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只“蝴蝶”征服全世界
——贵州师大“王瑛艺术工作室”成立

2019-03-07 07:14袁泽友实习生韩牛
藏天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歌科技园苗族

文/袁泽友 实习生 韩牛

◎《蝴蝶妈妈》 尺寸:180x120(cm)材料:重彩石色 创作年代:2007年 (彭波/摄)

◎《圆满》 卡纸、重彩石色尺寸:直径:42cm 创作年代:2019年 (刘力/摄)

“蝴蝶妈妈”,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古歌》里世代传唱的一位创世祖神。千百年来,她只是活在苗族同胞们的歌声与梦境之中。而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瑛,却运用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让这位创世女神第一次鲜活地站立起来,惊艳了美术圈,也让苗族同胞们惊呼:那就是他们世代传颂的“神”。

“蝴蝶妈妈”仅仅是王瑛花了10余年时间,以一个女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对《苗族古歌》进行开创性美术再现而绘制的12幅作品之一,初步勾勒了这部苗族创世史诗的大致轮廓。这也是她用美术手法解码贵州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初步尝试。

在美术讲坛默默耕耘了35年的王瑛认为,迪士尼用一只鸭子就征服了全世界,而拥有如此悠远厚重的文化精神内涵的“蝴蝶”为什么不可以?由此,一个致力于用美术思维重塑贵州文化IP的艺术文创平台——“王瑛艺术工作室”,在贵州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诞生。

◎王瑛在她的艺术工作室给学生们上课。 (刘力/摄)

人物名片:

王瑛: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2005-200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工作室做访问学者;《苗族古歌》组画原创作者,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工笔画协会副会长;贵州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三月三》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漫画作品《家有龙王爷》获贵州省漫画展铜奖;连环画《贵州英烈图谱—王鹏飞》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白描花卉教学范本》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画《苗装》两幅,被英国牛津大学彼得雷福斯博物馆收藏。

◎《红枫化蝶》 尺寸:73x54(cm)材料:重彩石色 创作年代:2018年 (刘力/摄)

◎《蝶溪相恋》 尺寸:73x54(cm)材料:重彩石色 (刘力/摄)

35年 美术讲坛寂寞耕耘

从1984年走出西南师范大学的象牙塔、步入贵州师范大学的讲坛,王瑛教授的青春年华几乎都倾注于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了,短暂的学习深造之外,她几乎没有离开过她的讲堂以及她的学生,时至今日,35年有余。

作为贵州工笔画协会副会长,贵州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瑛很少出现于公众的视野。即使偶尔出现,也是为了美术教育而参与的一些学术沙龙,或者为毕业生们操持的画展。

除了她的学生、同事以及艺术圈的少数朋友,了解王瑛的人并不多。身居闹市,她却是贵阳市相宝山旁、思贤山下的一位隐者,从容躬耕于三尺讲台和家中的画室,不疾不徐。

了解王瑛作品的也不多,除了近几年一些媒体采访王瑛时公布的少数画作,在网络再也找不到王瑛的更多作品。事实上,王瑛一直在潜心创作,30多年来沉淀的作品连自己也无法统计出具体数量。但她几乎没有卖过自己的作品,所以很少以画示人。

◎《明月颂》 尺寸195x180(cm);材料:纸本、重彩石色 创作年代:2009年 (刘力/摄)

王瑛不想卖画,并非对自己的作品不自信,事实上她的作品多次参展,她的白描花卉还被自己的母校——西南师范大学编为教学范本。此外,她还参加贵州省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品《苗岭欢歌迎港归》大型蜡染画的绘制工作,并获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的荣誉证书。王瑛对笔者说,她就想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的绘画,不希望被功利的东西搅扰着、驱动着,那样的状态创作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作品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岁月留给我的礼物。”王瑛说,她希望有一天办画展时,这些作品能全面呈现她的艺术全貌和研究方向。这也是她不肯卖画的原因。

工笔重彩讲究的是严谨和细腻,这在中国绘画诸多画技中,恐怕是最为劳神的,来不得半点浮躁,更不能急功近利。王瑛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一艺术门类以及教育之路,就得有担当、舍得生命的付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王瑛对于绘画、对于教育是极其严谨的。然而对学生却亲如大姐、或如慈母。

刚刚从贵州师大美术学院毕业的肖亚婷对王瑛教授念念不忘,她说,王瑛教授就是她们学院公认的“女神”,学生们都喜欢她上的课。她上课绘画时严谨认真,平时衣着装扮也非常讲究,注重细节。肖亚婷说,王瑛教授常常告诉她们,一个人除了内在气质和能力的提升,外在的形象也很重要,这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体现。

笔者与王瑛教授算是初识,第二次接触是11月中旬在香港参加同一个艺术活动。因为香港时局纷扰,返程途中不免有些仓促,然而王瑛教授依然没忘记在路途辗转中给她的学生们带上些巧克力。

王瑛说,学生们知道她到香港出差,一直发短信惦念着她的安危。她也惦记着自己的学生娃娃们。

10年 用美术解码《苗族古歌》

王瑛的作品更多被外界知晓,大概就是因为《苗族古歌》了。

2004年,王瑛无意中发现了《苗族古歌》这本书籍。仔细的研读中她发现《苗族古歌》不是简单的诗歌、口述史,它其实是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一样伟大的创世史诗。这部宏大的史诗通过苗族歌师们口口相传,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一直唱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其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

据王瑛介绍,《苗族古歌》是一部由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演化的历史,它所描述的内容如创世纪、巨人时代、人神时代、大洪水的记忆、人类繁衍、大迁徙等,象征着诞生、发展、衰落、消亡,看起来纷繁复杂,最终万流归海,与中华民族的起源紧紧相连。比如关于蚩尤,正好和中华民族的第一场族群战争“涿鹿之战”所记录的相关史实相符合。

其他很多民族的创世史诗都是有图像存在的,而《苗族古歌》却从来没有。王瑛由此萌发了用工笔重彩来还原《苗族古歌》那些传奇故事的想法。

然而,想要画出《苗族古歌》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王瑛说,在此之前,苗族文化的图像还没有人去做梳理,可考的资料稀缺。比如蚩尤是什么样子,姜央是什么样子,蝴蝶妈妈是什么样子,没有图像可考,只有读懂苗族古歌,和苗族文化发生关系了之后,才能生动勾画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出来。

王瑛花了10年,用12幅图像初步勾勒了《苗族古歌》这部史诗的大致轮廓。在动笔之前,她用3年的时间反复研读《苗族古歌》的文字,同时还把《山海经》、《诗经》 和 《神曲》、《圣经》 对照着反复读,甚至先后到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安顺、铜仁、遵义、水城等地考察写生,在大大小小的苗寨收集原始资料,从民间智慧中获取灵感。

◎《蚩尤》 尺寸:180x120(cm)材料:重彩石色 创作年代:2010年 (彭波/摄)

◎《春晓》材料:纸本重彩 尺寸:180x120cm 创作 年代 :2008年(彭波/摄)

12幅作品均是王瑛的呕心沥血之作,主题分别为《开天辟地》《打柱擎天》《运金运银》《蝴蝶妈妈》《美丽的仰阿莎》《姜央战虎图》《跳花坡》《渡大河》《蚩尤》《神牛图》《接引之门》《山灵之舞》。当她多年前把其中的《蝴蝶妈妈》《姜央战虎图》拿到黔东南去给苗族同胞们看时,那些大字不识的老人说:“这就是我们老祖先的样子。”他们觉得很神奇,王瑛咋能把他们的古歌画出来了。而今,王瑛这些作品不断被学术研究者、设计师、及教育机构引用。

但对《苗族古歌》的美术还原远远还没有结束,据王瑛介绍,在12幅作品的基础上,她还将继续创作一部完整的“苗族古歌系列绘本”,进而探索苗族文化的其他衍生文创项目的开发。

王瑛透露,她计划把苗族文化的图像主题研究当做一个多维度的文化矩阵来开发,有动态的、静态的,还有空间文化的塑造,这些开发成果可与酒店业、餐饮业、动漫,还有其他的非遗产生链接,从而衍生出很多有价值的文创项目。

创立“王瑛艺术工作室”用美术思维重塑贵州文化IP

“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这是国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虽短短十个字,却是不少地方、不少机构在进行具体实操普遍面临的痛点问题。譬如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在研究、保护、传承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在转化与开发方面,却往往滞后于市场、滞后于时代,至今尚没有形成具有持久、广泛影响力的衍生文旅产品、文创品牌等。多年来,王瑛也在关注着这一问题,不断思考如何让古老而肃穆的历史文化遗存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王瑛认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创意开发,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对古老生活的延续创造,所以,怎么在当下的文明状态下延续那些古老的文化,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能发掘的文化很丰富,如何提取这些文化的内涵其实才是真功夫。”王瑛举例说,现在很多人在尝试开发苗绣,但当这些东西真正做出来之后,把它们作为一个高端的样品放在博物馆可以,但它的实用功能——“用之美”就欠缺了。就像现在的苗绣衣服,很漂亮,但只是在特定的场合穿一下,不能穿出来到处走。

◎《荚迷花》 材料:卡版、重彩石色 尺寸:53x45.5cm 创作年代:2017年 (刘力/摄)

◎《学生肖像》 材料:卡板、重彩石色 尺寸:53x45.5cm 创作年代:2016年 (刘力/摄)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文化创意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前,如何进入现代人的审美视野。”王瑛说,相比之下,现在国外有许多文创设计,又穿得出来又有艺术的表达,而我们的做不到,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设计师没有对文化进行转换,只是简单的进行罗列堆积。

王瑛认为,现在有的高校把民间的手艺人请来到学校来上课,以帮助他们提高文创开发的能力,但实际上手艺人们只能简单、被动地学,文化创意不是上几天课就能学到的。

“如何去研究、保护和转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高校和文创研发机构的职能。这也是我创立工作室的一个初衷。”王瑛说,这正是“王瑛艺术工作室”在贵州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大力支持下创立的原因。

贵州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思雅众创空间)是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帮助师生把创新的技术(创意)、研究的成果变成实际的作品和产品是科技园的主要职能。科技园“双创”服务的最大亮点是以专业化、市场化及企业化的平台服务面向师生,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服务理念,搭建学校师生与社会、市场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产学研”脱节的痛点,并摸索出一套符合贵州特色发展的可行、可控、可管的运行机制体制。

据贵州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陈辉林教授介绍,王瑛具有深厚的工笔画功底及3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积累,同时她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正符合贵州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需要,但其缺乏成果转化的平台。为此,科技园无偿提供平台资源和起步资金,以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团队作保障,以文化创意研发和转化为切入点,在科技园园区成立“王瑛艺术工作室”,创意研发由王瑛教授团队负责,对接社会产业及市场由科技园团队负责。

王瑛告诉笔者,学校科技园在市场效益这一块对工作室没有太高的要求,是希望她能潜心做自己最擅长的研发和创作。工作室成立后,她将进一步完成苗族古歌工笔绘本这个项目。当这个项目做出来后,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IP,无论在民间文化教育与传播还是其他文创项目,都有许多应用的场景,她不愁没有市场。

“迪士尼一只鸭子就征服了世界,“蝴蝶妈妈”这只具有创世传奇的“蝴蝶”为什么不能征服世界呢?”王瑛说,她的工作室最想做的就是用美术思维来重塑贵州文化IP,用美术来为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它们的生命通过美术得以不断延续。

猜你喜欢
古歌科技园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受尔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