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时代跌入谷底

2019-03-08 03:16刘沐忻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刘沐忻

摘 要:谈起欧洲的中世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其独有的、富有宗教色彩的统治。国家政权掺杂着宗教统治,人们既是一国臣子,也是教会的子民。沉重的压力迫使教会统治者在扩充势力的同时展开了同封建王权的夺权之战,名义上称征服“异教徒”,并为此组织了长达近百年的“十字军东征”。

关键词:十字军 阿维农 分裂 大公会运动

引 言

11世纪,东正教和天主教是基督教会的两个分支,而天主教的领袖后来成为了罗马的主教。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了威胁,发生了巨变。本文以十字军革命的事件作为出发点,阐述了教会在十字军时代至宗教改革运动前的历史。

一、十字军的革命——对于传统隐修院僧侣的致命打击

十字军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及鼓吹者是在克吕尼运动中崛起的僧侣、地主、贵族,但事实上,十字军间接对僧侣、地主、贵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经济方面

十字军打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使大量的货币由东方涌入西欧。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萌芽出现,资产阶级初步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遭受到了挑战。而隐修院式修道主义修会作为中世纪最大的耕地所有者之一,农业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对其产生了不利影响。

2.思想文化方面

伴随十字军运动,西欧城市规模日益扩大,而东方文明的传入更丰富了流入西欧的异教及异端思想。尤其在十二至十三世纪异端活动格外猖獗,其规模庞大,影响严重的异端运动更为明显。而城市规模扩大及猖獗的异端活动,反过来促进了托钵修会的产生。

3.政治方面

新修会对传统修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它改变了民众对修道生活的认识,减少了传统修道院的物资来源,它分担了传统修道院职能,也削减了传统修道院的重要性。而传统修道院作为教廷土地和财富的实际掌握者,其衰落对维护教皇统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当既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从事商品经营的托钵修士开始掌控教廷时,教皇政治开始在动荡中走上了迅速衰落的道路。

二、阿维农之囚——教权跌入谷底的前奏

1.普世教会统治岌岌可危

1273年,神圣罗马帝国内乱结束后,罗马和教皇各自独立。1276年,多明我会的英诺森五世成为第一位出自托钵修会的教皇。托钵僧当选教皇,显示出教会上层建筑向新修会倾斜的趋势。而2188年的尼古拉四世及1292年的西莱斯廷五世分属方济各会及激进的方济各属灵会,连续的托钵僧教皇显然进一步巩固了托钵僧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托钵修士也日益成为了教廷的象征。

十字军的暴力征服及无差别杀戮显然不是对抗异端的治本之策,由主教执行的异端审判又难以彻底打击异端。因此,宗教裁判权很快转由托钵修士承担。修士对这一使命极为尽职,他们逮捕、诱供异端的手段十分专业,对异端的惩罚极为严苛,这导致了人们对托钵修士的恐惧与厌恶。而修士滥用宗教裁判权,强加罪行以谋取钱财甚至是报复私怨的现象,更破坏了托钵修会及教廷的声誉。尤其在非托钵修士卜尼法斯八世继位教皇之后,教会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至高无上的教皇权威已经濒临崩溃。

2.阿维农囚徒

1305年6月,波尔多大主教被选为新任教皇,为克莱门五世。这位教皇在任期内从未去过罗马,而是在法国边境的阿维农度过。教皇向腓力四世做出了过多的妥协,包括卜尼法斯八世的名誉,以及军事修会“圣殿骑士团”。而腓力四世却为了还清自己的债务和供应庞大的开支,大量逮捕圣殿骑士,找尽借口逼迫教皇解散修会,处死数十名修士,并从中谋取大量财富。

克莱门五世与腓力四世双双去世后,约翰二十二世成为新任教皇,其在任职期内指定了一套颇为完备的教会税收政策,例如上任年金、制僧衣费、空缺圣职费等。此外,他大肆进行买卖圣职活动。这些行为招致了极大的憎恨,也严重削弱了阿维农教廷的声望。而此后的阿维农教皇几乎完全成为法国的工具,直到格列高利十一世任职期间,在女英雄圣凯瑟琳修士及其伙伴的支持下,教皇重返罗马才真正大获成功。

总而言之,经济实力的衰退、新兴阶级的发展、外部敌人的壮大与教会内部的勾心斗角,最终使教权瓦解,并将不断衰落。

三、西方教会大分裂

女英雄圣凯瑟琳修士们的行动虽然帮助了教皇重返罗马,但教会受控于阿维农局面的局面并未改变,圣凯瑟琳修士们的行动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而格里高利的死,一方面彻底结束了阿维农之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可怕的灾难。

枢机主教团秘密进行了选举意大利教皇的会议。1378年复活节,乌尔班六世登上圣座,他再度掀起净化教会的改革运动,却引发了习惯奢华生活的枢机主教团的反对。枢机主教团在逃离罗马后,声称乌尔班六世不是合法教皇。作为回应,乌尔班选出二十六位新枢机主教,而逃亡的枢机主教团则选出了新教皇,伪克莱门七世。克莱门七世向乌尔班六世宣战未能得胜,他与他的枢机团逃回阿维农,由此也引发了极端混乱的教会大分裂。

当拉丁国家间发生战争时,教皇往往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实力出面调停。但伴随教皇统治基础的弱化,教廷已无力阻止拉丁世界的分裂。此外,教会的分裂不仅造成了拉丁世界的分裂,更使天主教的从属组织走向分裂。由于两教皇不同的政令,各地往往同时有两名主教,修会会士对同时出现的两个会长不知所措,乃至神圣罗马帝国中出现了不同的皇帝。可以说,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整个教会在可怕的内斗中元气大伤,教会的声誉得到了空前降低。

四、大公会议运动

当基督教世界因某些个人原因产生重大分歧时,大公会议往往是良好的解决手段。面对两个教皇、两个统治的局面,举行大公会议解决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

教皇势力衰退,不可能有效限制君主间的争斗。而教会继续分裂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世俗君主们也开始对教皇失去耐心。两派枢机主教也对教会分裂忍无可忍,显示出联合解决混乱局面的意图。同时在教皇权力衰落的同时,人们愈发产生了某种权利应高于教皇的意识,并由此逐渐演化出大公会议高于教皇的理论。

1409年,两方枢机主教在比萨共同召开了大公会议,并选出一位众人认可的教皇,亚历山大五世。原本的两位教皇不承认会议的决定,并各自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虽然选出了大多数人信服的新教皇,但这也形成了三个教皇相互对立的局面。虽然比萨会议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是也不可忽略其作用。一方面本次会议使原本剑拔弩张的枢机主教开始尝试共同解决教会分裂问题;另一方面比萨会议选出的比萨教皇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支持,降低了两位教皇的地位,分裂的教会各派不再势均力敌,有助于使教会通过比萨教皇实现统一。

大公会议运动虽然在统一教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在封建社会背景下试图通过大公会议控制教会并促使其改革未免过于超前。遗憾的是,统一后的教会也未能及时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革。而这不仅在中世纪后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进步的障碍,更因与新教的长期冲突为拉丁世界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五、结语

综上所述,欧洲的中世纪,可以说是附带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支配。十字军东征之后,教会统治逐渐走向了没落。

参考文献

[1] 胡斯托·冈萨雷斯[美].赵城艺译.基督教史上卷[M].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3月.

[2] 毕尔麦尔等[德].雷立柏译.中世纪教会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5月.

[3] 蒂尔尼.佩因特[美].袁传伟译.西欧中世纪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12月.

[4] 王亚平.权力之争[M].东方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