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辰
欧洲从14世纪起,中国从9世纪起,开始使用火药武器。从此,战争的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而在战争中,人们绝对不会嫌自己的武器火力太强,他们总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更多的金属弹丸泼在敌人的身上。于是,在那些火药武器的婴儿时代,一些有趣的设计被投入使用。这些设计中比较有名的有中国明代的迅雷铳和意大利达芬奇的风琴枪等。而在工业革命之后,科技的发展以惊人的效率推动了武器的发展,“机枪”这个名词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军事家们提起。
19世纪中期,定装弹技术逐渐成熟,使短时间内打出大量子弹成为可能。这时,一些早期的、结构不甚实用的机枪开始投入战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盖特林机枪。盖特林机枪以手摇发射,其射速取决于射手的手速;虽然盖特林机枪已经是一种可以对线列步兵造成毁灭性伤害的武器,但由于其在实战中的表现并不如它的发明者所认为的那么优秀,因而并不很受欢迎,甚至还遭到了基层步兵的抵制。例如,1890年的哈扎瑞战役之后,美国诗人亨利·纽波特在得知盖特林机枪出现了大量故障后这样写道:“沙土里浸满了献血/鲜红的血液在漫延/盖特林机枪卡壳,军官倒下了/军队惊慌失措。”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盖特林机枪的转轮结构决定了在前一发弹的弹壳未正常抛出而是堵在了枪膛内时,下一发枪弹的装入会导致炸膛等可能造成枪支报废甚至是射手死亡的可怕事故。
如果说是坠落的苹果砸中了牛顿的脑袋,从而启示他发现万有引力;那么马克沁发明真正机枪的创意火花则是来自他那红肿的肩膀。马克沁年轻时曾因斯普林菲尔德0.45英寸口径的步枪后坐力过大而导致肩膀被撞肿。然而,谁又能想到将这股司空见惯而又十分强大的力量运用到弹药的重装填上去呢?马克沁就想到了。在马克沁机枪的射击过程中,将下一发弹装入枪膛的动力是前一发弹的火药气体产生的推力,而不是手摇提供的拉力。这样一来,一旦前一发弹的弹壳没有被正常抛出,下一发弹就会因为缺乏动力而不会被装入枪膛,炸膛等事故就基本不可能发生了。马克沁也常用这一点来证明自己机枪相对于盖特林机枪的优越性。
然而,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海勒姆·马克沁正是用这一点来证明自己的设计多么优秀的。此外,盖特林机枪手摇的射击方式决定了其射速必然是不稳定的,对射手的臂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而马克沁机枪的射速仅取决于其导气孔开口的大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这就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且马克沁机枪的最大射速远高于盖特林机枪的最大射速。盖特林机枪的最大射速因弹种不同,为200-600发;而马克沁机枪可以达到600-1100发(使用法国的勒贝尔8毫米步枪弹时射速最快,因为勒贝尔枪弹使用了无烟火药,推力更大)。1884年马克沁在英国演示马克沁机枪时,其恐怖的射速几乎吓坏了周围围观的英国绅士和太太;而英国军官们却两眼放光。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使用的法制哈奇开斯机枪在与俄军的马克沁机枪对射时毫无优势,因为哈奇开斯机枪的战斗射速只有200发每分钟,而马克沁的射速至少是它的三倍,因此日军在进攻203高地时遭受了极其惨重的伤亡——7.9万人!而这些伤亡仅是俄军的62挺马克沁机枪在在日军进攻的9天内造成的。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在战役第一天就伤亡了近6萬人——毫无疑问,这时马克沁机枪的德国改进型MG08机枪的杰作。对于排着密集队形的英军,德军机枪手想要消灭他们简直比打靶还要轻松。因此一战结束后,“寡妇制造机”这个外号被套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头上。晚清重臣李鸿章在1896-1897年访问欧美时,恰巧看到了马克沁机枪如铁扫把一般连续射击打倒了一棵直径超过一米的大树时的神奇场景,随即向德国订购了大量的马克沁机枪。可见马克沁机枪的射速是远胜于盖特林机枪的。
那么马克沁机枪的精度如何呢?由于马克沁机枪的射击动作十分简单,只需射手握住把手按下射击按钮即可释放保险簧开始射击,因此射击时全枪重心变化不大;而盖特林机枪的全枪重心由于要不断摇动射击手柄的关系,会不断变化,因此枪身晃动相当剧烈,想打得准也就不大可能了(几乎每次马克沁与盖特林的较量中,马克沁都显得像个绅士而盖特林像个产业工人,因为马克沁只需按住扳机而盖特林需要不断摇动手柄)。有一场比赛可以说明马克沁机枪的精度之高。1887年,瑞士陆军打算采购一批机枪,而盖特林机枪中了标。马克沁写了一封信要求与获胜者一决高下。于是马克沁和盖特林对1312码(1200米)距离上的一些人型木靶进行了333发子弹的射击。马克沁很担心比赛的结果,因为盖特林机枪使用的是新式的7.5毫米子弹而他使用的是德国的11毫米黑火药旧弹,这可能会导致胜利的天平向盖特林倾斜。一开始,马克沁甚至开不见目标,因为连机枪的标尺最大也只有1000码(914米)。于是马克沁先对稍高处扫射了100发,又对稍低处扫射了100发,最后对准目标打完了剩下的子弹。而此时盖特林机枪已经卡了两次壳,直到四分钟后才射击完毕。20分钟后瑞士军官打电话热情地通知马克沁:“从来没有一只枪能在1312码处击中四分之三的人和马。”由此可见马克沁机枪的精度相当之高。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甚至还有人将马克沁机枪调成单发模式进行点射,据说能压制2000米外的日军狙击手;这大概是重枪管具有的高精度带来的。由于马克沁机枪的高精度,甚至连“隔山打牛”也是可行的。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中,对于日军驱赶平民为其当肉盾趟雷区的无耻举动,机智的我军机枪手利用马克沁机枪弹道稳定的特点,打出了一道抛物线,令子弹越过人群射杀日军,为平民撤离创造条件。
那么盖特林机枪就这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吗?不完全是。马克沁机枪的“燃气——弹簧”后座结构决定了它的射速一旦过高,就很容易出现金属疲劳从而导致弹簧断裂等事故。而盖特林机枪由于具有多根枪管,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发射机构而可以避免这一点。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百年前困扰研发者的可靠性问题也因为加工精度的提高解决了。此外,由于储电技术的发展,盖特林结构的机枪也不用手摇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机。越南战争中美军陆航部队发现UH-1直升机上装载的M60机枪火力不足且在越南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可靠性不佳,于是美军打算开发一种全新的机载机枪。在将近100年后,盖特林机枪又重见天日了。美军于1967年列装陆航部队的M134六管5.56毫米机枪的战斗射速高达6000发每分钟,这是马克沁结构的机枪绝对达不到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A-10攻击机携带的GAU-8六管30毫米机炮采用的就是盖特林结构。由于其对地面部队尤其是坦克的强大毁伤能力甚至获得了“坦克开罐器”的称号。因此,现在在直升机、战车上,我们常可以见到现代版盖特林机枪的身影;而步兵因为运载能力不足大多依然使用马克沁结构的自动武器。
总之,马克沁机枪和盖特林机枪的结构是近现代被采用最为广泛的自动武器结构。它们在近现代的战争画卷中留下了自己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将在未来的战争中继续放出自己的光芒。相信这些枪械比起杀戮,能更好地保卫和平、维护正义。
参考文献
[1] 【英】罗杰·福特.冲锋枪与机枪[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