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庭
了解历史,仿佛是一次穿越。在上海海洋大学,这种穿越是体验式的。
在校园的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上,有一处特色历史人文景观——七道门,每道门都代表了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个历史阶段。
虽然七道门不是历史原物,但在700米的长廊中,可以一路游览上海海洋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七道门是上海海洋大学在2008年搬入沪城环路新校区后建立的,是校園标志性的文化建筑。
走进学校正门,往东走50米,第一道门便映入眼帘。
第一道门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2~192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海洋大学的创始者张謇提出“渔权即海权”的思想,向清廷提议在吴淞创办水产学校。
1912年,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创办,海大的校歌里“东海之滨,吴淞江畔”这句歌词就描述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创建初期的场景。
那时,学校建在吴淞镇炮台湾(吴淞镇炮台湾即如今的上海常熟路与水产路附近),与吴淞商船学校(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仅一路之隔。有趣的是,现在学校与上海海事大学也是一路之隔。
第二道门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1927~1928)
从第一道门往前走不到30米,便可以看到第二道门。1927年,国民政府仿效法国的教育行政制度,实施大学区制。大学区制指在中央设置大学院,在地方设置大学区,每个大学区仅设立一所大学,同时由一名校长统筹整个大学区内的学术、教育事务的制度。学校被归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即如今东南大学的前身。如今在东南大学的档案馆里,可以找到学校当时的图片资料。
第三道门
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47~1951)
第三道门,反映的是学校1947年在上海复校,被命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的历史。右侧有一座纪念碑,记载抗战胜利后,侯朝海等人竭力筹措,在上海复校的事迹。
第四道门
上海水产学院(1952~1972)
往前走约60米,就可以看到第四道门,记录的是解放后新中国政府拨地兴校,延揽名师,于1952年组建我国第一所本科水产学府——上海水产学院的历史。
第五道门
厦门水产学院(1972~1979)
往东走80米,便迎来了第五道门,记述了学校1972年搬迁厦门集美办学的经历。
在集美办学期间,朱元鼎教授主持编写了《福建鱼类志》,这是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福建省鱼类资源研究资料。
第六道门
上海水产大学(1985~2008)
往前走50米,就来到了第六道门,记录了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的历史性一幕。
1980~1990年代,学校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合作,开拓了远洋渔业事业,学校直接参与开发了30多个远洋渔业渔场。
第七道门
上海海洋大学(2008至今)
从第六道门往东走100米,就来到了最后一道门,这道门沿用了第一道门的设计,是为了纪念学校的变迁历史。
2008年是学校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结束了作为一个重要滨海城市有“海”而没有“海洋大学”的历史。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