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价值,而青海历史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海独特地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成份,使得青海历史上的区域文化显示出“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品质独特、多元互补”的品质与特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容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青海约有3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和3000年的文明史,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进程一直绵延不绝。青海历史的发展,既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地方民族特点。从距今360万年的昆仑神话算起(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青海的历史可以追朔到3万年前,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到中石期时代马家窑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文化到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从昆仑神话到“格萨尔”传说,从古羌人游牧文化到黄河各民族农耕文化,从藏族苯教文化到藏传佛教文化,从巫傩文化到民俗文化,从西海郡的设立到吐谷浑王国的盛衰,映证了先民们在青海高原上繁衍生息,共融共生的场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青海先民们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历史岁月的冲刷和积淀,凝聚成为丰厚的文化资源。青海山宗水脉,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地理空间。青海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穿越时空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
类型多样,内涵丰富
青海地区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丰厚,自古以来,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保存和传承,突出反映在青海的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表现了青海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历史文化进程。 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青海省已发现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人类活动遗迹4300余处,各种文物20余万件,截至2013年5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4处,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3处。这些是研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青海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类型多、形式古朴、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特点。这里有异彩纷呈的民间歌舞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庆文化,还有古朴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鲜明强烈的地方特色,洋溢肴活泼灵动的艺术生命力,
多元交汇,互补共融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战国至清代,青海地区先后有戎、氐、羌、汉、匈奴、月氏、鲜卑、回纥、吐蕃等20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演变,形成了现在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建筑、医学、技艺、绘画等文化艺术交融相汇,相互交流、相互兼容、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取长补短,传统文化在这里延续,河湟文化、三江源文化、柴达木文化、吐谷浑文化、格薩尔文化、热贡文化等文化形态,别具一格、多姿多彩。
青海民间有许多谚语就反映了这种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现实。如“回族是汉族的亲戚,藏族是撒拉族的阿舅”。回族也有“回民大大,汉民娘娘”的俗语。民族的融合产生了文化的多元性,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不仅广泛流传于青海、西藏、甘肃等藏族聚居区,还传入到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白族等多个民族中,产生了蒙古族的《格斯尔》,土族的《格塞尔》,撒拉族的《格瑟尔》等史诗。最具代表性的是青海的花儿,河湟地区的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和保安族都用汉语来演唱花儿,各地各民族中又形成了具有地区和民族特点的“花儿令”。“风搅雪”花儿,往往是汉语与藏语、汉语与撒拉语、汉语与土语以及阿拉伯词汇交汇使用。
在生活习俗上更是相互影响。如青稞酒同是汉族、藏族、土族等招待客人、节庆的重要物品。由于地域限制,都以面食为主,喜吃牛羊肉。青海月饼是汉、土、藏等民族在中秋节时的传统食品。赛马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一个重要民俗。青海汉语方言中也借鉴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如“一挂(全部)、干散(精干)、糊都”等来自土语;“卡玛、阿拉巴拉”则来自藏语。
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论”,他指出:“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多元互补是中华文化融合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文化得以连绵延续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文化自觉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在如今多元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文化只有相互沟通,理解、尊重,取长补短、共生共荣才能和平共处。青海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恰好是对该理论的最好诠释。
特色鲜明,品种独特
历史上的青海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是许多政权和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历史发展中的军事战争等内容在青海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战争遗迹随处可见。例如,青海省文化部门仅在乐都境内就发现从明代中期至清代的烽火台遗址12处,这些烽火台在古代承担着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任务,使人们能感悟到青海古代硝烟弥漫的战火。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是对战乱之后悲惨景象的描绘。青海历史文化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秦汉以来的战争风云,民族间相互冲突又相互友好往来的壮阔场面。可以从古世人的诗句和青藏高原上政治、军事、文化了历史遗迹中,深刻感悟领略其壮阔而苍凉、雄浑而厚重的历史情节。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是青海历史的鲜明特色所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征,衣食住行、语言、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
青海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地方民族特色还表现在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方面和许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唯一性上。如青海史前文化中有不少国宝级文物、遗址, 如舞蹈纹彩陶盆、裸体人像壶、七星铜镜、沈那铜矛、喇家遗址等。珍贵的历史文物,代表着该地域的特征,凝聚着民族智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高超的工艺技术,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它们传递给我们的是久远的历史信息,是地域文化中最独特、最宝贵和不可替代的财富。
作者简介:李秋梅(1976-),女,汉族,山东寿光人,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