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鹏 聂晓梅
摘 要:现代社会是以工业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事物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育部2002制定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纲要》,提出了课程多样性和校本课程的指导理念,2006年体育总局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提出要大力发掘和开展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014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标准,《标准》中明确了校园体育文化这一主题,提出了高校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制定,对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将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引入高校课堂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高校龙舟运动 课程 龙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c)-0165-02
1 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
本文通过中华龙舟大赛在线注册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如表1所示,对高校队伍占比进行分析,2019年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华龙舟大赛注册队伍共103支,其中高校队伍40支,占38.8%,通过对各个高校教练的访谈了解到,多数高校男女队都有或者正在筹备,因此高校队伍实际占比要远远高于38.8%。从正赛名额上来看,青少年组别男女队各6支队伍,共12支队伍,而其他组别共24支队伍,正赛名额青少年组只占33.3%,而青少年组还包括其他符合年龄要求的队伍,从这2组数据上来看,高校队伍竞争更加激烈,有利于水平的提高,高校逐渐成为龙舟运动开展的主阵地,但也增加了队伍参赛风险。
(2)对高校龙舟运动地域进行分析,我们通常以秦岭淮河将地域进行南北区分,南方高校注册队伍有32支,占80%,而北方队伍只有传统的东北电力大学、聊城大学等8支队伍,仅占20%,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作为龙舟运动发源地,龙舟运动在影响力和群众基础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也为龙舟运动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良好的温度条件。
(3)对高校层次水平进行分析,从注册系统上看,2019年注册的高校队伍出现了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院校,还有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港澳著名学府,除了这些高校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一本院校,重点高校龙舟队比例较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重点院校层含金量更高,这说明龙舟运动影响力不断提高,成功地引起了重点大学的关注,龙舟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性进一步提升。
2 江苏省高校开设龙舟课程的现实问题
(1)龙舟运动本身的局限性。虽然龙舟运动在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材上进行了现代化改进,但龙舟项目的本质就是团结协作、高度一致,龙舟运动完全摒弃了西方现代体育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但这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同时龙舟运动又类似与跑步的重复机械运动,相较于球类运动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激情。龙舟运动是非奥运会竞赛项目,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暂时还较难与主流运动项目相抗衡。
(2)师资力量薄弱。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高校龙舟队教练员都为其他项目专项龙舟的,有些学校是皮划艇教练员兼职龙舟教练,有的是球类、田径等项目的教练员,这些教练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其他项目较强的实践经验,但对于龙舟多为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龙舟经历和专业的龙舟培训,龙舟专项理论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3)教学器材场地要求较高。龙舟运动是一项水上运动项目,无论是训练和竞赛都要求较为平静的水域条件,同时龙舟器材较为昂贵,需要学校有一定的投入。学生无法到远离学校的场地进行学习,从这一点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适合开展龙舟课程,因地制宜是龙舟课程开展的首要要求。
(4)课程缺乏系统性。由于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群众项目一直在民间发展,因此龙舟运动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研究,技术动作缺乏科学的统一性,导致目前高校龙舟课程缺乏统一标准的教材,目前有关龙舟技术和训练的教材仅有《龙舟技术与训练》和《龙舟运动高级教程》2本书。
(5)安全责任有待明确。目前体育课程的要求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不少高校体育教师因为没有把握住安全问题而造成安全事故,龙舟运动是一项水上集体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很多高校负责人不重视龙舟运动甚至尽量避免开设龙舟课程的重要原因,安全因素也是阻碍高校龙舟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
3 建議
(1)加强龙舟运动宣传,吸引关注。龙舟运动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游离于现代主流体育之外,因此首先要加强龙舟运动的宣传,利用校报、校广播、校内宣传栏等学校自媒体进行展示龙舟风采、宣传龙舟文化;将电视直播比赛画面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流行手段进行传播;如果有本校龙舟队参加的比赛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共同观赛为队伍加油。通过这些手段吸引管理者和学生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集体荣誉感,为龙舟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2)建立“引进+培养”并举的师资构建体系。第一,引入符合标准的皮划艇项目的教练员,以及在学生阶段经历过高水平系统训练的龙舟运动员;第二,可以加强龙舟师资培训,利用高校本身的科研技术优势培养高水平龙舟师资,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队伍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龙舟运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学习,了解龙舟运动的科学规律,探讨龙舟运动的发展、技术改进、训练科学化等问题,丰富和强化龙舟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龙舟课程。由于龙舟运动的场地器材要求较高,因此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开设龙舟课程的,江苏省水域条件较好,部分邻水学校可开设龙舟课程,建议没有上课场地的学校在开设龙舟课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4)明确龙舟课程定位,建立科学培养体系。龙舟运动是新兴的传统项目,龙舟课程引入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龙舟课程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这都需要根据学校发展要求首先进行明确。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进行龙舟教材编写,根据龙舟课程特点,本校学生需求和江苏省社会需求,结合其他相关课程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内容,建立科学的龙舟课程培养体系。
(5)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龙舟课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技术课程之前要设置一堂安全课程,针对龙舟项目的特点进行安全教育,强调穿救生衣以及水上自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蕾红,张益,蔡维霞.集美大学龙舟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3):79-83.
[2] 陈春华.高校开设龙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8(5):122-123.
[3] 李聪.湛江高校开设龙舟运动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7):159-160.
[4] 李兵,徐彬.现代社会条件下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