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茜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部,浙江 杭州3100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上网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容易和便利的事情,一部不足千元的智能手机就能够实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上网比例达98.3%,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7.2小时,与2011年的18.7小时相比多了近9小时,且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在杭州地区的高校中,几乎已经达到“人手一部”,甚至更多部智能手机。互联网确实带来了很多好处,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例如远距离的即时视频通话、网上购物、学习资源数据库的共享等,但长时间或者不当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例如网络沉迷、学业成绩下滑[2-4]、网贷[5]、人际关系[4]和生理疾病(颈椎病)等[6]。
张陈红等发现,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控制网络行为相对较差、且网络使用的娱乐化明显较高[7]。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手机抢学生的情况日益严重,各院校纷纷推出“手机入袋”等强制手段以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或者通过手机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因此,本研究选取了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网络使用动机、应用选择倾向及上线时长、网龄等方面考察其网络使用的现状特征。
行为是由动机激发和引起的,是个体朝向某个特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同样也是由其内在的需要和动机引起的。只有明确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相关动机才能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马景丽等发现,内蒙古只有68.3%的高职学生能合理使用网络,上网的首要目的是娱乐,排在其后的依次为网上学习、聊天交友、网上游戏。[8]新疆地区及覆盖华北、华东、西南、华中地区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使用中以娱乐休闲为主,其次是与学习取向有关的信息资料搜集。[9][10]不同的网络使用动机决定了个体选择所使用的网络应用。[11][12]综上,以往研究中,虽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目的、功能选择偏好等有所涉及,但多数是针对大学生的问题网络使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动机及应用选择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尤其是浙江地区。而随着各种功能新奇、各具特色网络应用的产生,大学生成为了这些应用推广的重要用户之一。这些应用包括“王者荣耀”“吃鸡”等手机多人在线游戏、直播平台(如“YY 直播”)、社交应用(如“探探”“陌陌”)等。 面对种类繁多、不断发展的网络应用,大学生的选择偏好、使用动机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
国内有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机较高,并建议有关部门应当顺应当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响应学生的诉求,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及就业指导工作。[13]因此,探索当前高职学生网络应用的选择、习惯和使用动机,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上网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引导,才能让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大一学生255人,删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24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07%。男生135人(55.1%),女生110人(44.9%),平均年龄 19.67 岁(SD=4.623)。
(1)自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及日上网时长、初次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好的网络应用等与网络使用行为有关的问题。
(2)网络使用动机量表
网络使用动机量表是根据Leung(2010)的一个测试个体网络使用动机的量表改编而成,共15个项目,5点评分,0分表示完全不符合,1分表示不太符合,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比较符合,4分表示完全符合。[11]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879,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在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发现该量表能很好地提取出4个因子,解释69.95%的变异。除了项目2和项目8同时在两个因子上表现出较高的负荷值,其他各项目均只在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值,且均在0.40以上,表明该量表具备不错的结构效度,如表1所示。四个因子分量表分别为社会认同、获取信息、娱乐/逃避、关系维护。
表1 网络使用动机量表因子分析
数据回收后用SPSS16进行分析。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MANOVA等。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245人,初次上网年龄为11.86岁(SD=2.834)。从总体上看,一年级高职大学生在“最喜欢的网络应用”的选择上:88人选择社交网络平台(35.9%),79人(32.2%)没有特别喜欢的,39人选择大型多人在线游戏(15.9%),25人选择手机多人在线游戏(10.2%),其他和小游戏选择的人数较少,分别为9人(3.7%)和5人(2.0%)。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男女生在选择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和手机多人在线游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如表2所示。
表2 最喜爱网络应用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的高职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1~13小时不等,平均约为5.52小时(SD=2.93)。女生平均每天在网上花费的时间显著多于男生(F=7.10,P<0.01)。总体上看,在各网络应用上花费的时间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社交网络平台、手机多人在线游戏、其他、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小游戏。用MANOVA检测男女生在网络应用中花费时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女生在社交网络平台和其他应用中所花费的时间显著多于男生(F=11.75,P<0.01;F=4.72,P<0.01);而男生在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中所花费的时间显著多于女生(F=7.38,P<0.01);在小游戏和手机多人在线游戏中所花费的时间,男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
表3 男女生在各网络应用中所花费时间的差异
对网络使用动机四个分量表的平均数(M)和标准差(SD)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信息获取和娱乐/逃避在四种动机中得分较高,均高于中位数;关系维护排在第三;得分最低的是社会认同。为了进一步比较性别和网络应用对网络使用动机的影响,将小游戏与手机多人在线游戏合并为手机游戏(小游戏组内人数过少,仅5人,与相近组进行合并),用MANOVA对性别和网络应用组别进行检测,发现对网络使用动机没有显著的交互效应,通过对性别和网络应用进行主效应分析,发现网络使用动机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illai’s trace=0.056,P=0.08),主要体现在关系维护因子上(F=4.135,P=0.043);而在网络应用上,网络使用动机并无显著差异(Pillai’s trace=0.046,P=0.803)。如表 4 所示。
表4 网络使用动机的差异
本研究数据于2018年获取,调查对象为2017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平均年龄19.67岁(SD=4.623),学生的初次上网年龄为11.86岁(SD=2.834),网龄约为7.81年,略高于2012年上海地区大学生平均网龄(6.92年)[14]和2013年北京某高校学生平均网龄(6.9年)[15],预示着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就上网时间而言,翟延祥等(2010)对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5小时以内,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间约为2~3小时,而且较为固定的时间是晚上或课余时间[16]。而上海地区大学生每天通过电脑上网的平均时间约为3小时,手机上网平均时间为1.19小时。[14]本次调查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相较于之前的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约5.52小时(SD=2.928)。尽管上网时间不是网络成瘾的重要诊断标准,但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角度,线上时间过长,势必会影响到其线下的活动,如睡眠、户外活动、社交活动、体育锻炼等。
本研究中女生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比男生更多,似乎强度更大。这与过去大多数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上网强度要高,更容易沉迷网络的结论有所不同。[17-19]2012年湖南省的调查发现女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和消费均高于男生,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提高了上网的便利性,这也许是男女生上网强度差异缩小的原因之一。另外,本次研究主要对象为大一新生,对于刚刚远离家乡的女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情感交流[21],进而其社交网络平台(如“QQ”、“微信”)的使用强度也远高于男生,因此,线上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的时间管理问题是大多数大一学生所面临的挑战,这也提醒学校除了重视专业教育外,也需要对学生的时间管理与分配进行有效引导,特别是闲暇时间的管理,要创造更多的社会活动机会。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应用应运而生,大学生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通常手机上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应用。本次研究发现:32.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特别喜欢的网络应用,同时,这部分学生在网络使用动机与其他组也没有显著区别,这可能与网络应用种类繁多有一定关系,虽然没有特别喜欢的,但上网的强度和动机并没有减弱。除此之外,社交网络平台是最受欢迎的网络应用,选择的人数最多,有35.9%的学生将其列为最喜欢的网络应用,同时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每天约3.26小时(SD=2.20)。
大多数国内外研究均认为网络应用的选择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相比于女生,更愿意选择网络游戏,甚至为游戏充值,包括使用电脑和手机,且经常因玩游戏而拒绝其他活动;[17][18][20]而女生更喜欢使用网络聊天等社交服务功能。[21-23]本研究的发现与过去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男生无论在选择游戏的人数还是所花费的时间都要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则在社交网络应用中所花费的时间明显多于男生。女生在社交网络平台的选择倾向与之后的网络使用动机性别差异的结果相互印证,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与情感交流[21]。
Teo(2001)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活动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娱乐放松与信息搜索、即时信息、下载的网络行为有关[12],但本研究并未发现网络使用动机与任何一种网络应用的使用有显著的关系。这也许跟网络应用发展越来越综合化,包含多种功能有关系,例如社交网络平台一般均有自带的小游戏,能够观看或发送小视频等功能,而手机游戏如王者荣耀等可通过微信、QQ登录,同时具备交友、聊天、直播等功能。
通过对上海地区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娱乐放松(87.7%)为上网主要目的,之后依次为信息获取(81.0%)、交流沟通(71.6%)、学习科研(49.8%)。[14]另外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的研究发现,人际沟通和信息获取是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动机。[13]本研究中的高职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信息获取和娱乐/逃避。与过去研究比较一致的是信息获取是当下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与大学生本身的状态比较一致,除了专业学习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各种社会活动、新闻等。高职院校有关部门的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其了解获取信息的正确途径,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利用网络资源将健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以娱乐/逃避为主导的上网行为说明大学生有大量的自主支配时间,且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倾向于用上网的方式来减压或逃避,而使用网络来逃避的这种应对方式容易造成网络沉迷,因此,建议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线下的娱乐放松活动,教学中增加一些压力管理与应对方式的内容。
与国外研究相一致的是本研究中女生的关系维护动机要明显高于男生,研究指出,女性上网更多地用来维持社会关系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与家庭联系,承担着维系家庭情感纽带的任务,因此女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性要强于男性。[23-25]针对女大学生网络使用的需求和特点,学校应对社交网络平台尤其是陌陌、探探等陌生人交友网络应用的健康使用进行宣教。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初始使用年龄趋于年轻化,且花费的时间有上升趋势;②男女生在网络应用选择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更喜欢网络游戏应用,而女生更喜欢社交网络应用;③上网动机以信息获取和娱乐/逃避为主,女生在关系维护动机上显著高于男生,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网络健康使用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