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起点,把握新机遇,加快推进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

2019-03-09 06:12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上海保险 2019年1期
关键词:巨灾保险市场保险业

许 闲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李立松 太平再保险(中国)公司

再保险中心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再保险产业链日趋成熟;上海保交所的设立为再保险交易平台的搭建创造了条件;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和自由贸易账户的各类跨境服务,为再保险资金流动提供了便利。未来一段时期既是保险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再保险作为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行业稳健运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支持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对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几年是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从国内外的形势分析看,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重要机遇。

(一)国内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将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再保险是保险业的内生需求,保险市场越大,再保险需求越大;保险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再保险越重要。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体量和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规模更大、保障范围更广、专业程度更高、产品更丰富的再保险市场与之相匹配。目前,国内每年的再保险分出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元左右,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市场才能实现。如果能不断优化市场环境,通过积极引导,将分散在不同市场和渠道的业务逐步集中到上海市场,就能为再保险中心提供充足的业务支持,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机遇

上海自贸区建设为再保险中心提供开放的国际平台,再保险中心同时也是服务于自贸区建设的主要目标。自贸区建设明确提出要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高地等新的发展目标。上海自贸区内的经济高度开放,以其极高的政策自由度,给再保险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条件。再保险中心服务自贸区的新目标,给自贸区建设提供新动力,注入新元素。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全球性的再保险市场可以为离岸人民币提供一个广阔的资本市场。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服务于人民币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目标。

(三)国际保险市场格局变化提供了外部机遇

再保险中心是保险交易全球化和风险全球分散的产物,巨大而活跃的保险市场是形成再保险中心的前提条件。根据Sigma杂志的统计,上世纪60年代,西欧和北美保险市场占全球市场的95%。伦敦、苏黎世和百慕大等国际再保险中心就是伴随欧洲、北美等发达市场出现的。进入21世纪后,亚太市场成为全球保险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地位越来越重要。2017年,亚太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超过30%。但目前亚太地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即使是再保险交易比较集中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也只是类似于伦敦等国际再保险中心的附属市场。国际保险市场格局的此消彼长,决定了亚太地区必然会形成一个再保险中心。上海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背靠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在保险业深化开放和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亚太地区的再保险中心。

二、合理定位,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一)立足于服务好国内市场,快速形成聚集效应

现有的国际再保险中心有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断成熟的市场和业务体系,在亚太地区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具备一定的先发地位。而作为一个新市场,一开始就想从其他成熟市场中切蛋糕是不切实际的。相比而言,上海再保险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体量巨大且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事实上,再保险中心起步阶段都是以服务特定保险市场为立足点的。例如,百慕大市场成立之初主要是服务美国市场。立足于服务国内市场,以业务聚合为切入点,加快形成对资金、机构、人才、技术、信息等关键市场要求的聚集效应,对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而言既是现实之需,也是长期优势所在。

(二)以国内业务的国际化带动离岸业务的发展

立足服务国内市场并不等于不要国际化,而国际化是再保险交易的本质属性之一。无论在哪个市场,都需要遵守一致的交易规则,相关的合同、条款、交易方式以及技术方法也都是国际通用的。通过上海再保险中心实现国内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培育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弥补人才、技术和经验等国际化短板。同时,借助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各项支持政策,创造更加有利于经营国际业务的营商环境,逐步吸引离岸再保险业务到上海市场交易。将上海再保险中心打造成国内业务的“出口”和离岸业务的“入口”,进而成为我国保险市场双向开放的桥头堡。

(三)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金融服务的国际化跟随贸易和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这不仅是各国金融业国际化的成熟经验,也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产业投资、项目建设、贸易发展以及人员、物资、技术、信息的交流必然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风险管理需要,对保险业而言是重大机遇。但把握机遇需要实力,特别是全球领域的复杂风险管理,对于长期在国内经营的保险企业而言并非强项。虽然目前,国内外保险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但对于这种涉及全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不是靠一家公司单打独斗可以解决的。如果以上海再保险中心为平台,整合行业资源,不断提供和完善对中国产业、资本、项目、贸易及其他相关领域国际化过程中的保险解决方案,不仅能服务国家所需,也必将大大提升国内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和能力。

(四)围绕国家灾害防治服务民生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害防治工作,2016年底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10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问题。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和各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保险业也在积极开展巨灾保险试点等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如何有效分散和管理风险是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再保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世界各国的巨灾保险实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套以再保险原理为核心的、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上海再保险中心可以聚行业之力,围绕巨灾保险和灾害管理进行研发创新,推动保险业在服务国家灾害防治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顺应趋势,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再保险市场体系

(一)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趋势

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出台了多项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与此同时,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始终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再保险中心的建设,是推动金融业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布局。立足国内,对接国际,上海再保险中心可以承担起国内外保险市场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更好地借鉴发达市场经营和监管的经验;也能在境内建立起真正跨境的金融市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使中国保险业融入全球,推动保险业从以往的“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的转型升级。同时,再保险中心的作用也相当于一项金融基础设施,相比依靠海外再保险中心而言,境内再保险中心更有利于实现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和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

(二)把握好国内保险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保险业面临着增速放缓和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开始显现。一是跑马圈地和价格竞争的粗放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二是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突出,一方面,大量传统业务供给过剩导致低价竞争;另一方面,很多新型风险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风险状况更趋复杂,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加大。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这一趋势下,行业对于再保险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承保能力,更加体现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服务。其他国际再保险中心主要以交易职能为主,而上海再保险中心则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和环境营造,引导国内行业主体加快新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助力我国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险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把握好科技金融变革的新趋势

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兴未艾,科技重塑金融业态已是大势所趋。保险业可能是最先受此冲击的行业,也可能是最先被科技赋能的行业,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即使是英国劳合社等老牌再保险中心也将数字化作为其变革的核心。一方面,在传统业务模式下,国内再保险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却有独特优势。就科技保险领域而言,不仅有中国平安这样的新兴金融科技巨头,也有众安在线这样的独角兽,还有中国保险交易所和中国保险信息技术公司等行业层面的基础信息服务供应商。未来的竞争可谓是“得科技者得天下”。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不仅包括国际金融中心,也包括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再保险中心不仅是业务交易中心,也应该是保险科技的研发、创新和应用中心。凭借国内优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先的信息科技实力,以及不同领域金融科技的丰富实践经验,上海再保险中心推动保险与科技深度融合,扬长避短,完全有机会借助科技变革的力量实现弯道超车。

(四)把握好再保险业自身创新的新趋势

近年来,受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的推动,再保险业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并且已经呈现出长期根本性变化的端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风险证券化的变革趋势越来越强。目前,在全球大约6000亿美元的再保险资本中,已经有约1000亿美元是风险证券化产品或另类资本。特别是在巨灾再保险领域,证券化资本与传统资本几乎旗鼓相当。以至于在2018年蒙特卡罗国际再保险会议上,业界惊呼巨灾再保险的定价权已经从传统再保市场转向资本市场。风险证券化对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这两个再保险的核心职能都提出了挑战。短期看其改变了再保险的融资模式,长期则很可能改变再保险的商业模式,新的趋势一旦形成将对行业产生深远且不可逆的影响。风险证券化创新不仅是未来我国再保险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支持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国内再保险机构已经成功在海外进行了风险证券化实践。监管部门在《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可以通过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开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业务。应该说在国内探索巨灾风险证券化试点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也非常有利于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试点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新起点,把握全面改革开放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可以形成目标联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助力我国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猜你喜欢
巨灾保险市场保险业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全球再保险市场现状及特点分析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保险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与分析
人身保险理赔难分析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