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春
2016年3月31日《焦点访谈》播出一期“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统筹资金办好事”的节目。这期节目中农村的贫困令人触目惊心,黯然神伤,更让我们痛心的是一个名叫小芬的11岁苗族小姑娘,画面记录了让人心寒鼻酸的一幕。当记者问:“孩子,你想上学吗?”孩子说:“想”。记者追问道:“为什么不去学校呢?”孩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一下子双目通红,声音变得哽咽,一转身躲到门后回避了镜头,此时的她已情不自禁,泫然流涕。穷娃的梦想,大山的呼唤,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仿佛能听到她大声地告诉我们:“我多么想读书啊!”。看到这一幕,多少人的眼泪跟着这个孩子一起在眼眶里打转,有多少人在为这个孩子感叹……
同在一片蓝天下,她却不能共享一米阳光;同是祖国的花朵,她却不能开得那么灿烂。甚至我们只能叫她小芬,连一个完整的姓名都不知道。后来落户之后才有了书名:熊朝芬。通过了解知道,熊朝芬家在砚山县阿猛镇石板房村民委凹塘边村小组,通到这个村子的是一条崎岖的山路,车进不去,靠的是牛拉马驮,村中农户家多是土木结构的危房,她家的房子是最简陋的。他们家有三个孩子,熊朝芬是第三个孩子而落不了户口,加之家庭困难,村里的学校已在1994年就撤并到十多里外的阿绞村中心学校,让她离学校的大门越来越远。父亲在她2岁的时候便离开人世,雪上加霜的是母亲身患疾病,不能干重活,第二个哥哥肢体残疾,家里的劳动力就剩下大哥和熊朝芬。心灵的创伤,繁琐的家务,从小就在她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层阴影。后来大哥外出打工,这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她的身上。每天她和妈妈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回家做饭。这些事情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看着和她同龄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地玩,她却要背上篮子为这个家庭奔劳。7岁那年,她问妈妈,我能去上学吗?妈妈说,没钱。8岁那年,她问妈妈,今年我能上学了吗?妈妈说,没钱。9岁那年,她对妈妈说,我想上学。妈妈说,没钱。10岁那年,她不再问,只是默默地做着那似乎该她做的事。11岁那年……
《焦点访谈》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小女孩,全国的爱心人士第一時间献上了自己的爱心。当地政府马上帮熊朝芬落了户,阿猛镇石板房教育联合支部更是第一时间来到她的家里,帮助她解决了上学的问题,并筹集捐款。文山一位法院退休的老干部捐款1000元。广东的好心人士张先生,寄来衣物、学习生活用品。这件事更是得到香港一对好心夫妇的关注,马上为她寄来衣服、学习用品,并捐款。更让人感动的是,昆明圣约翰医院每月给予她1000元的生活费,直到她不读书为止,并承诺:只要熊朝芬以后努力学习,学的是医学专业,只要她愿意,毕业就能到圣约翰医院上班。正因为有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无私的关心、资助,清除了悲伤的瓦砾,推倒了绝望的断壁,点燃了希望的明灯。
一系列的捐款,也面临着如何管理资助费用的问题。阿猛镇石板房村小学经过深思熟虑,几次讨论后决定:每月资助的钱打往其母亲(陶玉会)的卡上,由石板房小学老师熊正明管钱,由杨文明管账,实行钱账分离,使每笔钱的开支都清晰明确。并且每个月除了从这部分钱中拿出熊朝芬的生活费,额外还拿出三四百块钱供这个家庭的开支,让熊朝芬学习、生活上都能得到保障,免去后顾之忧。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在各部门的关心与帮助下,熊朝芬已来到学校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被安排在石板房小学三年级随班就读。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学校她得到领导和老师的特别照顾,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学习。时光荏苒,转眼间,熊朝芬来到学校已经两年,当初躲避镜头哭泣的小女孩,如今,笑容灿烂,活泼开朗,刻苦学习。人们总说:花常开,水长流,月常圆。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更加雄伟,更加美丽,更加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