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之洋
一、引言
党十九大报告成功召开,洛阳市为贯彻十九大精神,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逐步推进,针对乡村垃圾治理问题高度重视。这不仅能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而且还能为和谐社会助力,由此可见,这一论题探究的现实意义较显著。
二、洛阳市(或汝阳县)基本情况
1.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洛阳市社会经济水平逐年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相应优化,据2016年公报数据显示,洛阳市围绕“9+2”工作布局,并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虽然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尽人意,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垃圾处理工作未及时跟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对洛阳市发展起到阻力作用,并且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会逐渐积累,这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有消极影响。
2.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洛阳市在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大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利用率,其中,2017年美丽乡村示范村确定对象为个。实际建设期间,严格遵循补助原则,其中,补助额度在万元,并细分补助项目目录、制定补助目标、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这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优化有促进作用。
三、洛阳市(或汝阳县)乡村垃圾处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当地乡村垃圾排放特征与处理情况分析
据调查可知,洛阳市日产垃圾大约1300吨,年增长速度超过4.5%,其中,垃圾中转站超过85个,对比于2006年,乡村垃圾清运量大约增加两倍~三倍,并且垃圾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这与乡村居民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水平有直接联系。
2.当地乡村垃圾处理的问题分析
(1)潜在的社会风险分析
垃圾围城会使城镇居民对洛阳市失去信心,村民满意度降低的同时,会以消极形态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并且村民参与热情随之弱化,进而延缓洛阳市美丽乡村建设速度。
(2)潜在的环境风险分析
乡村垃圾处理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如果垃圾延时处理,那么堆放的垃圾会对地下水质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威胁村民身体健康。并且垃圾长时间堆放,还会降低乡村空气质量,影响乡村村容村貌,增加潜在的环境隐患,要想更好的预防潜在环境风险,务必创新垃圾处理方式。
(3)潜在的经济风险分析
洛阳市乡村垃圾处理,如果所选处理方式不当,那么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垃圾处理环节联系不够紧密,会对乡村环境再次污染,进而对乡村农业以及相关产业造成影响,进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影响农民经济收入。此外,垃圾二次回收会增加处理成本,这对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有不利影响。
四、洛阳市(或汝阳县)乡村垃圾处理现状问题的成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洛阳市经济水平整体偏低,进而乡村垃圾处理工作缓慢推进,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举步维艰,导致乡村建设、垃圾处理得不到充足资金支持。
2.自然地域分布制约
洛阳市乡村垃圾站点设置存在地域差异,并且垃圾中转站设置不够合理,进而降低垃圾处理效率,导致乡村环境、自然资源受到影响。
3.生產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
乡村居民尚未意识到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加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缺乏规范性,进而会增加垃圾处理难度,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多数村民尚未掌握垃圾分类存放规定,村民得到的指导较少,进而会降低垃圾存放积极性。
4.环境管理水平与科技支撑能力
洛阳市乡村垃圾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垃圾处理技术不能更好的满足垃圾处理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乡村垃圾处理速度,导致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此外,科技借鉴经验较少,导致乡村垃圾处理缺少技术支持。
五、洛阳市(或汝阳县)乡村垃圾处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地方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洛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参与制定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同时,合理制定垃圾处理标准,以便为垃圾处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和制度指导。针对性完善地方法规政策以及标准规范,有利于强化村民法律意识,引导垃圾处理工作规范化推进。
2.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乡村绿色转型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因此,洛阳市乡村建设者应有计划的组织绿色创建活动、环境保护进乡村活动,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垃圾处理效率相应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村民能够改变垃圾处理观念,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将绿色转型发展策略落实于过程。
3.探索乡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路径
洛阳市乡村建设期间,应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大大提高废物处理效率,避免出现二次污染现象,与此同时,完善垃圾分类措施以及制度,如制定绩效考核机制与经济激励政策、筛选适合当地的乡村垃圾治理技术路线、探索适合当地的乡村垃圾治理新模式,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具体落实。垃圾有用成分资源化,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洛阳市村民获取经济利润。
4.加强乡村环保治理能力建设
为取得乡村环保治理能力建设效果,洛阳市应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实施责任制度,以此提高乡村垃圾处理效率,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