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丽
[提要] 高校科研工作者在国家科研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经费的效益型和效果性、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剖析其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研经费;审计;审计效率;审计质量
基金项目:广东省特色重点培育学科(会计学)(粤教研函[2017]1号)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2月17日
科教兴国,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李克强关于“放管服”改革政策的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大力投入,促进科学技术研发。科研经费在高校收入总额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据有关数据统计,2017年高校科研经费预拨款高达6,500亿元,大大激发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能力。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浮出水面。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科研经费的创造性价值,需要一种高效的监督机制,这就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也是一种权威且具有极强约束力的监督机制,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组织机构不完善、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方法的局限性、缺乏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一)审计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可细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个层面。新时期下,很多高校在其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仍然倾向于以其内部审计人员为主,而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大多是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再加上审计对象、审计主体均来源于高校组织内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这样,致使科研经费审计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也会受到质疑。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投入的科研经费逐年加大,目前高校的审计人员数量根本无法应付高强度的工作。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在几人到十几人之间,工作范围大,难以应付不断增长的审计业务量。此外,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很好地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高校审计工作者往往都是财会领域的人才,对其他专业领域可能并不是很精通,而很多科研项目涉及到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审计工作者由于专业的局限性,通常不会全程跟进,再加上与科研工作者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仅仅依靠科研项目书和相关资料,审计工作者无法对经费支出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
(二)审计工作方式流于形式,多为事后审计。高校审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需要从高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等相关组织部门获取审计证据,但很多高校的项目负责人拖延送审时间,待临近截止日期时又突击送审,工作量大、审计人手有限,很多被审计部门不愿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有些审计程序被迫简化、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開展。如今,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仍然以事后审计方式为主,虽然也能够发现问题,但往往没法做出迅速的、及时的纠正措施。审计工作开展往往集中在科研项目的结算和评估阶段,而忽略了对科研经费预算阶段的审计,难以充分发挥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控作用。这样,很多科研人员在拿到科研项目后,着手制定出一份粗略的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就立即上报,但由于缺乏对科研经费预算阶段的审计,很容易蒙混过关。审计工作者往往在事后审计过程中才会发现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与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一致,而缺少了事前和事中审计使审计人员很难发现存在于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漏洞。
(三)审计结果披露不完全,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审计结果透明度越高,其监督作用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中,往往忽视了公示审计结果这一重要关卡的监督作用。很多高校都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于审计过程中找出的问题,科研项目组如果能够做到“知错就改”,审计工作者就不再深究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施以任何处罚。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必须倚靠科研经费审计的监督作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以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不加以寻根探源,不建立问责机制,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则很难发挥出其监督效用。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披露,不仅会使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更会让某些经手科研经费的人员心怀侥幸,成为滋生其贪污腐败的土壤。
在新政策下,要想充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必须利用好审计这一监督机制。本文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审计流程、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效率是指审计工作实践中发生的审计成本与审计结果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审计机构强化内部管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想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必须提高审计效率。高校审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审计效率,而现在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业务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提高高校审计工作者的素质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根本。首先,高校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高校审计队伍还要吸纳其他专业的人才,比如法律专业人才、科研人员、工程管理人员、IT人才等,互相交流,建立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审计风险模型中将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审计的主观风险,所以高校审计人员应该在开展工作时时刻坚守独立性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同时,高校审计部门应建立回避制度,在对每个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前,做好独立性分析,对不满足独立性要求的人员采取回避制度。
(二)优化审计流程,执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高校科研项目众多,涉及到的经费金额大小不一、重要程度也有所区别,对科研经费审计应该明确重点。传统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并未注意到其自身的重要性,但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中,经费审计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高校应建立高校经费审计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优化审计工作流程。传统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忽视了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的作用。在事前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可以提前把握科研经费的整体情况,辨别重大和非重大项目,为后续审计任务做好准备工作。在事中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可以选择部分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更好地了解重点、重大审计项目。高校建立全过程跟踪审计体系,在此基础上,事前重点审核科研项目立项条件、预算数据正常与否,事中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事后重点关注对结题经费的审计,保证审计质量。
(三)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必须推进审计结果信息的公开。首先,科研经费提供者最为关心的就是经费的效益问题,比如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通过公示的审计结果,可以帮助经费提供者了解经费的使用效率;其次,高校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审计的结果运用,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个人通报,并加以公示,做到公开透明。督促有关人员限期进行整改,责任到人,以使其他科研队伍或个人引以为戒。同时,高校审计人员还应当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做到奖惩结合。情节较轻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以行政处罚;违法犯罪的,应依法移交司法部门。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越发重视,通过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求改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路径,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充分发挥出高校科研经费的创造价值,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1]黄萍萍.浅议高校科研经费审计[J].会计师,2018(5).
[2]胡泽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9).
[3]黄倩,张春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与内部审计优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