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琮琳
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政策的宣传把握、产业的发展培育、扶智扶志的办法……这些都是当前脱贫攻坚战中绕不开的工作。近年来,陕西省凤县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丰富、生动直观、传播高效的特点,把远教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远教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远教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实现了远教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学习时间:5月20日;收看地点:村远程教育播放室;节目名称: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视频……”这是留凤关镇留凤关村张贴的远程教育节目预告单。当天,村党员干部、部分群众共六十余人齐聚村远程教育播放室,共同收看了省里5月18日召开的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视频,及时掌握了全省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部署。
按照以往层层会议传达、逐级发文部署的习惯,省级会议精神传达至村一级,至少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加之受基层干部文化知识水平所限,部分要求就可能“变了模样”。针对这一问题,凤县从2015年开始推行以“三会一课”学、“主题党日”学、重大活动学、重要节日学、技能培训学,促能力水平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五学促提升”制度,把远程教育学习培训与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站点利用率,更确保了将上级精神原汁原味地落实到最基层,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全县66个村级站点共组织收看脱贫攻坚视频18类、1300余场次,参与党员群众2.3万余人次。
“我主要是看种植香菇这些,我爱这一样就钻这一样。有时候老汉(丈夫)去看,有时候我去看,反正谁闲了谁去看,基本上都能懂……”这是红花铺镇永生村贫困户欧海琼在观看远程教育节目后说的一番话。欧海琼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子过得苦巴巴。通过远教平台培训,她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建起了4个香菇大棚。如今欧海琼家栽培香菇每年收入超过十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村上其他贫困户建香菇大棚34个,总生产规模达17万袋。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凤县根据时令季节、产业实际,组织贫困群众收看農村实用技术节目,建立县镇学用结合示范基地18个、村级产业扶贫基地70个,全面推行“课堂+基地+实践”模式教学,做到“村村有基地、学用见实效”。同时,组织收看外地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和美丽乡村建设专题片,并开展讨论交流,让贫困群众在寓学于乐的同时开阔思维、增长见识、增添信心、增加动力。目前,全县已形成花椒、中蜂、林麝、中药材、无公害蔬菜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72元,1631户、5411人实现脱贫。
“真没想到,就在网上发了一条消息,我们村近十吨架豆在两三天就卖完了。这个信息服务网太好了!”这是平木镇白蟒寺村党支部书记刘扬清看到村上种植的无公害架豆及时销售出去后说的一番话。平木镇是凤县蔬菜大镇,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种植的蔬菜具有上市早、周期长、无公害的特点,每年种植甘蓝、西葫芦、架豆等蔬菜达到1万亩以上,采摘后需要尽快销售。而刘扬清所说的信息服务网就起了大作用。
近年来,凤县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开发了凤县远程教育信息服务网。网站设置供求信息、技术咨询、惠农政策、用工信息以及专家库五个板块,开发了在线互动、留言发帖等功能,保障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得到解决,全力服务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同步开发手机客户端,党员群众能随时随地通过APP掌握政策、发布信息、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目前,网站已建立专家档案144人,发布各类信息184条,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难题58个。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