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做学生的益友良师

2019-03-09 11:59吴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班班主任专业

吴昕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直接接触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是品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育人”工作最直接的践行者。班主任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笔者回顾8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最大的感悟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爱育爱”,用真挚的感情去爱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被接纳、被帮助的安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学生的益友和良师,才能使学生成长为爱生活、爱他人、爱学习的人。

一、在缺乏“爱”与关怀的群体中树立起博爱的形象

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经历了“失败”的中考,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笔者对最近几年自己所担任的班级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入校前对人生没有规划,对自己没有信心。(见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2012级艺术班26人,开学前语数英各150分、总分450分的考卷,270分以下(平均60分以下)的学生21人,占比80.7%;单亲家庭学生4人,占全班人数15.4%;留守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人数有12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6.2%。2015级艺术班30人,开学前语数英各150分、总分450分的考卷,270分以下(平均60分以下)的学生23人,占比76.7%;单亲家庭学生7人,占全班人数23.3%,留守家庭的学生人数有1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56.7%。2018级幼师班45人,开学前语数英各150分、总分450分的考卷,270分以下(平均60分以下)的学生38人,占比84.4%;单亲家庭学生9人,占全班人数20%;留守家庭的学生人数有2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6.7%。通过调查发现,语数英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学生占比很大,很多学生在单亲家庭长大,行为举止缺乏规范性教育,有的甚至很叛逆,不懂得人际交流。隔代培养(跟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长大)和留守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调查发现,学生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其实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一种普惠博爱的教育理念在脑海里形成之后,接下来就是一以贯之的至诚至爱,让学生感受到在校园里、在课堂里、在活动中、在生活里处处有爱的雨露,有爱的关怀。在学生群体中,时时树立起一个对学生知冷知热、关怀备至的博爱形象。

二、做学生的益友,让每一位学生沐浴“爱”

1.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到教育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蒙台梭利和杜威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影响,两千多年来,并没有从教育践行者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起“平等交流”的师道丰碑。口号喊了几千年,并没有在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建立起尊重与平等的相互信任关系,等级观念和尊卑意识阻碍了我国平等教育的自然认知。“平等就是尊重,是伦理原则上的公正,但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均。”在教育实践生活中,落实平等意味着将“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进行结合。所以,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所得到的人格上的尊重,因材施教则是方法意义上的平等。

很多教育現象停留在教育功利化和教育达标的站位原地,有时候打着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幌子,剥夺了一个普通孩子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在老师的眼里,调皮捣蛋和忤逆之举就是无可救药的,许多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就饱受各科老师及班主任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学生在与老师交流时,有“敌对”情绪,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接纳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这样才能重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近师生关系。

当笔者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相处时,发现敌对的眼光会慢慢消失,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敞开心扉,他们的思想动态会在笔者的记事簿里成为心路漫游的美好记忆。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维系靠的是尊重、平等的交流,是以心换心,是肝胆相照。

2.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差、自信心缺乏的普通人,作为这一群体的班主任,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点滴之中加以指导。学生的一次次错误和思想认识的偏差,有一个很难触及的空间,这一空间允许有相对的自由,但不是绝对的自由主义。班主任给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主动地介入学生自认为很敏感而不可触碰的精神空间。比如吸烟这样一个恶习,有的学生初中已经吸了三年,要他一下子改掉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在指出他们错误的同时,充分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并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跟踪疏导,允许犯错误,但绝对不允许屡教不改,健康的成长空间最终是要学生自己营造起来的。笔者总结出八字循环教育法:纠正——限时——跟踪——纠正。总之,不厌其烦地制造一个纯净的思想生态空间,是彻底改变学生的不良嗜好和行为举止的根本方法,循循善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铁棒磨成针的意志力,方可行之有效。

3.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

每一位“问题学生”的背后,或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或有一双不懂教育的父母,因此在与家长谈及孩子缺点和问题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客观而全面的,先肯定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再真诚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并请家长多多肯定孩子的进步,才能真正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历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孩子都这么形容以前的老师:“只知道打电话告状。”由此可见,简单汇报式的沟通不仅毫无益处,还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实每一位学生都希望给自己的父母留下“乖孩子”的好印象,不想让父母对自己失望,若班主任专门拈学生的短处,挑学生的毛病,动不动就向家长“哭诉”,可能换来的是学生的仇视和不满。因此,要想达到与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必须肯定学生的长处,期望家长多表扬少训斥,才能达到家校相向而行的目的。

4.嘘寒问暖,多关心学生生活

夸美纽斯作为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们也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爱心大使”。班主任是学生的主心骨,是代替父母在校成长的监护人,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第一次住校,第一次离开熟悉的乡土和自己的家人,最容易在开学初期出现精神依靠坍塌期和情感空旷期。这一时期,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就是不间断地穿梭于教室和学生宿舍之中,走进他们的生活,放下老师的架子,多与学生寒暄,“拉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协助学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生活之需,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就像他们的知心朋友和生活导师。这样,学生在情感上依附你,在生活上需要你,在学习上指望你,这种“亲人般”的温暖惠及学生身上,班主任的形象无疑在学生中是高尚纯美的,利用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就基本达到了目的。

三、做学生的良师,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爱”

1.帮助学生“爱学习”

班主任要想班集体整体进步,首先要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只有环境好了,学风正了,才能营造学生整体要求进步、求知欲强烈的班集体。有了这样一个班集体,对学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摸底考试选择班干部,培养学习骨干带动全班学习。一年后,选择成绩好的前10名同学与后10名同学结对子,班主任搭桥铺路,鼓励前十与后十相互帮扶。再就是所有专业课程任务包干,模块化训练,限时达标,积极配合专业老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走上“爱学习、多反思”的正确学习之路。

2.帮助学生“爱专业”

虽然中职生专业方向已定,但是在他们头脑中的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模糊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工作的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

举办“爱我专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增强就业意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特点,做好发展专业的规划”两个方面。同学们在班会上积极讨论理想的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专业的发展与學习的关系,学习的目的与就业的关系,就业与专业的前景分析。通过辩论性发言,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体验、社会意识体验,实行社会角色定位。

主题班会能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自己专业的特点,能帮助同学们明确职业规划的方向,坚定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3.让学生学会“爱他人”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几乎每学期都会结合重大纪念节日制定德育教育规划,从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爱他人”入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弘扬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爱心教育传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例如学校根据旅游专业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遵循青少年成长基本规律,实施四个一(旅游考察实践一日、校内模拟职业实训一周、企业岗位见习一月、综合职业能力顶岗实习一年)培养模式。不间断的实践性学习促使学生认知团队的作用,感受团结的力量,从而学会关爱他人。与此同时,笔者要求每一名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的积极意义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在班级开展“歌唱祖国”“关爱他人”诗歌朗诵主题班会。鼓励班级参加学校的各项公益活动,比如植树活动、到同和街道慰问孤寡老人、义务献血、义务演出……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之后,从心灵上得到洗涤,从认识上得到提升,达到了实现了“爱他人”的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爱是教育的灵魂,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如何去爱学生也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与技能。教师心中有爱,以爱育爱,先益友后良师,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爱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全班班主任专业
原因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的班主任①
部分专业介绍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专业修脚店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