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汪扬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新时期,以“八个明确”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对中国国家软实力①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内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在国际面临新的责任担当。这一时代背景下,更加突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紧迫性。新形势下,国家软实力不仅成为决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纵观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文献,当前学界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存空白。因此,为准确把握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的发展态势,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绘图分析,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挖掘研究热点与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仅选取知网数据库中CSSCI、核心期刊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在主题词的选择上,考虑“国家软实力”与“中国软实力”表述具有相似性,认为将二者共同作为主题词,能够更加全面地检索到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相关的文献。遵循检索的条件与流程如下:打开中国知网,进入高级检索,选取文献来源为期刊,以“国家软实力”为主题,并添加“或者”主题,输入主题词“中国软实力”,在知网检索栏选择“精确”选项予以限制,时间为“无限”,来源类别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以上述设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55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10月20日),进一步将通知、报告、与主题不相关等文章进行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文献332篇,以此作为本文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的样本。
文章采用的研究工具为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它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用于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它将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数据挖掘算法集成起来,是一个在引文数据中提取模式的交换式可视化工具。”[1]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可以科学地把握学科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并在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导出知网检索到的文献,并利用CiteSpace对导出文献进行数据转换,作为进一步处理的数据源。采用CiteSpace对文献的Keyword、Author、Institution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分析图谱,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在特定学科或是特定研究领域内,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直接反应该学科或是研究领域知识量的变化。”[2]通过对知网检索文献进行梳理,绘制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年代演进图(图1),基于图1中所反映的演进情况,可知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大致兴起于21世纪初。2003年,第一篇以“中国软实力”为主题发表在CSSCI的文献为河北经贸大学张战的《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国家软实力问题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部分年份文献出现陡增现象。2003年到2006年,每年发于CSSCI的文献仅1—2篇。2007年后,学界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文献数量陡增,成线性增长。2007年和2008年文献发表增幅最大,增长率分别为950%和124%。之所以出现这种巨大增幅,这与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密切相关。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提供了方向。2010年开始文献数量逐渐回落,直到2012年出现新的增长,增长率达到65%,2013年后再次逐年下降,表明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国家软实力领域的关注已逐渐稳定,并趋少。纵观图1,当前国内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的文献数量波动较大。因此,大致可认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正处于学科诞生向学科发展的过渡时期②。
图1 新时期以来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年代演进图
1.发文作者分析
根据普耐斯定律③可得出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经统计,当前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四川大学的丁忠毅,发文量为7篇(如图2所示)。计算得出m值为1.98,取整为2,因此,该领域发文量大于或等于2篇的作者可视为核心作者。统计文献发现,发文量大于或等于2篇的作者共28人,发文总量为70篇,占总文献21.5%,远低于总发文量的一半。采用CiteSpace分析作者合作情况,因为文章数量较少,遂选择第三种阈值设置(Thresholds),设定C/CC/CCV阈值分别为(1,1,20)、(1,1,20)、(1,1,20),设置好相关数据后选取Author运行,生成作者合作图谱(图3)。图中仅显示发文共现频次大于或等于2的作者。结果显示,N=399,E=135,Density=0.0017,表示339个节点之间仅有135条连线,共现密度为0.0017。由图3可见,作者成散状点分布,鲜有合作,表明国内对中国国家软实力领域的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有较强凝聚力的研究群体。作者间即使存在少量合作,也呈现地域性特征。
图2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发文前10作者统计
图3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2.发文期刊分析
发文期刊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其载文偏好对该领域研究者快速搜集相关材料具有一定帮助,也可为读者查阅中国国家软实力相关研究文献提供指引。经统计,有关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发文量超过4篇的期刊有二十种,超过5篇的有十种(如图4所示)。从载文数量来看,以《人民论坛》和《国外社会科学》两种期刊最为突出,其中《人民论坛》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12篇,《国外社会科学》共发表11篇。由图4可见,期刊学科分布主要涉及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文化、新闻与传播、行政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文献分类主要以社会科学和哲学与人文科学为主,其它领域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较少。这反映当前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不足。
3.发文机构分析
鉴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发文量大于或等于五篇的机构进行统计,共有机构14所(见图5所示)。从发文机构性质来看,“党校”和“高校”是研究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主阵地,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发文量分别为8篇和5篇。从地域来看,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的发文机构呈现地域集聚特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该领域的成果数量较为突出,仅从图5可见,北京地区发文机构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发文总量为45篇,占总文献数13.8%,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发文数量最高,共发文13篇。进一步检索可发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发文中,大多数以文化、传媒、舆论等为主题,这也符合该校研究特色。
图4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发文量前20期刊统计
图5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发文量≥5的机构统计图
“文献计量学以主题词词频分析考察特定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核心知识,并以词汇共现分析法来描述该研究领域的内部联系。”[3]本文采用CiteSpace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并利用知识图谱尝试捕捉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趋势。
通过CiteSpace对32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最终形成中国国家软实力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6)。如图6所示,圆圈或“+”状代表关键词,其节点或形状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研究热度越高。可见“国家软实力”和“软实力”为图6中最大两个节点。此外,“中国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国家形象”等关键词频次也较高。根据关键词知识图谱,本文列出频次排序前20的关键词及其首现年份表(表1)。
图6 中国国家软实力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中国国家软实力高频关键词及其首现年份
利用CiteSpace分析计算出热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④(Betweenness Centrality),“可以挖掘出在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4]根据表1可知,“国家软实力”的中介中心度最高为0.85,这与将其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有关。位居其后的关键词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介中心度为0.33。可见“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软实力领域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现年份为2007年,进一步检索可发现,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受到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党和国家的政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态势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结合图6和表1可发现,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热点主题集中于“国家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和“软实力”,且时间跨度较小。图6中高频词汇以“国家软实力”为中心辐射展开,反映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热点主题间内在联系密切,部分主题也渐趋成熟,如“科学发展观”。图6中单独分支的主题或处于边缘的主题,可视为该领域的研究新视角。中国国家软实力是一个综合的软实力体系,其研究需要不断地拓展新视角、开拓新领域。
为更好地展现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热点主题间的关系,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上,将Selection Criteria中的g-index的k值调整为5,生成关键词共现自动聚类图谱(图7)。由图7可见,关键词共现自动聚类图谱形成五个主要聚类,且各研究主题总体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
图7 中国国家软实力关键词共现自动聚类图谱
1.聚类#0软实力
这一聚类以“软实力”为核心主题,包括“软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力”“构建”“公共外交”“语言推广”“硬实力”“孔子学院”“提升青年”等关键词,研究内容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国外视角对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构建进行研究。如万君宝的《论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模型与中国软实力的最新发展态势——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2010)、顾国平的《“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以东南亚为例》(2013)、黄三生的《约瑟夫·奈中国软实力研究评析》(2016)等。第二,以提高文化的对外传播力为重点。如通过创办孔子学院、[5]对外教授中文,加强汉语的国际推广;[6]通过建立公共外交、[7]对外输出公共产品等[8],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第三,注重青年的教育和培训。如通过加强青年的道德建设,提高青年道德水平,[9]探索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公共外交路径等。
2.聚类#1国家软实力
这一聚类以“国家软实力”为核心主题,包括“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文化创新产业”“中国模式”“智库建设”“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关键词,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视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建设。诸多研究关注文化产业创新、智库建设和网络传播,如周哲的《试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要务》(2010)、陈双梅的《智库建设的困境摆脱与国家软实力提升》(2012)、常江的《视听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观念、路径、方法》(2018)等。第二,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该聚类研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10]通过传承传统文化,[11]提升国家软实力。
3.聚类#2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一聚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其核心关键词主要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可见该聚类的文献研究主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于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2]进一步检索发现,该聚类的文献集中于党的十七大后,且主要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如于幼军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2007)、赵宇的《国家文化软实力》(2012)、杨永恒的《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和任务》(2018)等。
4.聚类#3中华文化
这一聚类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主题,关键词主要包括“亲和力”“华夏文化”“中华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等。这一聚类研究关注中华文化亲和力和凝聚力。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1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一直与他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新时期,在国家交往中,中华民族始终热情好客,展现文明大国风度。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4]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中华民族作为唯一一个至今绵延不息的国家,就是因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新时期,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5.聚类#4华侨华人
这一聚类以“华侨华人”为主题,主要包括“文化”“中国软实力”“和谐世界”“意识形态”“作用”“暨南大学研究院”“华人华侨”等关键词。该簇类以“华侨华人”为核心主题,研究内容以“华侨华人”为载体,考察华侨华人在海外对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华侨华人作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15]能够推动中华文化向外拓展,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保障世界和谐。对现有文献进一步梳理发现,当前以“华人华侨”为主题的文献中,大多以东南亚[16]、印尼[17]、巴西[18]等发展中国家的华人华侨为例进行研究,而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华人华侨为例的研究很少,可见大多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采取一定的抵制措施。这表明,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必须提高本国抵制国外腐朽文化的能力。
为更形象地展示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可在中国国家软实力关键词共现自动聚类图谱的基础上,点击“Timeline View”,生成该领域热点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图8)。 从图8可看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分三个阶段:2007—2010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最丰富的阶段,也是文献产出量最高的阶段,主要是由于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国家政策的号召推动了学界研究速度的加快。2011—2013年,该领域研究热点大幅度减少,研究热度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内容由宏观逐渐转向微观。2014—2017年,研究热点热度持续下降,研究热点呈零星分布。总体来看,国内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领域的研究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当前学界对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关注趋少。
图8 中国国家软实力热点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文章通过运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可以大致勾勒出该领域研究的整体情况:(一)国内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领域尚处于学科诞生向学科发展的过渡时期,发文数量波动较大、不稳定,且发文数量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尚未形成学科共同体;(二)该领域核心作者发文总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普耐斯定律,作者间合作较少且研究力量分散;(三)发文载体主要集中于政治、文化类期刊,学科交叉研究不足;(四)发文机构如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呈现地域性特征,且机构间相互合作较少;(五)研究热点集中于“国家软实力”“中国软实力”“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四个维度,其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比重较大,因此,该领域其它研究方向有待开发;(六)当前无论从发文量还是热点关键词来看,学界对中国国家软实力领域关注趋少。
新时期,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不仅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必需。理论与实践的耦合推动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阶段性由冷至热、由浅入深。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获得中国国家软实力未来的研究展望是:(一)注重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性。党和国家的政策对学科主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新时期,提升国家软实力既是保障国内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应对国外挑战的迫切要求。党和国家应重视引导国家软实力领域的研究。(二)注重研究主题的全面性。就国家软实力的结构要素而言,大致包括文化软实力、国民素质力、民族凝聚力、国家领导力、国际竞争力等。现有成果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占绝大多数,甚至部分学者直接将文化软实力等同于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深入地探讨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促进各要素研究的协同推进,才能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注重研究机构、作者间的合作性。当前研究机构间、作者间合作分散,难以形成学科合作共同体。加强研究机构间以及作者间合作,有助于形成研究合力,促进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四)注重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中国国家软实力涉及领域较为广泛,不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还包括科技、社会、生态文明等。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应借鉴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梳理关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的文献发现,当前理论研究大于实证研究,且多数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题研究法等,此类研究范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现实需求。因此,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必须加强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提升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推动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实现理论创新。
注释:
①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约瑟夫·奈提出的,“它是指一种能力,即不通过‘威逼’或者‘利诱’,而是通过‘吸引’为手段来达到目的能力。” RobertO.Keohane &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M].Foreign Affairs,Fall.1998.
②普赖斯将科学文献的增长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科诞生时期,文献数量不稳定增长,很难通过统计方法求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学科发展时期,学科文献数量‘爆炸’,呈相对稳定的指数型增长;学科成熟时期,论文数量的增长减缓,演化为线性增长;学科饱和时期,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孕育新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9.
③ 核心作者发文量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m值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所发论文数。理论上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占所有发文量总和的一半。 Price D S.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Warrent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④ 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反应了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其它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节点,其它两个节点就无法交流。占据这样的位置愈多,就代表这个节点具有愈高的中介性,更多的节点联络时就必须通过它。因此,它在整个网络中起着战略性的中介作用,也体现出它对整个网络资源的控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