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城
(广西经济宏观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也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和运用现代技术培训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密度高、产值大、消耗低、污染少等特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均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迅猛转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1978年我国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国家的经济重心慢慢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先是上升再基本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相对较快。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2013年广西全区人均GDP达到30588元,其中工业比重40%,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先进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检验检测、科技服务等现代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依托产业基础、地缘区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创新竞争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2015年广西召开了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文件要求,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3%左右,并建设100个左右业态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2016年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编制了“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在工业增长乏力背景下,发挥自治区服务业联席办的作用,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一周一会一报”制度,精准分析调度工作,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确保了全区服务业平稳健康运行。2017年主抓“两库一园一区”建设,完善自治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名录
库,认定一批自治区级的服务业示范物流园区和集聚区,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和壮大一批中小微服务业企业。同时,建立月度和季度服务业监测运行分析通报机制,及时掌握、分析和沟通行业发展存在问题。2018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力,抓好资金项目、优惠电价、用地支持等政策落地。并采取强有力措施,做好市场主体培育,推动实施个转企、企转规、规转上“三转”工程,推进上规上限企业上统入库发展工作,积极创新开展银企对接会和招商引资会。广西服务业近年来质量水平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稳定器”。
一是坚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自治区建立了由43个区直部门组成的服务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由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作用,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合力促发展的格局。近年来坚持完善这一制度,形成了工作会议、专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三种类型,为促进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坚持运行分析监测制度。建立健全全区服务业运行月度、季度、半年、年度监测分析,跟踪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在此基础上,针对服务业运行中各项指标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精准分析、精准调度、精准施策,确保了服务业平稳健康运行。
三是坚持“两库一园一区”制度。“两库一区一园”是推动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两库”是指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和服务业龙头企业库,“一园一区”是指示范物流园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近年来研究制定了示范物流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认定了8家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4家自治区示范物流园、38家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近百家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了1800多个项目库。
四是坚持抓项目增投资制度。充分发挥服务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健全重大项目库和龙头企业库,投向服务业集聚区、百项重点工程、促消费提质升级,以及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投向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2015年至2018年共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0.5亿元,支持266个服务业项目建设,拉动全区服务业投资9093亿元。
五是坚持银企对接和招商引资制度。为推进广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广西,推动服务业升级转型和提质增效,每年都组织服务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举办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项目银企对接会,以及开展招商专题活动。通过银企对接活动和招商引资工作,2018年共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40个,支持项目融资218亿元,引入区外资金477亿元,有效推动我区服务业投资。
一是地位持续提升。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1%增至2018年的1.98%,实现四年连续增长。2015年到2018年,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9.7%、8.6%、9.2%、9.4%,分别超过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1.6、1.2、2.6、5.1个百分点。2017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1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0.2%。2018年服务业再次迎来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达926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5.5%,提前2年实现2015年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目标任务(比重43%左右)。同时,2018年服务业增长值增速位居全国第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
二是贡献增大显著。2015至2018年,我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分别达到41.9%、48.6%、49.8%、61.5%(见表1),拉动经济增长超过“半壁江山”。服务业在创造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全面领跑,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开始,全区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连续4年对税收收入贡献过半,其中2017年比重达54%,2018年达55%。全区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5年的31.2%增至2018年的32.7%,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表1
三是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开始,广西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三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由2015年的15.3%、45.8%和38.9%变为2018年的14.8%、39.7%和45.5%(见表2),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17年,我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1%、34.7%、34.3%,与2015年相比,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4.7个百分点。2018年,以电信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营业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17.4%,比去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44.5%和196.1%,增速均为全国第一位。
表2
四是活力大幅增强。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新增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主要是服务业的市场主体增加明显。2017年,全区各类市场主体250万家,其中服务业市场主体218万家,占市场主体比重87.2%。2018年全区服务业企业总数达59.5万户,年内新增服务业企业11万户,占新增企业总数的81.6%。
总体上看,广西现代服务业建设还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不突出、人才缺乏、辐射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下一步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扎扎实实推进广西现代服务业建设。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和建设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强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完善路网建设、市政设施、信息网络,以及给排水、供电、供气等综合配套设施,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满足入驻企业需求。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要素集聚、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功能。
二是打造服务业品牌。动态编制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对发展潜力大、税收贡献大、产业链条带动强、品牌效应强的企业可采取“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优惠激励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培养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支持企业聚焦制造业1-2个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夺取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
三是加强新兴产业招商。大力推行免收运营方和电子商务企业水利建设基金优惠政策,适当给予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仓储补贴,大力招引线上线下互动的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项目落地。加大移动互联网、游戏动漫、云计算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招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将重点引进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科技会展、出版发行等文化与创意企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链。
四是引进和培育人才。整合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服务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基金,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奖励引进海内外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入驻广西服务业园区的高端人才及团队,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中职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与现代服务业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加快相关学科建设,合作开办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强化紧缺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五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趋势,深入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落实“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部署,借助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形成服务业全方位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