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贾科梅蒂再造了空间与形体的关系,也可以说贾科梅蒂雕塑释放了空间,他消瘦的形体是人的空间形态而不是人体。在贾科梅蒂完成这一构建之前,对空间的表达经历了抽象空间与象征性空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贾科梅蒂完成了形体抽离,与空间独立的探索。
关键词:雕塑 空间 形体
一、贾科梅蒂对于雕塑空间的探究
雕塑是形体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一直以来空间都是西方雕塑探索的主要语言之一,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下意识的感知到自觉的认识。就一件雕塑作品而言,雕塑的表面即是空间,可理解为形体自身占据的空间的大小。在罗丹之前雕塑空间的形态,朝向与大小是由雕塑自身的形体决定的,形体主导空间。罗丹以后雕塑艺术进入现代主义,雕塑空间与形体的角色开始不断转换,毕加索的立体雕塑为空间和形体的主次角色,融合转换与重组开辟了先河。现代雕塑开启了對空间的再拓展,将雕塑空间从自身形体中脱离出来。而贾科梅蒂再造了空间与形体的关系,也可以说贾科梅蒂雕塑释放了空间,他消瘦的形体是人的空间形态而不是人体。在贾科梅蒂完成这一构建之前,对空间的表达经历了抽象空间与象征性空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贾科梅蒂完成了形体抽离,与空间独立的探索。贾科梅蒂以极端的消解压缩雕塑自身空间,来调动雕塑以外更大的空间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1、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1922-1927)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斯坦帕附近的一个村庄里,1919-1920年,贾科梅蒂在日内瓦求学期间,一面在点彩派画家埃斯托佩指导下潜心钻研绘画,一面跟随扎尔基佐夫学习雕塑。1920年5月完成了学业的贾科梅蒂与父亲乔瓦尼同游意大利,适逢雕塑家阿基本科在威尼斯举办个展,他首次接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1925年离开布德尔工作室后,贾科梅蒂在视角转换方面的困境迫使其“放弃以模特为原型来写生创作和写实主义的手法”,开始被博物馆收藏的非洲原始艺术品吸引,同时也观看了许多的立体主义雕塑作品。受非洲雕塑和立体主义的影响以及对立体主义形式的追求,贾科梅蒂开始尝试创作一些具有原始风格、徘徊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立体主义形式的变形雕塑作品。尽管1925至1926年间他的许多作品都在向立体主义晚期致敬,1927年间的那些 “平板雕塑”又几乎接近抽象主义,但作品中的主题依然清晰可见。《匙形女子》这件作品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可辨识的具象形体被其从雕塑中完全剔除,开始用人物雕塑来探索人体与空间的关系。之后,他实验立体主义的结组方式试图与超现实主义的变形结合,所以这一时期贾科梅蒂的创作并非纯粹的立体主义,只是大部分的灵感来源于立体主义。
2、超现实主义时期(1927-1935)
1927年以后,由于目睹了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因此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而20世纪艺术先锋达达恰好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超现实主义阶段,贾科梅蒂抛弃了古典雕塑的传统造型观念,开始尝试直接描写梦境和想象的东西,试图把雕塑从形体、空间的和谐追求中解脱出来。这期间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欲望的宣泄和丰腴的轮廓。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贾科梅蒂开始了对于雕塑空间的探索。之后他的创作进入象征性的形态造型,实现对人体形体元素的摆脱,营造象征意义的空间,以一种更为主观的象征性空间呈现欲望冲动等深层的感性因素,诸如:《悬浮球》(1930)、《笼》(1931)。
后期就空间而言,贾科梅蒂把距离的观念引进了雕塑艺术,开始将主物以外的场景空间纳入超现实的场景营造。他的雕塑作品造型纤细,却没有产生摇摇欲坠的倾覆感,这得益于其自创的基座学。他认为基座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往由主体与基座所构成的传统纪念碑式的雕塑创作,在贾科梅蒂的这一时期有所改变,基座甚至成为整件雕塑,观者的视线从纪念碑式的仰视改为向下俯视,厚重的底座让他的作品有营造出困在地面举步维艰的效果。
二、贾科梅蒂对于雕塑形体的探究
1、现实主义时期(1935 -1966)
由于来自超越现实的意识与表达自我的意识困扰着他,于是他在1935年与超现实主义分道扬镳,转向如实地塑造和描写现实。之后,贾科梅蒂在古地中海文明中发现了他新的精神信仰:伊特鲁里亚艺术。夸张的身体比例和千人一面的脸孔就逐渐融入他的艺术生命力,他赞美原始人,他瘦高的人像,就是人物从远处看上去的样子;他的胸像小到可以放进口袋里。贾科梅蒂所追求的真实,是艺术家个人视觉感受上的真实,而不是观察对象在物理存在意义上的实在情况。贾克梅蒂顽固的保留着入门者在第一次看到物象时所产生的那种陌生感和初见感,并将这种观察方式维持了一生。
转向现实主义之后他把表现的主题集中在“人物和头像”上,他日复一日对着模特儿工作,可是毫无进展。这种状态持续了10年左右。其间贾科梅蒂进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尝试但只完成了少量作品。最值得欣慰的是他于1947年开始确立他独特的经典风格——似乎就要消失的行走的男人和站立的女人的铜像。他摆脱了立体主义、结构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创立了视觉的新方向。以后,这一基本形象又出现了多种变体。1952年以后,人物肩部变得比较宽阔坚实,60年代,他的人形又开始变大,这一时期代表作就是《行走的人》。他创造出的这些麻竿似的既“丑”又“怪”的寂寞的生灵成了萨特“存在与虚无”主义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也是得力于萨特等人的阐释,贾科梅蒂的作品才在50年代以后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被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在生命最后的10年中,贾科梅蒂声名显赫,他一生契而不舍地研究有限的主题——雕塑的空间和形体,终于以独特的形式处理表达出他对人类的看法,反映了20世纪人类的软弱、孤独、冷漠和恐惧。
参考文献
[1] 让·皮埃尔·热内著,程小牧译,《贾科梅蒂的画室》,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42页.
[2] (美)韦德巴斯金编,欧阳友权,冯黎明译, (法)萨特:《萨特论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薛晓(1993-),女,汉族,籍贯:河北玉田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雕塑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