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19-03-09 03:23欧胜彬苏雪晨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校地应用型协同

欧胜彬 苏雪晨

【摘 要】本文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组建而成的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为例,论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激活第三课堂,构建“三个主体、三个专业、三个堂课”互动框架,形成“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加工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地方高校  协同育人  应用型人才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9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然而,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打破过去的“学科本位”和“岗位本位”的弊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换言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有要义。地方高校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做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突破传统学科本位,从过去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是2015年6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立项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它涵盖了广西财经学院三个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通过开展“多维度立体化”的校地企协同育人,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加工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

一、校地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三螺旋理论

(一)校地企三方互动关系

三螺旋理论是指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核心社会机构,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和亨瑞·埃茨科威茲(Henry Etzkowitz)在总结美国硅谷形成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三螺旋理论不同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其终极目标在于寻求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战略合作,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它是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政府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三者的相互联结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消除了。地方政府的政策链、高校的专业链、企业的技术链之间达成一体化状态,彼此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一种新型的关系。

协同论起源于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Hakan H.)在《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中提到的“协同效应”。实际上,构成客观世界的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之间可以由独立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即通过协调和合作,增强整体实力,从而使系统之间从非平衡、无序状态变为平衡、有序状态。协同育人起源于20世纪欧洲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加拿大学者Nsisbitt认为,高校和企业的触角已开始伸向对方领域,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具有监督协调功能。英国教育家Freeman指出,“高校—政府—企业”组成的“三重螺旋体”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校地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资源所限,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收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地方高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既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既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等特点,因此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也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深度合作。

第一,宏观政策层面。政府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应当通过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当因地制宜,出台推动校地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校地企合作中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责权利,自上而下地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为指导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校地企融合层面。从校地企融合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地方高校、政府和行业企业三方的共同参与。首先,需要制订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和地方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否则人才培养就失去了“实用性”和“地方性”的特征。其次,需要制订衔接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因为教学内容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平台。尽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以“能力”为导向,但是这种“能力”必须与行业需求并与具体岗位相适应。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考虑到行业标准要求,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再次,要构建多渠道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因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是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实质上,这就是借用企业的社会资源,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教学和实践,以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二、地方高校“多维度”协同育人必要性分析:校地企融合

(一)校地企融合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

校地企融合是地方高校在学科发展、教学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密切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改变了过去高校仅靠自身力量办学的传统思维,将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融入高校的产学研工作中,优化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广西财经学院通过搭建校地企三方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资源,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为上述专业群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及设备,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输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师资等有利条件,有效解决了经高校自身软硬件投入的不足等问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将企业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中,这样在不需要大规模投入的前提下,高校就可以使课程体系得到更新、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软硬件配套得到加强。

(二)校地企融合是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源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主动权,谁就拥有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为应用型人才优化了地方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地理区位来说,广西是我国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的接合点,是我国与东盟地区连接的最便捷通道,是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连接的重要通道。作为几个经济圈的枢纽,广西将发挥非常重要战略作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腹地、原材料供应地、农产品供应地、劳务输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广西也将成为大湾区企业拓展东盟市场的便捷桥梁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要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拥有一大批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动性,有独特见解的应用型人才。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的建立,为打造区域性应用型财经人才的培养特色,支撑广西经济发展,使广西的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一种可能。

三、地方高校“立体化”协同育人路径选择:三个课堂互动

(一)主要做法

第一,优化第一课堂。根据教育部要求,地方高校要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2016年开始,要对全体学生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显然,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根据上述要求,广西财经学院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群等方式,在現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的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形成了三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基础、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其中,创新基础课程开设课程包括入学教育、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西方经济学、经济应用写作等。开设创新基础课程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创业能力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创业法规、创业案例学等。开设创业能力课程是为了更注重地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创业实践课程包括跨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创业计划综合实训、创业设计与实践等。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是对创新知识的丰富和体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延伸。通过优化第一课堂,学生系统学习了创新基础、创业能力、创业实践课程,为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走向创业道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丰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时间之外进行的一种辅助性教育,既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才干,并创造一种向上的文化氛围。

新生入学开始,广西财经学院便注重拓宽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的三个专业的学生的第二课堂,磨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志,鼓励他们放飞梦想,学好本领。主要形式包括创新创业大讲堂、专题讲座、创业论坛、社团活动、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文化沙龙等。由此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每年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大学生人数直线上升。

第三,激活第三课堂。为了将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升华,需要让学生不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多样化实训项目来展开。广西财经学院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训项目,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的三个专业的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融入社会服务与自主学习等要素。

从2016年开始,广西财经学院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立项,形成以教师注册公司,融入行业企业,带领学生贴近“真实的市场”开展多样化的实训项目,探索校地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新的层级和新的阶段。与此同时,还不断加强学生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科技活动、“挑战杯”活动、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创业园等竞赛活动,激活学生的第三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实战中继续完成知识内化,并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主要成效

第一,三个主体融合。基于上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地企融合的三个主体:地方高校、政府与企业,以人才培养为“协同”的结合点,形成地方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能力导向型”素质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融合;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既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又实现了协同主体的优势互补。不但克服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闭门造车”的弊端,又避免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形成了校地企三方共赢的局面。

第二,三个专业联动。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必须面对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将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特色专业群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二是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项目、实践场地、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三是如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2015年8月,广西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的“10+3”提升行动,为加快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

通过校地企“多维度”协同育人,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特色专业群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专业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校地企合作,实现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現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特色专业群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融合到优势学科的专业教育中,使多个专业的学生能共同参与实践项目,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办学特色,为其他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使地方高校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

第三,三个课堂互动。在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特色专业群协同育人过程中,广西财经学院通过优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激活第三课堂,构建“三个课堂”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课堂体系。这是创新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重要举措。实际上,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通过“三个课堂”的互动,加强课程化的认知教育,拓宽多种形式的辅助教育,开展多样化实训活动,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了全面养成和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结论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构建“能力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可以促使书本的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第二,校地企协同育人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搭建校地企三方合作平台,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和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开门办学,突破短板,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三方共赢局面。

第三,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决定了“协同育人”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关注学生素质的形成;不但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育人能力的提升,构建“三个主体、三个专业、三个堂课”互动框架,“多维度立体化”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

[2]劳埃特·雷德斯多夫,马丁·迈耶尔,周春彦.三螺旋模式与知识经济[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

[4]哈肯.协同学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

[5]Freeman,Soete.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MA: MIT Press,2010

[6]欧胜彬,梁锋,苏雪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6(10)

[7]丁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育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3(9)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校地应用型协同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