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橘
摘要:瓮城即古时为掩蔽保护城门、增强防御能力而于城门外加筑的或圆或方的小城。目前认为中国城防史上最早的瓮城出现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峁遗址。本文试图梳理以往考古发现中对瓮城溯源的已有结论,运用已知考古发掘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以郑州西山仰韶时代晚期城址为中心,分析郑州西山城址瓮城的雏形,探究其产生背景,论证我国时代最早的瓮城遗迹。
关键词:瓮城;郑州西山城址;溯源
在人类聚落中,防御设施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城的规模之大以及坚久耐用使之受到人类的重视。随着筑城技术的发展及人们护城意识的提高,瓮城作为遮蔽、保护城门的一种防御设施应运而生。通常与城墙相连,以或圆或方的形态将城门包围或半包围于小城的空间中;是城门的正面屏障,能够直接遮蔽城门,防止外敌窥视;还是军事防御设施,可与城门两侧城墙相连,形成三面夹击以抵抗入侵者,增强城的防守能力。
郑州西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晚期城址。位于古荣镇孙庄村西,在郑州市北郊23公里。背靠西山,面向枯河,坐落在豫西丘陵与黄淮平原的交界处。考古人员在1984年冬季勘探中发现该城址,时隔9年,于1993年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发掘。这座城绝对年代约为BC3300-BC2600。
本文梳理了以往学者对瓮城起源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各时期瓮城的实例,意在追溯瓮城源头,探讨郑州西山城址中瓮城的雏形及产生背景。
1.瓮城的起源
“瓮城”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北宋时期的东京城,其外城共一十二座城门,其中有四座“直门两重”,另外八座城门“瓮城三重,屈曲开门。”考古人员勘探东京城遗址时发现,勘探所得的瓮城形制同《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情况一致[1]。虽然后来北宋覆灭,但瓮城没有随之消失,后来各个朝代的城门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发掘南宋时期的扬州古城时发现三座半圆形土墩,考古人员认为可能是翁城的遗迹[2];辽代上京城如今还保留着东城门、西城门以及北城门,在其外侧都可以见到圆形的瓮城,虽然形制相对简单[3];金上京城8个城门外有保存较完整的瓮城遗迹;到后来形制有所变化,元代上都内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两座城门外的瓮城为方形、而外城东西两侧的瓮城则呈马蹄状;及至元朝与明代交际之时,当时的苏州城产生了水陆瓮城同建的情况[4]。由此可以得出,“瓮城”这一概念自北宋时期开始使用,并且在当时建筑形制也已经成熟。此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瓮城的形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城门防御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瓮城起源的时间目前还无法确定。自1949年以来,伴随着多处唐代遗址发掘工作的开展, 经大量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证实,在隋唐时期,我国东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门建设中均已出现成熟的“瓮城”形制,此时瓮城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各地的城门建设中。
我国东南部,唐扬州城的规模在当时仅次于长安与洛阳,经1986年扬州城考古队的勘察与发掘,共探出罗城城门7座,其中西城门外发现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瓮城遗迹,瓮城城门位于西南角。在西北地区,本世纪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吐鲁番高昌故城西门址,认为西墙北端门外存在曲折的瓮城遗迹。在东北地区渤海早期的众多城址中也有发现瓮城遗迹。从1957年开始,吉林省博物馆与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渤海遗址组织了两次调查,共勘察出平原城、山城和防御城堡三类古城址共计9处,其中平原城与山城均存在瓮城遗迹。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汉代城址中发现了瓮城实例。总观汉代瓮城,大多建設于西北地区城障遗迹、东北地区山城城址等军事防御性较强的城址中,其形制常受地形影响而不断改变。
在西北地区,瓮城多发现于长城沿线的城障遗址,鸡鹿塞遗址、青库伦城障、乌力吉高勒城障、朝鲁克伦城障均有发现瓮城遗迹。长方形的翁城在多处发现,形制有所区别:如青库伦城障的东侧城墙的城门外有这种遗迹;而乌力吉高勒城障的东侧外的长方形翁城并非直接筑成,而是由相距14米的内墙及其外侧加筑的三段城墙围合而成的[5]。
而东北地区,典型的城址是高句丽古城,通常依山而建。而这种山城通常都可以见到瓮城的存在。如位于吉林丸都山城,南门为最低处,此门外发现有瓮城遗迹,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防御功能[6]。再如霸王朝山城,在北侧城门的西面,保存有半圆形瓮城遗迹[7]。
近年来,随着先秦时期城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瓮城在城防建设中出现的时间由战国时期不断提前至龙山文化晚期。
上世纪90年代,在垣曲商城的西墙和南墙外围,发现还存在一道墙,可能是它的瓮城[8]。到本世纪类似遗迹相继发现。如2010年发掘的望京楼遗址,其中商代城址的东侧城门,有曲城的形态特征,与晚期的翁城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界认为其可能是早期的瓮城[9]。两处发现将我国瓮城这一防御设施的出现年代提前到了商代早期。
2012-2014年,发掘石峁遗址时,发现在其外城的东侧城门存在内外瓮城的现象,这一发现刷新学界认知,说明在龙山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瓮城建筑[10]。2016年,郑韩故城遗址中也确认了瓮城的存在,位于东侧城门和北侧城门。第一次证明了战国时期也有瓮城建筑[11]。
综上所述,“瓮城”一词虽首次出现于北宋时期,但作为一种城防设施,自史前便已经以一种相对成熟的形态应用于城门建设中。石峁遗址的瓮城形态,已具有相当成熟的结构及形制,应不属于瓮城发展的雏形阶段。我们可以作出大胆的假设:瓮城也许在龙山晚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2.郑州西山城址的瓮城雏形
郑州西山城址平面为径180米的近圆形,南面已消失不见,西城垣残长70米,西北和北部长约一百八十米,东部残长五十米,环壕宽4-7米;这两侧城墙上都各有一座城门,其中西门在西墙北侧,北门在北墙东侧。北城门两边的城垣微向外撇,形成一内窄外宽的倒八状缺口,北门两端各有一座三角形的附属建筑,外面有一道与之平行的护门墙,护门墙正对一条由北门通往城内的道路。共揭露房址约两百多处,位于城中以及东南角,周围还发现有灰坑和窖穴。
宋代成书的《守城录》中曾记载有护门墙的功能:“所以遮隔冲突,门之启闭,外不得知。”由此判断,护门墙有遮蔽城门及城内道路,防止外部对城内窥探、保护城门阻隔冲突之效。西山城址北门外有一面与之平行的护门墙,长7米、厚1.5米,能够起到与瓮城同样的防御保护城门的功效。除此之外,瓮城的内涵是在城门外加建的小城,可以将城门半围。护门墙虽仅是一面墙,但墙与城门间夹有一定空间,可等同于瓮城的“小城”空间。因此,西山遗址北门外护门墙与成熟的瓮城形制相似、防御性质相同,认为其是瓮城形成的雏形。
3.瓮城出现原因
瓮城的雏形发生于仰韶晚期,这是有迹可循的。该时期石制生产加工工具做工精致,刃部锋利,数量、种类众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手工业、家畜饲养也随之进步,聚落人口增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中心聚落。西山城由房屋、窖穴、墓葬、广场、城墙、城壕、城门等遗迹组成,显示其为一个聚落中心。城址房基、城墙地基中埋有的内装婴儿骨骼的陶器,废弃窖穴中发现的人牲,证明该时期该城址已经出现原始宗教习俗,聚落中出现身份差异及贫富分化。
另外,受不同环境、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聚落间的贫富差异日渐明显,为争夺优质的自然地理资源、侵占社会财富,聚落间的战争也不可避免。西山城址地理环境优越,所在的平原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宜于旱作農业耕作。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来侵略、保护聚落内资源,“城”及城门附属防御设施应运而生。
郑州西山城址的护门墙与成熟形制的瓮城在保护城门、防御外敌的功能及性质方面一致。以郑州西山城址为瓮城雏形,瓮城产生的时间,可上溯至仰韶时代晚期,属于雏形阶段。后随着生产力、生产技术以及人们对城址保护防御的思想意识的进步,受自然环境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及部落间的冲突战争等因素影响,瓮城雏形不断发展完善,终变成形制成熟的瓮城防御设施。
参考文献:
[1] 邱刚.北宋东京外城的城墙和城门[J].中原文物,1986,4:44-47.
[2] 南京博物馆.扬州古城1978年调查发掘简报[J].文物,1979,9:33-43.
[3] 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现和研究述论[J].北方文物,2006,3:23-31.
[4] 王德庆.苏州盘门[J].文物,1986,1:80-86.
[5] 盖山林,陆思贤.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C].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
[6] 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J].文物,1982,6:82-85.
[7] 方起东.吉林集安高句丽霸王朝山城[J].考古,1962,11:569-571.
[8] 董琦.瓮城溯源——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J].文物季刊,1994,4:42-49.
[9] 顾万发.论新郑望京楼商城东一城门[J].中原文物,2013,4:36-45.
[10] 孙周永,邵晶.瓮城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J].文物,2016,2:50-56.
[11] 桂娟.河南郑韩故城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N].中国文物报,2017-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