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相结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进行简单阐述,并对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数学因其抽象的概念以及繁琐的公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学生“望而却步”,逐渐产生抵触、恐惧的心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欠佳,学习成绩较差,偏科严重。为了解决困境,体现“创新教学”,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将目标转向“信息课堂”,这一技术的引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解放了学生思维。因信息技术的资源广泛性,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的引入,更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本文对几何画板、电子书包、翻转课堂以及微课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概念理解能力、数学思维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
一、 几何画板,提高中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几何画板具有动态演示、作图精准、计算精确等特点,是实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有力武器和最佳途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巧妙的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时,我们都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绘制要求“精准、清晰”,无论是坐标、对称轴或者是抛物线的值域等都需要经过精准的运算和绘制,很多学生反映在绘制抛物线时,无法做到像书本中那样精美,对此,笔者决定使用“几何画板”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设置一个问题情境:“什么是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如何制作二次函数图像?”学生思考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课程引入正题,接下来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几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带领学生观察横、纵坐标、数值等方面,一步步得出对应的二次函数,通过推算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次函数;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特征及图像画法;最后教师设置几个二次函数,让学生自行绘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给力,提高数形结合的能力。
二、 电子书包,提高中学生概念理解能力
电子书包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按需服务于不同学生,不但方便提携,而且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个调查问卷:同学们要调查人们一天看手机的情况,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哪个:1. 人们一天看手机的次数;2. 人们一天看手机的时间;3. 人们一天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工作;然后在课堂上请每一小组分别找一个代表谈一谈本组是如何实施调查的?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抽样调查,并思考抽样调查与普查之间的区别和优缺点,再由教师进行讲解,从而引出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接下来教师将自己的调查结果(普查)与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教师的普查结果比抽样调查结果更加精准?进一步总结普查和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三、 翻转课堂,提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翻转课堂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杠杆,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注重课堂氛围的创设,在教学方式上更加人性化、趣味化。因此,笔者提出将翻转课堂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因式分解》时,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别用“配方法”和“公式法”将以下两个因式进行解答:2x2+x=0;x2=3x,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同学们在解这两个方程之前,先仔细观察,这其中是否有常数项?这两个方程中有沒有共同因式?大家观察这两个方程有没有什么特殊发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道方程都可以使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进行解答,都没有常数项;另外,两方程都有公因式x,都可以采用因式分解的方式进行。”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讲授,学生基本掌握了运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进行方程的解答,将具体的例子作为新课堂的导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顺应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引发思维的运转,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微课教学,提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将微课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击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从而达到答疑解惑的效果,提升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强课堂中的概念和案例教学,有效地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前的导入,使课堂更具探索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课堂之前教师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入正题(勾股定理),教师:“同学们,下面和我一起来认识一棵‘美丽的树,这棵树的名字叫‘勾股树。”教师用软件制作的课件展示动态图,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趣,接下来再带领学生观看北京2002年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并展示会徽的图片,为学生讲述图形中蕴藏的深层意义——勾股定理以及该研究的结论:“同学们,关于勾股定理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意义,具体的意义容老师来为大家细细解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出本节课课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推动下,信息教学已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大势所趋,其新颖的教学思路以及人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妆点”自己的课堂,调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来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钱晶.电子书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肖云.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0):94.
作者简介:
俞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