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健
南京明城墙巍峨壮观,绵延33.7公里,背靠秦淮河,穿过森林湖泊,通过密集的居民区,将狮子山、清凉山、富贵山、紫金山、鸡笼山等丘陵联成一体。尽管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已被拆除,但她依然是南京城“山水城林”自然风貌的最重要一环,是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大凡城墙的险峻之处便是城门,特别要害的城门往往建成瓮城,目的是利用瓮城防御敌军以实现“瓮中捉鳖”。中华门作为南京城墙的正南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瓮城,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城堡。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超1.5万平方米。城门的主楼、辅楼以及两边连接的瓮城城墙共同构成了中华门的主体建筑,这里共设有3道瓮城、4道券门贯通,东西两侧的马道直通主楼顶部。
中华门古称聚宝门,民国31年因门内建设中华路干道而改名为中华门,城堡前后分别有内、外秦淮河横贯东西,南连长干桥,北接镇淮桥,是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历经血雨腥风,见证朝代更迭,从靖难之役到明清易代,从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南京保卫战等,至今屹立不倒,是南京城的重要历史遗产和精神记忆,但它并非南京城墙最大的瓮城,被拆除的通济门才是瓮城之最。
城东南的通济门扼守于内外秦淮分界,门的东北为明朝皇城,西南则是繁华的城南商业区。通济门内部结构繁复,1座城楼,2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3座瓮城,4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轰轰烈烈的拆城运动中,通济门被作为封建残余遭到拆除,地表建筑和附近城墙均已不在。在1929年南京航空影像上,还能看出其总体面貌,外形被设计成一艘正待扬帆远航的大船,两头微翘,城内有不少民居。今天,城址处早已成为繁忙的城东干道——龙蟠中路和通济门隧道。
说起船形瓮城,就必须提到水西门。水西门在明代称为三山门,是南京明城墙13座内城门之一,坐东向西,面临秦淮河,为水陆两栖的南京第三大城门。河西地区在明朝仍是长江中的一些沙洲,水西门一带是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的重要码头,城门是水路进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与通济门命运类似,1953年起水西门瓮城和城门陆续遭到拆除,1958年又拆除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城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瓮城和附近的孙楚酒楼、赏心亭等名胜古迹消失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仅留地名“水西门”沿用至今。近几年,南京市政府陆续修建了水西门广场,竖起了高大的仿南朝石柱,复建了历史名楼赏心亭,将内秦淮河西线的水路风貌彻底贯通。西水关水闸附近,繁忙的虎踞路桥下,还能看到水西门的少量墙基,几块墙砖的铭文异常清晰,仿佛在述说这里发生过的古老故事。
游客路过汉中门,一定会被广场上的沧桑城堡所吸引,这就是南京城墙的第四大瓮城——汉西门的残存结构。汉西门史上又称石城门,民国时因增辟了汉中门和汉中路,汉西门的名称才逐渐被淡忘。汉西门历史悠久,孙吴所建的石头城、南唐建造的金陵府城,就有其雏形。明初建设南京城墙,汉西门是最早的13座城门之一,坐东面西,为南京城城防的锁钥。1958年,汉西门大部分被拆除,仅保留部分瓮城。1997年,南京市政府修复了剩余的城墙城门,即现在市民广场上的城门。从新旧航片的对比可知,今天残余的城门也仅是汉西门瓮城的一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