乾,闫维明,纪金豹

(1. 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2.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3. 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0 引 言

博物馆文物是人类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很多国家位于地震带上。地震的不可预见性及巨大的破坏性对馆藏文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地震活动频繁,造成众多文物的破坏。如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东北关东地区里氏9级的特大地震和海啸,造成295件(处)日本文物严重受损[1]。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至少造成349件可移动文物破坏[2]。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造成至少12座文化遗产建筑及内部文物损毁[3]。由此可知,文物防震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

从当前我国博物馆在陈文物采取的措施来看,一些博物馆内的文物直接浮放在展柜内,而展柜则浮放于地面。发生地震时,地震波携带的能量直接传递给展柜及文物,很容易把地震能量转化为动能和变形能,进而使文物产生摇晃、滑移、开裂、倾覆等震害。如图1a所示某博物馆纯浮放文物,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文物因滑移、摇晃而从陈列台掉落,并产生破坏(震害烈度6~7度)[4]。部分博物馆采取了传统的文物防震措施,如栓线法、胶粘法、卡固法、侧支法、磁吸法等[5]。这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文物震害,但上述方法主要依靠加固材料提供的附加力来抵抗地震力,而这种附加力往往很小,文物仍很可能产生震害。如图1b所示的某博物馆文物,已采取塑料卡侧支加固措施,但是在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中,仍产生倾覆(震害烈度为6~7度)[2]。另地震作用下,有展柜产生摇晃、颠簸,会加剧柜内文物产生震害[6]。

隔震技术在土木、机械、航空等领域的应用,推进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并使得该技术在博物馆文物防震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先后研发出不同类型的文物或展柜隔震装置。这些装置安装在文物或展柜底部后,使得地震作用下文物的振动性质发生改变。即文物由原来的摇晃、滑移变为与隔震装置一起产生平动,展柜本身与隔震装置几乎不产生相对运动,且隔震体系的运动周期远远避开了地震波卓越周期,因而文物受到的震害迅速减小。文献[7]归纳了近年来国外研发各种文物(展柜)隔震装置,如滚轴式、滚轮式、滚珠式、滑块式、SMA丝式、磁石式、恒力弹簧式、叠层橡胶式、平行链杆式、负刚度机构式、恒力弹簧式、空气弹簧式、线性导杆式、扭簧式等隔震装置,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或避免文物的震害。相比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

本研究基于国外已有成果,开发出一种滚珠式水平隔震装置,拟用于博物馆展柜防震保护。下面将对本隔震装置的构造、机理进行说明,并通过振动台试验来检测其隔震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议,结果可望为我国博物馆文物防震提供技术参考。

1 装置构造

本滚珠式文物展柜隔震装置由项目组闫维明教授指导研发。其构造组成的主要构件包括:底板、面板、滚珠、阻尼物等,其中底板上部和顶板下部均为凹形面,见图2a。隔震装置材料以钢为主,尺寸为600 mm×600 mm×75 mm(长×宽×高),容许行程为105 mm,由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制作,照片资料见图2b。

本隔震装置的主要设计参数说明如下:

1) 展柜的重量主要由隔震装置顶板分配给滚珠,再由滚珠传递给底板。其中滚珠为钢制材料,直径20 mm,在底板的弧形面盘里各一个,共4个,形式为纯浮放。展柜质量212 kg,平均每个滚珠受到的竖向荷载约为53 kg,可满足承载需求。

2) 本隔震装置的阻尼材料主要由优质无规聚丙烯为原料制成,用于控制滚珠的运动幅度。该材料固定在装置底板正中预留的十字形凹槽内。

3) 水平地震作用下,滚珠带动顶板及展柜在圆弧面上做近似同步往复运动,并产生隔震效果[8],其隔震机制详见“5隔震机理分析”部分。

4) 滚珠自身重力及上部竖向荷载共同提供恢复力,地震作用结束后,在恢复力作用下,滚珠可复位到初始状态。

5) 本研究中,文物的加速度峰值主要通过合理的隔震周期实现;由于滚珠的运动特性,文物与隔震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移很小;隔震层的位移主要通过隔震装置的阻尼控制。

2 试验概况

为探讨所研发隔震装置的有效性,采用对比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即将2组振动体系同时置于振动台面,通过施加地震激励,研究其振动响应。这两种振动体系分别是隔震体系与非隔震体系,见图3。其中,隔震体系由文物—展柜—隔震装置组成;文物浮放在展柜内,展柜置于隔震装置之上,展柜底部与隔震装置顶部进行固定连接,隔震装置底部浮放在振动台面(图3右)。非隔震体系由文物—展柜组成,其中文物浮放在展柜内,展柜底部浮放在振动台面(图3左)。另展柜底板、顶板均采用钢板制作,4块立板为玻璃制作。展柜尺寸为625 mm×625 mm×1 645 mm(长×宽×高),重心高度为762 mm,质量为212 kg。

本试验主要采集的数据包括滚珠式隔震装置的位移响应、文物及展柜典型位置的加速度响应。所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型号为法易德公司生产的ICP型,而位移测量采用的是拉线式位移计。各测点布置见图4。其中,阿拉伯数字表示加速度传感器布置位置,即:1(2)—振动台面,3(4)—隔震装置顶板,5(6)—隔震体系文物上部,7(8)—非隔震体系文物上部;汉字数字“一(二)”表示拉线式位移计布置位置。本试验中,拉线式位移计仅用于测定隔震装置的位移。另括号外数字表示传感器(位移计)为东西向布置,括号内数字表示上述测定装置为南北向布置。

试验时,首先对2种振动体系输入PGA=0.05 g的白噪声,以测定上述隔震体系与非隔震体系的基本动力特性。然后输入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强度等级的人工波,x、y双向作用,加速度峰值在x向与y向之比约为1∶2,以研究不同振动体系的动力响应,并探讨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将上述地震波信息建成不同的工况,相关信息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文物隔震技术相对于建筑隔震技术起步较晚,且目前尚缺乏完善的地震安全评价指标,因而本研究对文物进行安全性指标确定时,参照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相关规定,以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水准(PGA=0.2 g)为参考基数,来初步确定输入的加速度水平。

表1 有效地震波工况表

水平地震作用下,浮放文物产生摇晃的条件为[10]:

3 试验现象

1) 文物。非隔震条件下,地震波一施加,文物即可见到轻微的颠簸,主要表现在文物上部。地震波强度增大,文物的运动形式变为摇晃,但幅度不是很明显。随着地震波持续输入,文物作不稳定的摇晃运动(幅度时而大时而小)。文物很容易因摇晃幅度过大而产生倾覆。此外,由于地震波是双向输入,文物的摇晃方向具有一定随机性。

隔震条件下,地震波施加后,一开始文物的地震反应轻微,几乎与陈列台座保持相对静止。地震波持续作用,文物发生非常小的颠簸,且处于非常稳定、轻微的摇晃状态。地震波持续输入,文物并不因为地震波的强度增大而产生剧烈摇晃,其振动仍然是极其轻微的。这种摇晃,不会构成文物产生倾覆的隐患。随后,地震波强度逐渐减弱,文物振动衰减,并逐渐静止状态。

2) 展柜。非隔震条件下展柜底部直接浮放于振动台面,因而振动台面的地震波会直接传至展柜并放大;隔震条件下的展柜底部与隔震装置顶板固定,因而其受到的地震力由隔震装置传来并产生放大。

非隔震条件下,地震波施加初始阶段,展柜底部保持稳定,但上部的玻璃侧板有轻微的摇晃,可反映地震波由振动台面传至展柜上部的放大情况。地震波强度增大,展柜底部仍保持静止,可反映展柜本本身的抵抗弯矩大于地震力产生的倾覆弯矩;而展柜上部的玻璃侧板摇晃较为明显。地震波持续输入,展柜上部的文物产生倾覆,可反映传至展柜上部的地震力增大,而展柜本身则下部产生不同程度颠簸、上部玻璃侧板摇晃明显。随后,地震波逐渐衰减,展柜趋于静止。

隔震条件下,地震波输入后,展柜底部与隔震装置顶板一并产生滑移,展柜上部的玻璃侧板可见轻微颠簸。地震波强度增大,展柜底部保持较为稳定的滑移,而其上部的玻璃侧板产生极其小颠簸,可反映传至展柜上部的地震力(相对于非隔震条件)明显要小。地震波持续输入,展柜底部与隔震装置顶板继续做往复滑移平动,上部玻璃侧板颠簸很小。随后,地震波衰减,展柜运动趋于停止。

分析认为:隔震条件下,展柜的振动形式为平动;而非隔震条件下,展柜的振动形式为摇晃。由于两种振动条件下展柜的振动状态根本不同,因而地震力由展柜传至文物上部的放大情况亦差别明显。其中,隔震条件下,展柜本身受到的地震力相对更小,因而传至文物上部的地震力亦表现为很小。

3) 隔震装置。开始时地震力较小,滚珠处于静止状态。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大,滚珠在凹形面内产生往复运动,方向随机。地震波持续输入,滚珠运动不剧烈,幅度亦较小,隔震装置顶板始终保持水平,可反映装置的良好工作状态。地震波继续加载,滚珠保持在凹形面内做幅度比较小的滚动,且4个滚珠运动步调一致,隔震装置顶板始终保持平整。随后,地震波强度逐渐减弱,滚珠运动趋于静止。地震波作用结束后,滚珠由于重力作用回到最低点(平衡位置)附近。隔震装置残余位移程度不一。

各工况条件下的试验视频截图见图5,各图中左为非隔震展柜,右为隔震展柜。试验现象汇总见表2所示。

表2 各工况试验现象统计

4 试验分析

4.1 动力特性

本试验测定的结构动力特性主要包括基频f0和阻尼比ξ。首先对对振动台施加PGA=0.05 g(1 g=9.8 m·s-2)白噪声激励,方向为x、y向同时施加,获得隔震/非隔震两种条件下,展柜上部节点的加速度响应。然后对各加速度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可获得各节点的频谱(频率—傅里叶谱)曲线,则曲线峰值点对应的频率即为振动体系的基频f0。图6~7分别为隔震体系及非隔震体系的频谱曲线,其中I表示隔震条件,N表示非隔震条件(下同)。由图可知隔震体系在x、y向的基频均为f0I=3.50 Hz;而非隔震体系的基频在x向与y向的基频并不一致,其中f0Nx=6.28 Hz,f0Ny=6.58 Hz。这主要因为对于展柜-文物-隔震装置体系而言,其基频主要由下部的滚珠振动特性决定,由于滚珠运动的表面是均匀对称的曲面,即滚珠在各个方向的滚动半径相同(其基频由曲面半径决定),因而隔震体系在各个方向的基频相同。对于非隔震体系而言,其并非完全对称结构,其自振特性与体系的质量、刚度密切相关。地震作用下,其在x向与y向的振动特性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其中在x向的基频略小,该特性可反映非隔震体系在该向的刚度略小。

结构体系的ξ可采用自由振动衰减法、共振放大法、半功率法等方法测定。本研究采用半功率法测定上述两种体系的ξ值,其基本原理为:对于结构的频率—振动响应曲线而言,当结构振动响应的幅值降至2(-1/2)时,其对应的频率条件下,输入功率为响应功率峰值的一半。由上述关系可得式(2)[12]:

ξ=(f2-f1)/(f2+f1)

(2)

式中:ξ为振动体系的阻尼比;f1、f2分别为振动体系频谱曲线中基频f0对应峰值Am0下降至其值的2(-1/2)后,分别对应的频率值,见图8所示。

利用上述方法求得:ξIx=4.3%,ξIy=4.5%,ξNx=1.9%,ξNx=2.2%。易知,隔震体系的阻尼比要比非隔震体系大,这是有利于隔震体系运动衰减的。分析认为:结构体系的阻尼因素主要与体系变形过程中的内摩擦(主要取决于材料耗散系数的大小和影响此系数的因素)、各构件连接处及体系与支承面的摩擦、地基散失的能量、体系周围介质对体系振动的阻力等因素相关[13]。对于隔震体系与非隔震体系相比,在其他阻尼影响因素相近的条件下,前者由于在底部增加了隔震装置,底板与顶板之间的阻尼物提供了附加阻尼,因而其ξ值更高。

以x向地震波作用为例,研究地震波基频f0g与两种振动体系基频的关系。绘出工况2、工况4下,x向地震波加速度曲线及傅里叶变换后的频谱曲线,见图9。标注2种振动体系的基频值于图9中,以对比其与地震波基频对应的傅里叶谱关系。其中,f0g=2.80 Hz是地震波的基频,f0I是隔震体系的基频,f0N是非隔震体系的基频。易知,就隔震基频f0I而言,本隔震装置的基频略偏大,f0g/f0I=2.8/3.5,隔震效果不甚理想(理论上,隔震装置的基频应较低,建议在图9线框范围内,且f0g/f0I应大于1.414[12])。但隔震体系的基频f0I对应的傅里叶谱值要比非隔震体系基频f0N对应的傅里叶谱值小。即隔震展柜及文物受到更小地震力。

4.2 文物加速度响应

文物加速度大小可反映文物本身受到地震力的大小,并直接影响到文物摇晃的剧烈程度。基于此,试验获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文物的加速度响应曲线,见图10,相关峰值见表3。

各工况条件下,文物的加速度响应曲线特点为:

1) 非隔震条件下,文物的加速度响应曲线曲线开始基本与x轴重合,可反映传到文物上部的地震力很小。尔后曲线表现为以平衡位置为中心的不均匀波动,并有出现高耸点(峰值)的现象。结合试验现象来看,可认为是文物因地震力过大倾覆,并碰撞陈列台座所致。

表3 文物加速度峰值绝对值表

2) 隔震条件下,文物的加速度响应曲线更加均匀、稳定,无明显高耸点,可反映文物稳定的振动状态。这是因为二者的受力状态并不相同。尽管均于展柜内陈列台座上处于浮放状态,但非隔震条件下展柜因地震作用而摇晃,隔震条件下的展柜是产生平动。后者受到的地震力明显要小于前者,传到文物上部的地震力亦更小。

4.3 位移响应

4.3.1文物位移响应 试验获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文物的加速度响应曲线,对它们进行二次积分,即可获得文物的位移响应曲线(相对于陈列台座),见图11。其中,u5、u6分别表示隔震条件下文物在x、y向的位移响应;u7、u8则分别表示在非隔震条件下文物在x、y向的位移响应。图11中各曲线特点说明如下:

1) 对于非隔震条件下的文物而言,其摇晃响应在初始阶段并不明显。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加,文物在x、y双向晃动剧烈,曲线出现多个高耸点。文物因晃动幅度过大而发生倾覆,其在该时刻以后位移响应无对比意义,因此在曲线中略去。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文物浮放于展柜内的陈列台座上。该烈度的地震波从振动台面上传至陈列台座时,会产生放大。同时展柜本身也是浮放在地面,展柜的轻微晃动加剧了文物的摇晃,并导致文物产生倾覆。

2) 对于隔震条件下的文物而言,地震作用下,其位移响应曲线是稳定的、近似均匀的。文物在整个地震波作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振动状态,并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产生近似均匀往复运动。其位移响应峰值绝对值很小,可反映文物的摇晃并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展柜底部安放了滚珠式隔震装置。地震作用下,滚珠产生运动,改变了展柜的振动周期及振动状态。一方面,展柜随隔震装置产生运动,其基本周期相对于非隔震条件而言,明显延长,有利于避开地震波峰值。另一方面,展柜的振动形式发生了改变。非隔震条件下,展柜产生的振动形式为摇晃,该形式会加剧柜内文物的晃动;而隔震条件下,展柜的振动形式变成了平动,其本身基本上不产生摇晃,因而对柜内文物的晃动影响很小,有利于减小文物的振动。

4.3.2隔震装置位移响应 为研究隔震装置位移响应、分析其行程及震后恢复原位性能。由于国内关于隔震装置复位能力相关要求的规范或文献很少,因此本研究以隔震装置的残余变形不超过其容许行程10%(<11 mm)。基于试验数据,绘制了各工况条件下隔震装置的位移响应曲线,见图12。其中x、y分别表示隔震装置在上述2个方向的位移。

从隔震装置位移响应曲线来看,地震作用初始阶段,其位移响应几乎为零,即隔震装置未产生位移。该特点可反映地震力小于隔震装置底板与顶板之间的静摩擦力时,尚不能引起隔震装置运动。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加,隔震装置开始产生较为明显运动,且在x、y向的运动轨迹高度相近。分析认为该运动轨迹与滚珠运动的球形曲面密切相关。从曲线形状来看,隔震装置的水平位移是不均匀的,可反映在地震作用下滚珠运动的随机性。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大,隔震装置的位移响应曲线特点表现为较为稳定的波动,无明显高耸点,可反映隔震装置稳定的振动状态。隔震装置的最大行程始终在隔震装置容许行程(105 mm)范围内,因而不会产生滚珠碰撞装置边界的情况。然而,地震波作用结束时,工况3、工况4出现了隔震装置不能较好复位的情况(残余变形较大),说明隔震装置还需在设计精度方面进行改进。

4.4 文物动力放大系数

为研究不同振动条件下,文物受到的地震力放大情况,定义文物动力放大系数:

γ=ai/aj

(3)

式中:γ为文物动力放大系数;aj为传到振动台面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ai为传至文物上部的加速度峰值。当研究文物在x向的动力放大系数时,取值j=1、i=5、7;当研究文物在y向动力的放大系数时,取值j=2,i=6、8。γ值可反映地震波从振动台面传至文物上部的放大情况。γ越小,则文物的地震响应放大越不明显,对减小文物的震害越有利。基于试验数据,绘制不同条件下文物的γ变化趋势,见图13。

图13可反映文物的动力放大系数有以下特点:

1)x向:工况1和工况2为Ⅱ类场地。隔震条件下,文物的γ值小于1(γ=0.80~0.96),可反映地震波经过隔震装置后,其强度受到了衰减,文物摇晃响应受到了控制,亦即隔震装置发挥了明显作用。非隔震条件下,文物的γ值远大于非隔震条件,且大于1(γ=3.52~4.56)。这反映无隔震装置时,地震波由振动台面传至文物上部时,其强度放大明显,并导致文物剧烈的晃动及倾覆。工况3和工况4为Ⅲ类场地。采取隔震装置后,文物的γ值要比非隔震条件小。这反映隔震装置在该场地类别条件下仍可减小文物的地震响应,亦即减小了文物的摇晃剧烈程度。但无论是否采用了隔震装置,文物的γ值均大于1(隔震条件,γ=1.31~1.33;非隔震条件,γ=1.47~2.47。这反映了场地类别对隔震装置的效果有一定影响。在Ⅲ类场地类别条件下,本隔震装置并不能削弱传到文物上部的地震力,因而存在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时,应在基本周期、阻尼等参数方面进行改进,以满足不同场地类别条件下的文物隔震需求。

2)y向:非隔震条件下,文物的γ值始终大于1,可反映地震波从振动台面上传至文物时,其强度产生了放大作用,增大了文物因摇晃过大而产生倾覆的可能性。场地条件不同,文物受到的地震力放大情况亦不同(Ⅱ类场地,γ=2.1~3.1;Ⅲ类场地,γ=1.1~1.6),可反映场地类别条件对文物地震响应有明显影响。另与x向相比,文物在各工况下的γ值要小,可反映文物在y向的地震放大作用相对较弱。隔震条件下,文物的γ值小于1(γ=0.38~0.93),可反映隔震装置在y向能起到明显的效果,文物在y向的晃动明显减弱。但是,无论是Ⅱ类场地还是Ⅲ类场地,文物的γ值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加而有增加趋势,可反映隔震装置的性能还需要改进。改进后的隔震装置应能满足在地震波强度增大时,文物的γ值趋于减小。

综上所述,本文物展柜隔震装置在明显削弱地震力强度方面尚需改进。除提高加工精度外,应合理调整装置的基本周期、阻尼比等参数,以满足在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强度地震波作用下时的γ<1需求,且在地震波强度增大时,γ值应有递减趋势。

5 隔震机理分析

假设本隔震装置中,滚珠及上部重物的重量为G,滚珠的半径为r,滚珠在光滑的圆弧面上滚动,圆弧面的半径为R,则滚珠在任一方向的运动状态可用图14表示。

当滚珠由圆弧面最低点A滚动θ角度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4)

式(4)中:T为滚珠动能;U为滚珠势能。

滚珠动能T满足:

(5)

(6)

滚珠运动的线速度v满足:

(7)

由式(7)可得:

(8)

联立式(5)、(6)、(8)得:

(9)

另滚珠的势能U满足:

U=G(R-r)(1-cosθ)

(10)

联立式(4)、(9)、(10)可得:

(11)

解式(11)得:

(12)

由式(12)可得,隔震装置的固有角速度ωn满足:

则隔震装置的基本周期为:

隔震装置的基频为:

由式(15)可知,本隔震装置的基频仅与圆弧面半径R、滚球半径r相关。R越大、r越小,则隔震装置的基频越小、其基本周期相应越大。

6 结 论

1) 本研究中的摩擦摆式文物展柜隔震装置,其内部的文物在地震作用下摇晃响应不明显,且保持稳定状态;非隔震条件下的文物很容易产生摇晃,并随着地震力的增大而产生倾覆。

由于文物放置于展柜内的上部,因而无论展柜是否采取隔震措施,地震波由展柜传至文物时会产生放大;隔震条件下,展柜的运动表现为平动形式;非隔震条件下,展柜的运动形式为摇晃,且加剧了柜内文物的地震响应。

2) 非隔震体系的基频为6.28~6.58 Hz,阻尼比为1.9%~2.2%;本隔震装置体系的基频为3.50 Hz,阻尼比为4.3%~4.5%。

3) 与非隔震体系相比,隔震体系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有明显减小,可反映本隔震装置的有效性。但是,隔震条件下,文物的动力放大系数有大于1情况,且隔震装置的复位能力尚需提高。

4) 从改进措施来看,本隔震装置的基本周期适当增大(基频减小)、阻尼比应适当增大,以满足文物在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地震波强度作用下的稳定需求。同时,应提高隔震装置的加工精度,以利于隔震装置的快速、有效复位。

猜你喜欢
基频滚珠展柜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语音同一认定中音段长度对基频分析的影响
基于时域的基频感知语音分离方法∗
气密展储空间内温湿度稳定性分析
——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气密展柜为例
双螺母滚珠丝杠副导程误差与摩擦力矩关系研究
多舱段航天器振动基频分配速算方法
超越“展”与“藏”
蒙古长调《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声学特征分析
蒙古长调《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声学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