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福 许征宇 沈浩鹏
摘 要:工匠精神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即精神维度上的匠心、道德维度上的匠品、价值维度上的匠魂、技术维度上的匠功、行业维度上的匠则、制度维度上的匠制和社会维度上的匠风。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工匠的生产方式在行业、工序、供需关系、知识体系、传承创新序列上又具有新的特征。应该将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念结合,建立培育工匠精神的国家制度,嵌入国际分工产业链条,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关键词:工匠精神 时代特征 工匠内涵
一、解析工匠精神的维度及其内涵
工匠是指專注于某一领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手艺人。在工匠身上呈现出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精神,承载着工匠对技艺的虔诚信仰,彰显着工匠的职业尊严。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也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从2015年起,学术界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日渐增多。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基本上有以下共识: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多个维度,涉及精神、技艺、道德等多个方面(李宏伟、别应龙,2015),工匠的思想和技术都能补充和提高工艺创造力(Marek H,2015);二是工匠精神不仅指个体层面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尽善尽美,其背后还有更深厚的文化、伦理与制度内涵(张连起,2016);三是工匠精神的形成有赖于一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包括规范操作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奖励惩罚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庄西真,2017);四是在当今时代工匠精神涉及的行业已经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技艺(后藤俊夫,2016)。但是,目前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表述还不是很全面,涉及的维度还不够完整,对于“互联网+”条件下工匠的生产方式特征还需要进一步解读。
一个优秀的匠人不仅要具备能够制作出精致产品的技能,还要具备超然的心境、出众的品格以及遵守苛刻标准的风格。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个体应该具备的有形技能和无形品格,而广义的工匠精神还包括形成工匠精神需要具备的外部条件。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由四个维度集化而成:在精神维度上表现为匠心,在道德维度上表现为匠品,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匠魂,在技术维度上表现为匠功。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工匠精神涉及的要素,除了工匠本人之外,还有行业、国家、社会。行有行规,国有法度,社会有其风气。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在行业维度上表现为匠则,在制度维度上表现为匠制,在社会维度上表现为匠风。一个优秀的匠人,应该怀匠心、正匠品、铸匠魂、磨匠功、守匠则、遵匠制、开匠风。
(一)狭义角度的工匠精神
1.精神维度——匠心。匠心就是匠人对技艺近乎宗教般的尊重之心。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者对自己从事的手工技艺有种宗教般的虔诚,在入门时一般要先敬拜“祖师爷”,如酿酒的仪狄、造车的奚仲、作舟的虞驹、筑城的夏鳍、制茶的陆羽等。这种入职前的庄严宣誓制度,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师道的尊崇、对职业的虔敬。在西方,工匠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马克斯·韦伯(2010)说,“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手工业者的宗教,这是它的突出特征”。在日本一些百年老店的职业生涯中,宗教信仰起到激励和引领工匠们传承技艺的精神力量。
2.道德维度——匠品。匠品就是匠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精神品质。先秦典籍《左传·文公七年》以“正德、利用、厚生”阐述了古代工匠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正德”要求工匠必须服从仁政德治的需要;“利用”是指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厚生”则指工匠的劳动要惠及民生。“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工匠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工匠在锤炼技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忠诚、诚信、友善、仁爱等精神品质,在向徒弟口授心传技艺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把这些品格传承下去。日本著名企业家秋山利辉在“一流匠人”育成的30条法则中将“人品和技术”看作是匠人精神的根本所在,强调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3.价值维度——匠魂。匠魂就是匠人专注、心无旁骛的价值取向。优秀的匠人视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为追求产品的至善至美可以不计劳作成本,“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他们具有自觉、平和、充实、幸福的劳动心态,能够专心致志地深耕一个领域,日本有些行业甚至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的传统。工匠们在每一个细节上刻苦钻研,反复改进,以达到炉火纯青;如果不满意,就重新再做,不计得失。
4.技术维度——匠功。匠功就是匠人匠心独运的技能。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匠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基本技术要求。《汉书·食货志》曰:“作巧成器曰工。”《公羊传》何休注云:“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巧”构成了工匠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鲜明特征。按照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大师级别的木匠需要一万个小时的从业经验。匠人根据自己长期的技术实践经验对前人的发明制品或技艺进行改良式创造,革故鼎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广义角度的工匠精神
除了从个人因素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外,还应该从工匠精神形成的外部条件来解析。
1.行业维度——匠则。匠则就是匠人要遵守的行业技术标准。中国古代关于手工技术的设计规范与工艺的精细要求不乏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其中《轮人》《车人》诸篇,对车轮的制作和检验,规定了从选料、外观、功能、检验标准等多达10项的详细技术要求。宋代诞生的《木经》《营造法式》《陶记》《梦溪笔谈》等对一些手工技艺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德国和日本在工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十分重视政府、行业协会、生产厂家、消费者、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以保证行业标准的客观、有效和公正。德国标准委员会自1918年起,共制定3.3万个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各国所采纳。德国的行业协会在发布企业排行榜时,主要依据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判,排名靠前的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企业。在这种评价体系引导下,企业一般不会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向专业、精密、高技术方向发展。
2.制度维度——匠制。匠制就是国家塑造工匠精神的相关制度。为了训育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我国古代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制度。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品上标明制作者姓名)的管理制度;秦朝制定了工律、工人程、均工等法律与管理档案,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养成、公营手工业生产定额都有严格规定。中国古代工匠之所以能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仅是他们追求卓越的技术体现,也是政府严格管理的结果。日本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度,为工匠们专注于某一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德国通过几乎为零的遗产税鼓励家族企业传承,让家族企业至少10年以上专注于某一生产、服务领域。
3.社会维度——匠风。匠风就是社会对匠人的尊重之风。匠风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特征和社会评价。从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中,可以看出匠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汉语中一系列的成语如别具匠心、匠心独运、匠石运斤、能工巧匠、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等说明了人们对匠人技艺的社会认可。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认为,工艺之美,最终是秩序之美。中国古代有不少建筑、陶器、锦绣等作品,其璀璨的技艺让世人叹为观止,有些作品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表征。这些作品之所以具有崇高的地位,既有匠人技艺卓越的个体因素,也有良好的社会土壤和外部环境给予的敬重。德国的工匠或技术工人拥有与工程师、教授等其他职业相当的荣誉和社会地位,日本的职人文化给予了工匠充分的尊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工匠生产的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根植于农业社会的传统生产方式,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工匠精神一度被冲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被西方主要国家重新重视,无论是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都将工匠精神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联网+”的生产方式下,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器,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产品内分工日益细化,社会协作日益强化,工匠在生产上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从行业上看,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技艺领域,而是扩展到所有行业
无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当前讨论的工匠精神,已经不单单存在于传统手工行业,而成为很多看似不搭界领域比如互联网行业大力弘扬的工作哲学。工匠精神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存在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如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所有行业。在日本,工匠精神在所有领域都是被追求的职业标准;最普通的宾馆服务员,对于从宾馆开出的每一辆车,至少都会目送到自己看不到为止。
(二)从工序上看,产品不再是一人或一个企业独立完成,而是呈现出价值链分工
传统的手工技艺是一种全过程的生产劳动,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制造,还是质检、销售等环节往往都由工匠独自或师徒合作完成。在机器大生产状态下,虽然每个人完成的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工序,但整件产品还是由一个企业独自完成。当前,模块制、产品内分工成为基本的生产组织形式,每一个工匠只是在生产自己所负责的工序,每一个企业只是生产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如果有一道工序存在问题,整个产品的品质都会受到影响。在德国,存在着为数众多、分布在各个工序中优秀的企业和能工巧匠,这些企业由于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又不为人所知,被称为“隐形冠军”。
(三)从供需关系看,传统工匠重视供给,现代工匠更重视需求
在农业社会,消费需求变化缓慢,产品基本上处于短缺状态,工匠的主要任务是把产品做好。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企业重视的是通过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来降低产品成本。现在人们对产品品质升级、种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供给出现了总量过剩及其结构的不平衡。“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系统将传统的标准制造发展到智能制造,现代工匠以需定产,重视通过私人定制、柔性化生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四)从知识体系上看,传统工匠主要依靠经验,现代工匠更重视科学技术
农业社会传统工匠的高超技艺具有经验性,大都是从实践中“心领神会”或者通过师傅“口授心传”而来。自从机器大生产以来,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尤其是当前许多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现代工匠不仅要具有卓越的技术,还要对产品的材质、工艺、检测等具有系统性的科学认知。“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既是质造也是创造,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无法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基本的科学知识和高超的技能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已经成为现代工匠的一个基本特征。
(五)从传承创新的序列上看,由传承创新到创新传承
西方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是神圣的,因而那些能够创造新鲜事物的人也是神圣的。美国工匠强调创新第一,可以突破界限是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工匠所学的一切几乎完全依赖先辈的传授和引导,传承成为首要内涵,创新处于从属地位。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进步、日益扩大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使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被重新排列。习近平主席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代工匠已经不再一味地恪守传统,而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用创新的精神创造最新的成果。
三、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增长由重视速度过渡到重视质量,产品供给由重视产量到重视品质,消费需求由低中端向中高端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分工环境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用工成本的上升,一些中低端制造的勞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往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态势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竞争的双向挤压之中。在消费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以工匠精神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已经成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时代需要。
(一)将工匠精神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结合,弘扬尊重工匠的社会风气
从价值观念上看,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法治”“敬业”“诚信”是一致的。弘扬工匠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本的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关于工匠精神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国的工匠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急需加强。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厚植工匠文化。国家近两年出台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政策中,明确提出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和改善社会地位偏低现状,增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对劳动者的吸引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建立培育工匠精神的国家制度,提高行业技术标准
我国的师徒制与八级工评审制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八级工的工资和教授的工资基本相当。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尽管产品短缺,但产品质量并不差。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未来得及对农民工进行严格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技术培训。农民工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技能上,都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前几年,国人在海外疯狂扫货一度成为世人热议的话题,其中有些产品还是中国本土生产。这说明了中国正处于产品高端供给不足和高端需求迅速增长的历史时期,也说明了中国国内产品的行业标准明显低于往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过低的产品标准,造成一些国内企业缺乏追求精益求精的动力,在竞争中一味拼成本而不是拼技术。即使在质量管理认证机制严格的德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门”的丑闻、东芝长达七年财务造假的现象。我国应建立一整套与制造业强国相适应的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产品的分类分级体系,对违规者严厉惩罚,让模仿和抄袭成为历史;完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标准,加强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的监管,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资源错配状态;创立世界优秀品牌,培育高品质消费市场。
(三)嵌入产业链条,加强企业分工协作
德国、瑞士等欧洲工匠精神强调“小分工、大协同”,即拒绝多元化战略,抓住行业缝隙市场,潜心深耕,投入全部的资源,以小博大,获取在缝隙市场中的霸主地位,与相关品牌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德国共有1500多家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其中86%为机械制造、电气、医药、化工等企业。这些企业虽然默默无闻,但拥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中不到10人的小企业占据多数,他们追求的是“小而美”,与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分工协作,成为支撑日本制造业技术的重要力量。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现有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可替代性强,没有成为产业链条中必需的环節。当前,我国GDP 总量、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应该从加入向引领发展,企业的利润观念也应该从利润的最大化向利润的合理化或者可持续利润的最大化发展,在关键领域培育身怀绝技的技术工匠,以无法模拟的精密技术与独特技术,掌控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
[2]张连起.“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N].人民政协报,2016.
[3]新浪财经.富可过三代,后藤俊夫谈长寿企业与工匠精神[EB/OL].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6-12-24/doc-ifxyxury8383228.shtml,2016—12—24.
[4]Marek H.Dominiczak. Craftsmanship in Arts and Science[J].Clinical Chemistry,2015(11).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
[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系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项目编号:TJYJ18—014)、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项目“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调研”(项目编号:2018—021)阶段性成果〕
(曹明福、许征宇、沈浩鹏,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